查古籍
中藥處方(一)
【辨證】濕熱內(nèi)蘊,水濕不化。
【治法】清熱解毒,宣肺健脾利水。
【方名】五草湯。
【組成】鹿銜草20克,益母草30克,魚腥草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車前子15克,蒼術12克,麻黃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連楣山方。
中藥處方(二)
【辨證】腎陰不足,熱蘊水停。
【治法】滋陰,清熱,利水。
【方名】清腎湯。
【組成】生地15克,山藥12克,茯苓15克,澤瀉12克,連翹15克,益母草30克。
【出處】傅云江方。
中藥處方(三)
【辨證】外感風邪,肺氣失宣,水道不利。
【治法】宣肺解表,清熱濕毒,祛風行水。
【方名】七味治腎湯。
【組成】白茅根100克,土茯苓100克,夏枯草25克,桑白皮15克,大腹皮12克,小薊12克,蟬蛻100克。
【出處】王玉方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中藥處方(一)
【辨證】濕熱內(nèi)蘊,水濕不化。
【治法】清熱解毒,宣肺健脾利水。
【方名】五草湯。
【組成】鹿銜草20克,益母草30克,魚腥草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車前子15克,蒼術12克,麻黃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連楣山方。
中藥處方(二)
【辨證】腎陰不足,熱蘊水停。
【治法】滋陰,清熱,利水。
【方名】清腎湯。
【組成】生地15克,山藥12克,茯苓15克,澤瀉12克,連翹15克,益母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傅云江方。
中藥處方(三)
【辨證】外感風邪,肺氣失宣,水道不利。
【治法】宣肺解表,清熱濕毒,祛風行水。
【方名】七味治腎湯。
【組成】白茅根100克,土茯苓100克,夏枯草25克,桑白皮15克,大腹皮12克,小薊12克,蟬蛻10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王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