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玉女煎
【出處】《景岳全書(shū)》
【分類】清熱劑-清臟腑熱
【組成】石膏(9-15克)熟地(9-30克)麥冬(6克)知母(5克)牛膝(5克)
【功效】清胃熱,滋腎陰。
【主治】胃熱陰虛證。頭痛,牙痛,齒松牙衄,煩熱干渴,舌紅苔黃而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饑等。(本方常用于牙齦炎、糖尿病、急性口腔炎、舌炎等屬胃熱陰虛者。)
【用法】上藥用水一盅半,煎七分,溫服或冷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脾虛便溏者,不宜使用本方。
【方解】"本方主治少陰不足,陽(yáng)明有余之證。陽(yáng)明之脈上行頭面,入上齒中,陽(yáng)明氣火有余,胃熱循經(jīng)上攻,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玉女煎
【出處】《景岳全書(shū)》
【分類】清熱劑-清臟腑熱
【組成】石膏(9-15克)熟地(9-30克)麥冬(6克)知母(5克)牛膝(5克)
【功效】清胃熱,滋腎陰。
【主治】胃熱陰虛證。頭痛,牙痛,齒松牙衄,煩熱干渴,舌紅苔黃而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饑等。(本方常用于牙齦炎、糖尿病、急性口腔炎、舌炎等屬胃熱陰虛者。)
【用法】上藥用水一盅半,煎七分,溫服或冷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脾虛便溏者,不宜使用本方。
【方解】"本方主治少陰不足,陽(yáng)明有余之證。陽(yáng)明之脈上行頭面,入上齒中,陽(yáng)明氣火有余,胃熱循經(jīng)上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