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民族醫(yī)學:傣族

    傣族人民千百年來在特殊的環(huán)境中生產生活,為了生存下來,發(fā)展和繁衍后代,造福于子孫,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在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醫(yī)藥遺產,具有傳統(tǒng)的民族特色和醫(yī)藥知識。

    據《貝葉經》記載的史料說:早在2500多年前傣族就有了自己的醫(yī)藥。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國土資源》第一節(jié)推斷的時間來看:“當補臘薩哈”(橄欖時期),相當于前536年(距今2520年以前)傣族便有了民藥。據我國《逸周書·王會解》的記載,傣族醫(yī)藥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它的產生與印度醫(yī)藥學的發(fā)展和印度小乘佛教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從現在發(fā)掘的《戛牙三哈雅》一書產生的年代來看,佛主釋加牟尼[佛歷339-420年(公元前964-前884)]的同齡人,貼身警衛(wèi)、秘書,也是釋加牟尼的徒弟,在釋加牟尼身邊主管醫(yī)藥及其經書的阿侖達聽,為了歸納整理一套有關傣族醫(yī)藥方面的醫(yī)藥學專著,曾數次向佛主釋加牟尼跪拜請求,在得到釋加牟尼的許可后,阿侖達根據納臘達和戛古先塔(傳說10萬年以前和幾萬年以前)歷代相傳下來的經書《納臘達俄》、《納臘達叫》納西達迭、《納西達費》、《迭哈西臘》以及《三比打嘎》(三論經學說)的《蘇點打》、《文乃》、《阿皮塔麻兒干比》等經書中記載的醫(yī)藥知識,摘錄整理編成《戛牙三哈雅》一書。成書后,阿侖達聽在一次盛會上再次向佛主釋加牟尼跪拜致敬,并宣布說:“我們神圣、英明、偉大的佛主是天上的大師,文武學識各個方面都遠遠超過了前人……”“今天我要向在坐的人們及佛教講一下遠古的歷史所記載的納臘達,經書中雖有所記述的醫(yī)藥知識,但不完整,有的尚未講清楚。今天我要把人體的《戛牙三哈雅》更深更細地向所有的人們及佛教(指當時在場的人)講清楚……”。據推測阿侖達聽大約于佛歷380年(公元前924年)寫完這套有關傣醫(yī)藥的第一部專著。

    在傣族醫(yī)藥形成和發(fā)展史上,傣族醫(yī)學文獻中記錄的內容十分廣泛,各種經典描述有同有異,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一是傣族人民經過千百萬年的艱苦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斗爭,認識了人與自然、疾病的相互關系;通過“神農嘗百草”的活動,懂得了對各種動植物服食的經驗,并根據其復雜的味道,逐漸產生了理性認識,并給予分類命名;為了適應惡劣的氣候環(huán)境,遠古原始群的傣族先民根據不同的季節(jié)、氣候,常把一些御寒,解暑,可預防疾病的動、植物的葉、皮用來做衣御寒,煎煮當茶飲,從而產生了保健知識,這一演變過程深深地植根于民眾之中。

    二是吸收了一部分中醫(yī)藥學的理論知識。

    三是吸收并發(fā)展了古印度醫(yī)學理論知識,通過南傳上座部佛教作為傳播媒介傳入傣族社會。

    這三個方面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點的傣醫(yī)藥。

更多中藥材
  • 苦地丁和紫花地丁都是常見的中藥材,在生活中,有很多人會把苦地丁和紫花地丁混淆,甚至在臨床上,也會出現苦地丁和紫花地丁飲片混淆的的現象,那么,苦地丁和紫花地丁有什么區(qū)別呢?為了方便大家辨別苦地丁和紫花地丁,下面我們來看苦地丁和紫花地丁有什么區(qū)......
  • 最近有聽說過一種名字很好聽而且還有護膚作用的花,就是紫花地丁,可是到底紫花地丁的護膚作用是真的嗎,紫花地丁并沒有護膚作用,那么它的功效作用是什么呢,紫花地丁,別名野堇菜、光瓣堇菜等,多年生草本,屬側膜胎座目,堇菜科多年生草本,無地上莖,高4......
  • 紫花地丁簡稱地丁草,與黃花地丁、蒲公英經常同用,紫花地丁的清解瘡毒之力較強宜治療腫、且解蛇毒,那么長期服用地丁草有哪些副作用呢?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主治療瘡腫毒,癰疽發(fā)背,丹毒,毒蛇咬傷,目赤腫痛。主要用于咽痛,黃疸,痢疾等癥。臨床應用......
  • 相信針對那些長期站著工作的朋友們來說,工作一天下來都會感到雙腿酸痛,并且腿肚子還犯有脹痛的感覺。其實長期保持著站立的姿勢就非常容易讓我們腿部的血管硬化,從而出現靜脈曲張的癥狀。于是就有朋友提出,靜脈曲張吃啥中藥好呢?帶著大家所提出的這個疑問......
  • 相信針對很多老年朋友來說,最讓他們感到開心的就是自己身體能保持在健康的狀態(tài),這樣才能更好的安享晚年??闪钊烁械竭z憾的是,大多數老年朋友都會有血壓過高的癥狀,這就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不利的影響。因此夏枯草降血壓的效果好嗎?帶著大家所提出的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