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談古論今 話藥邪

    目前一些人對身體保健普遍陷入了一個誤區(qū),就是認為西藥對人體有副作用,而中藥卻沒有影響。所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中藥、中成藥以及中藥制劑的保健品特受人們的青睞。其實中醫(yī)學早就把藥物運用失當直接相關的致病因素稱作“藥邪”。

    《素問·五常政大論》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無使過之,傷其正也?!碧岢隽艘獓栏窨刂朴卸舅幬锏氖褂脮r間,對無毒藥物,也不能盡劑,免傷正氣而為病。《巢氏病源》詳述了用藥失誤所致的嚴重,所謂“咽喉強直而兩眼睛疼、鼻干、手腳沉重、常嘔吐、腹里熱悶,唇口習習,顏色乍青乍赤,經(jīng)百日便死:其輕者,乃身體習習而痹,心胸涌涌然而吐,或利無度”,強調“合和湯藥,自有限制”,以防藥邪。孫思邈重中藥組方配伍“當用相須,相使者良,勿用相惡,相反者”。適宋《圣濟總錄》則綜合列述了臨床運用藥物失誤所致的中毒情況。然而,盡管有認識上的提高,醫(yī)患雙方在中藥運用上的弊病依然嚴重。金張子和《懦門事親》中《補論》及《推原法補法利害非輕說》二論,針砭當時人們妄用溫熱燥藥補身的流弊,明確倡言“藥邪”說,并竭力主張治病當“先去其藥邪,然后及病邪”。

    古代對“藥邪”的這些認識,長期以來并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再加上經(jīng)濟效益刺激,為醫(yī)者開大處方、貴重藥、補藥等,亦常常失慎于此,導致當今臨床服用中藥引起過敏、中毒甚至死亡的現(xiàn)象屢有發(fā)生,且呈日漸增多趨勢。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引起不良反應或中毒的中藥已達六七十余種,許多有毒中藥如烏頭、附子、萬年青、七葉一枝花、黃藥子等由于過量、誤用、炮制、配伍等失慎所致的中毒或死亡案不斷發(fā)生。盲目購藥自服,誤用秘方、驗方,擅自改動處方等較多遭致不幸。一些傳統(tǒng)認為無毒的常用中藥,如柴胡、人參、白藥、熟地、牡蠣、馬勃、板藍根、通大海、馬兜鈴、木通等,都已在臨床運用中見到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和不同程度的肝腎功能損害。一些中成藥,如云神丸、黑錫丹、復方桔梗湯、龍膽瀉肝片、雞血藤浸膏片和一些中藥針劑,如柴胡、四季青、魚腥草注射劑都有用藥后見不良反應的報道。

    總之,藥邪作為一種藥源性病因是客觀存在的??陀^上由于人們受認識水平的限制,不可避免地還會發(fā)生類似情況。因此,我們要從主觀上提高人們對藥邪危害嚴重的認識,提高醫(yī)務人員素質的培養(yǎng),杜絕對中藥藥效作用存在的種種盲目性。

更多中藥材
  • 夏天濕氣重,氣候是一個大因素,為什么很多人一直去濕,濕氣還源源不斷呢?甚至在干燥的秋季也是濕氣滿滿。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脾胃比較弱,運化能力不足,很多食物進入身體沒有變成氣血精液,而是變成痰濕。所以對于脾虛的人而言,在祛濕的同時還要健脾......
  • 預防濕氣加重,這三種食物一定要少吃。一、甘味的食物。干入脾,雖然能補脾益氣,但同時也會助濕。因此,甘甜的食物、含糖量高、含淀粉類多的食物要少吃,比如桔子、葡萄、菠蘿等,還有山藥、紅薯等健康食材也要注意吃法和適量使用。二、生冷的食物。天氣逐漸......
  • 日常飲食要根據(jù)體質掌握好大方向,比如寒性體質要多吃溫性和平性的食物,那么是不是虛寒體質都不能吃涼性的食材呢?不能這么絕對,可以適量吃一點應季的食材來調和氣候對于身體的影響。比如夏天吃點空心菜,冬瓜,絲瓜清熱解毒,可以加入生姜,蒜甚至胡椒粉來......
  • 有些朋友寒濕重,頭面容易出油,小肚子大,平時還容易乏力,人昏昏沉沉的,精神不好,通常是因為脾胃的運化功能不好,吃進去的食物,水液不能轉化成人體需要的精華和能量,而是變成了廢物堆積到身體,不能很好的排出去,形成了痰濕淤阻的情況。我們可以用健脾......
  • 由于我們長期低頭或者伏案工作,造成的這個頸部肌肉勞損就會引起頸肩酸痛的癥狀,在排除了其他疾病之后,確診是頸部肌肉勞損而造成的頸肩酸痛,治療起來也非常的簡單,這個大家在自己家里就可以完成。首先準備個熱水袋,熱水袋也充滿熱水之后啊,裹上毛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