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中藥處方(一)
【辨證】肝脾不和。
【治法】健脾疏肝。
【組成】黨參10克,白術(shù)5克,茯苓10克,米仁5克,柴胡15克,郁金10克,丹參12克,白芍1.5克,川楝15克,雞內(nèi)金15克,谷芽10克,延胡索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中藥處方(二)
【辨證】脾虛濕阻。
【治法】健脾化濕,理氣降濁。
【組成】藿香10克,佩蘭10克,蒼術(shù)10克,厚樸6克,橘皮5克,枳殼10克,大腹皮10克,木香6克,茵陳15克,焦三仙各1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xì)末,制成沖劑,每袋15克,每服半袋,每日2次。
中藥處方(三)
【辨證】肝郁脾虛,氣滯血瘀,濕熱未清。
【治法】健脾疏肝,活血化瘀,佐以清熱利濕。
【組成】黨參12克,炒白術(shù)10克,炒蒼術(shù)10克,藿香10克,茵陳15克,當(dāng)歸12克,白芍12克,香附10克,佛手10克,山楂15克,澤蘭15克,生牡蠣15克,王不留行12克。
慢性病毒性肝炎方劑
【辨證】氣滯血瘀。
【治法】舒肝活血,利濕解毒。
【組成】柴胡9克,全蝎10克,山楂15克,黃芪20克,茵陳20克,郁金30克,丹參30克,赤芍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三七粉2克(沖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以上中藥方僅供參考)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中藥處方(一)
【辨證】肝脾不和。
【治法】健脾疏肝。
【組成】黨參10克,白術(shù)5克,茯苓10克,米仁5克,柴胡15克,郁金10克,丹參12克,白芍1.5克,川楝15克,雞內(nèi)金15克,谷芽10克,延胡索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中藥處方(二)
【辨證】脾虛濕阻。
【治法】健脾化濕,理氣降濁。
【組成】藿香10克,佩蘭10克,蒼術(shù)10克,厚樸6克,橘皮5克,枳殼10克,大腹皮10克,木香6克,茵陳15克,焦三仙各1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xì)末,制成沖劑,每袋15克,每服半袋,每日2次。
中藥處方(三)
【辨證】肝郁脾虛,氣滯血瘀,濕熱未清。
【治法】健脾疏肝,活血化瘀,佐以清熱利濕。
【組成】黨參12克,炒白術(shù)10克,炒蒼術(shù)10克,藿香10克,茵陳15克,當(dāng)歸12克,白芍12克,香附10克,佛手10克,山楂15克,澤蘭15克,生牡蠣15克,王不留行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慢性病毒性肝炎方劑
【辨證】氣滯血瘀。
【治法】舒肝活血,利濕解毒。
【組成】柴胡9克,全蝎10克,山楂15克,黃芪20克,茵陳20克,郁金30克,丹參30克,赤芍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三七粉2克(沖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以上中藥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