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在夏天對某些“冬病”進行治療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哪些疾病可用“冬病夏治法”治療呢?
不少人每到寒冷的冬天,身上的老毛病就會突然發(fā)作或加重,如凍瘡、肩周炎、風濕性筋骨痛、哮喘等。而當夏天到來時,這些患者的癥狀就會逐漸減輕或消失。在臨床上,一般將這類病稱為“冬病”。中醫(yī)認為,伏天時,人體皮膚的腠理疏松,陽盛于外而虛于內。在此季節(jié)患者應養(yǎng)其內虛之陽,以助陽氣的生長,從而達到扶正祛邪、促進疾病痊愈的目的。因此,在夏天對某些“冬病”進行治療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哪些疾病可用“冬病夏治法”治療呢
1。哮喘:哮喘常于冬天發(fā)作。根據(jù)祖國醫(yī)學“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在哮喘不常發(fā)作的夏季,對脾腎陽虛、夏輕冬重的慢性哮喘患者,可采取溫補脾腎的治法,以扶正固本,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臨床常用的驗方有“冬病夏治咳喘膏”。這種藥膏的制用方法是:取炙白芥子、元胡各7克,甘遂、細辛各4克。先將上藥共研細末,再將其用生姜汁調成膏狀,然后將藥膏均勻地敷于患者背部兩側的肺俞、心俞、膈俞三對穴位上,用紗布覆蓋,用膠布固定。貼敷時間為每年的初伏日、中伏日、末伏日共3天。每次貼敷4~6個小時,一般可連續(xù)貼敷3年。
2.肩周炎:該病又叫“五十肩”、“凍結肩”,其主要癥狀為一側或雙側肩周疼痛,且伴有肩關節(jié)外展及其外旋功能受限。中醫(yī)認為,該病多因人體的腎氣不足、氣血漸虧,加之長期勞累或受涼而形成。在夏天,一般對該病患者可采取補氣血、益肝腎、溫經(jīng)絡、祛風濕的方法進行治療?;颊呖蓪ⅹ毣罴纳鷾訙p后用水煎服。其主要方藥有:獨活9克,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音交)、茯苓、肉桂心、防風、川芎、人參、甘草、當歸、芍藥、干地黃各6克。同時,患者還可采取外治法進行治療。方法是:取蔥汁、姜汁、蒜汁各150毫升,鳳仙花汁50毫升,米醋150毫升,面粉30克,牛皮膠60克。先將蔥汁、蒜汁、姜汁、風仙花汁及米醋放入鍋內煎煮,煎成濃汁后再加入牛皮膠及面粉,繼續(xù)煎至膏狀為止。然后將藥膏分別貼敷于患者患側的肩髃(音余)、肩髎(音遼)及曲池穴上,用紗布覆蓋,用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10天為一個療程。
3.膝骨性關節(jié)炎:該病是人體的一種退行性病變,其主要癥狀是關節(jié)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該病一般在冬春和秋冬交界時期較重,而在夏季較輕。在臨床上,患者可在每年的夏季用中藥熱敷的方法進行治療。方法是:取透骨草、伸筋草各30克,蘇木、海桐皮各20克,嫩桑枝、威靈仙各15克,紅花、雞血藤、白芷各12克,乳香、沒藥、川烏、草烏、秦艽、全當歸各9克。先將上藥用布包裹后放入鍋中,加入1000克的清水煎煮40~50分鐘后取出藥包,然后將兩條毛巾浸于藥液中,待藥液溫度晾至38~42攝氏度時,取出毛巾將其敷于患處。每次敷30~40分鐘(要保證藥液的溫度始終保持在38~42攝氏度)?;颊呙咳湛煞?~2次,每治療一周后,要間隔2天時間,21天為一個療程。一般每劑藥可連用2~3天。
4.風濕性筋骨痛:該病屬于中醫(yī)“痹證”的范疇,其病變部位主要在頸肩、腰背、肘關節(jié)、腕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等處?;颊咧饕嘘P節(jié)酸痛的癥狀。治療該病應以溫經(jīng)散寒、祛風除濕為主,可在夏天采取如下方法進行治療:取生首烏、生川烏、山奈各20克。將上藥共研細末后置于棉墊上,再將棉墊敷于患處并用膠布固定,然后用熱水袋在棉墊外熱敷?;颊呖擅咳辗?次,15天為一個療程。關節(jié)灼熱腫痛者忌用。
5.凍瘡:該病多在寒冷季節(jié)發(fā)作?;颊呖稍谌鼤r節(jié)進行治療。方法是:取桂枝25克,紅花、紫蘇葉、附子、荊芥各10克,生姜30克。將上藥一起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然后用此藥液熏洗患處。每日1劑,一般10天為一個療程。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在夏天對某些“冬病”進行治療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哪些疾病可用“冬病夏治法”治療呢?
不少人每到寒冷的冬天,身上的老毛病就會突然發(fā)作或加重,如凍瘡、肩周炎、風濕性筋骨痛、哮喘等。而當夏天到來時,這些患者的癥狀就會逐漸減輕或消失。在臨床上,一般將這類病稱為“冬病”。中醫(yī)認為,伏天時,人體皮膚的腠理疏松,陽盛于外而虛于內。在此季節(jié)患者應養(yǎng)其內虛之陽,以助陽氣的生長,從而達到扶正祛邪、促進疾病痊愈的目的。因此,在夏天對某些“冬病”進行治療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哪些疾病可用“冬病夏治法”治療呢
1。哮喘:哮喘常于冬天發(fā)作。根據(jù)祖國醫(yī)學“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在哮喘不常發(fā)作的夏季,對脾腎陽虛、夏輕冬重的慢性哮喘患者,可采取溫補脾腎的治法,以扶正固本,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臨床常用的驗方有“冬病夏治咳喘膏”。這種藥膏的制用方法是:取炙白芥子、元胡各7克,甘遂、細辛各4克。先將上藥共研細末,再將其用生姜汁調成膏狀,然后將藥膏均勻地敷于患者背部兩側的肺俞、心俞、膈俞三對穴位上,用紗布覆蓋,用膠布固定。貼敷時間為每年的初伏日、中伏日、末伏日共3天。每次貼敷4~6個小時,一般可連續(xù)貼敷3年。
2.肩周炎:該病又叫“五十肩”、“凍結肩”,其主要癥狀為一側或雙側肩周疼痛,且伴有肩關節(jié)外展及其外旋功能受限。中醫(yī)認為,該病多因人體的腎氣不足、氣血漸虧,加之長期勞累或受涼而形成。在夏天,一般對該病患者可采取補氣血、益肝腎、溫經(jīng)絡、祛風濕的方法進行治療?;颊呖蓪ⅹ毣罴纳鷾訙p后用水煎服。其主要方藥有:獨活9克,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音交)、茯苓、肉桂心、防風、川芎、人參、甘草、當歸、芍藥、干地黃各6克。同時,患者還可采取外治法進行治療。方法是:取蔥汁、姜汁、蒜汁各150毫升,鳳仙花汁50毫升,米醋150毫升,面粉30克,牛皮膠60克。先將蔥汁、蒜汁、姜汁、風仙花汁及米醋放入鍋內煎煮,煎成濃汁后再加入牛皮膠及面粉,繼續(xù)煎至膏狀為止。然后將藥膏分別貼敷于患者患側的肩髃(音余)、肩髎(音遼)及曲池穴上,用紗布覆蓋,用膠布固定,每天換藥1次,10天為一個療程。
3.膝骨性關節(jié)炎:該病是人體的一種退行性病變,其主要癥狀是關節(jié)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該病一般在冬春和秋冬交界時期較重,而在夏季較輕。在臨床上,患者可在每年的夏季用中藥熱敷的方法進行治療。方法是:取透骨草、伸筋草各30克,蘇木、海桐皮各20克,嫩桑枝、威靈仙各15克,紅花、雞血藤、白芷各12克,乳香、沒藥、川烏、草烏、秦艽、全當歸各9克。先將上藥用布包裹后放入鍋中,加入1000克的清水煎煮40~50分鐘后取出藥包,然后將兩條毛巾浸于藥液中,待藥液溫度晾至38~42攝氏度時,取出毛巾將其敷于患處。每次敷30~40分鐘(要保證藥液的溫度始終保持在38~42攝氏度)?;颊呙咳湛煞?~2次,每治療一周后,要間隔2天時間,21天為一個療程。一般每劑藥可連用2~3天。
4.風濕性筋骨痛:該病屬于中醫(yī)“痹證”的范疇,其病變部位主要在頸肩、腰背、肘關節(jié)、腕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等處?;颊咧饕嘘P節(jié)酸痛的癥狀。治療該病應以溫經(jīng)散寒、祛風除濕為主,可在夏天采取如下方法進行治療:取生首烏、生川烏、山奈各20克。將上藥共研細末后置于棉墊上,再將棉墊敷于患處并用膠布固定,然后用熱水袋在棉墊外熱敷?;颊呖擅咳辗?次,15天為一個療程。關節(jié)灼熱腫痛者忌用。
5.凍瘡:該病多在寒冷季節(jié)發(fā)作?;颊呖稍谌鼤r節(jié)進行治療。方法是:取桂枝25克,紅花、紫蘇葉、附子、荊芥各10克,生姜30克。將上藥一起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然后用此藥液熏洗患處。每日1劑,一般10天為一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