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貧血的原因

    貧血 貧血的種類繁多,許多疾病都可表現(xiàn)為貧血癥狀、如潰瘍病出血后、嚴重的鉤蟲病白血病等,這些都是病理性貧血。還有一種生理性貧血,也就是說這種貧血是人類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種生理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在嬰兒出生后1-8周以內,所以又稱為"嬰兒生理性貧血"。

    初生的嬰兒血紅蛋白可高達150-230克/升,紅細胞計數(shù)可達5-7×1012/升。生后1周至8周內血紅蛋白可逐漸下降到低于正常值,直至8周后停止,一般稱這種貧血為生理性貧血。足月兒血紅蛋白生理性下降極少低于100克/升;未成熟兒由于代謝及呼吸功能較低,體重增長快,所以生理性貧血出現(xiàn)時間早,貧血表現(xiàn)更為嚴重,生后3-6周內可下降至70-90克/升。為什么會發(fā)生嬰兒生理性貧血呢?主要原因為:

    (1)小兒出生后即建立了肺呼吸,動脈血氧飽和度由45%增至95%,骨髓造紅細胞的功能明顯下降,紅細胞生成素由胎內的高水平降低到極低水平,紅細胞增生明顯減少。

    (2)含胎兒血紅蛋白的紅細胞壽命短,小兒出生后被大量破壞。

    (3)生后3個月內是小兒體重增長最快的階段,血容量迅速擴充,紅細胞被稀釋。嬰兒發(fā)生生理性貧血后,一般無需治療,家長亦不必過于緊張,正常嬰兒8周以后,血紅蛋白下降至100-110克/升時,血中紅細胞生成素的濃度再一次增高剌激骨髓,使骨髓造血開始恢復其正常的功能,因生理性貧血而下降的血紅蛋白又可恢復正常。引起小兒缺鐵性貧血的常見原因 缺鐵性貧血是小兒的常見病,由于缺乏造血所必需的鐵以致出現(xiàn)貧血,多發(fā)生在6個月-3歲嬰幼兒,發(fā)病率為20%-40%。為什么嬰幼兒會出現(xiàn)缺鐵性貧血呢?

    1、攝入不足 胎兒最后三個月從母體獲得的鐵最多。正常新生兒體內鐵的含量約為每千克體重70毫克,可供生后4個月內之用。一旦貯存的鐵用盡,就必須從飲食中得到,此時小兒仍吃母乳或牛乳,則其中鐵的含量較低,100克母乳或牛乳中含鐵率僅10%,不能滿足生長的需要,所以從4個月開始添加輔食,尤其是那些含鐵較高的食如蛋黃、豬肝泥等。

    2、生長過快 嬰幼兒生發(fā)肓快,鐵的生理需要量也增加,足月兒長至1周剛時,體重已增至初生時的3倍,血循壞吸攜力的血紅蛋白增加2倍。由于生長發(fā)肓過快,血深量增加,鐵的需要量也增加。

    3、鐵丟失過多 長期慢性失血,如鉤病、腸息肉、肛裂出血等,雖然這些疾病每天失血量水多,但長年累月,鐵的丟失就就當可觀。

    4、其他原因 如有的嬰幼兒長期腹 瀉等,這些慢性疾病亦可引起鐵吸收不良;經常慢性感染,引起食欲不振,使鐵供給不足和吸收障礙,也可贊成缺鐵性貧血。

更多中藥材
  • 胃癌是生活中最常見也是最惡性的腫瘤之一,在我國,發(fā)病率居各類腫瘤的首位。早期胃癌多無癥狀或僅有輕微癥狀。當臨床癥狀明顯時,病變已屬晚期。因此,想要避免疾病的侵害,就要了解胃癌的征兆,做好提前預防。一:乏力、消瘦及貧血,這是另一組常見而又不特......
  • 胃癌復發(fā)的原因是需要廣大患者及家屬特別注意的事情。因為以往胃癌在手術治療后很容易復發(fā),而且復發(fā)會給患者的治療帶來更大的難度,如果想要避免癌癥復發(fā),就要避免以下胃癌復發(fā)的原因。胃癌復發(fā)的原因一:手術治療不夠徹底 有少數(shù)醫(yī)生只注重近斯療效,單純......
  • 手術是胃癌患者常用的治療方法,然而手術治療會出現(xiàn)嚴重的并發(fā)癥,胃癌術后并發(fā)癥也時有發(fā)生,這給患者術后康復造成了難度,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雖然這樣胃癌患者一旦出現(xiàn)并發(fā)癥不要恐慌,積極的處理是關鍵。那么胃癌術后可出現(xiàn)哪些并發(fā)癥?胃癌術后并發(fā)......
  • 胃癌是常見的癌癥之一,胃癌早期的癥狀不明顯,隨著時間的推移,胃癌病變由小到大,由淺到深,由無轉移至有轉移是一個漸進性過程,因此早期,進展期乃至晚期之間并無明顯界限,不僅如此,各期之間癥狀常有很大交叉,有些患者病變已屆進展期,但癥狀尚不明顯,......
  • 胃癌高危人群主要是感染過幽門螺桿菌男性,尤其是超過正常體重20~25公斤的男性年齡在50歲~80歲之間常吃加鹽腌制蔬菜或煙熏肉和魚等食物吸煙、酗酒接受過胃部手術、胃息肉家族腫瘤疾病、家族胃癌史惡性貧血A型血長期工作在含有大量煙塵、石棉和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