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宗師知悌承北學

    羅知悌,字子敬,世稱“太無先生”,(?—公元1327年)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年青時入黃門為宦官,精于醫(yī)學。其時,南方盛行《局方》《易簡》之學,而北方劉完素則創(chuàng)“火熱論”,倡言醫(yī)學新理論。河間之學傳于荊山浮屠,游行至江南而再傳羅氏于杭城。知悌得劉氏之學,復旁通張子和、李東垣二家學說,成為江南接受醫(yī)學新思想的第一人,并是傳“三家”(劉、李、張)學的中心人物,促進了北學南漸,開創(chuàng)了“醫(yī)之門戶分于金元”的新時代,名聞一時。寶佑間(公元1253—1259年),以醫(yī)術(shù)侍奉宋理宗,甚得寵厚。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三月,元兵攻占宋都臨安(今杭州),擄恭宗及太后等北行,知悌隨三宮同入元都;后因病而得賜外居,乃閉門絕人事,好讀書,善識天文、地理、藝術(shù)。其侄羅司徒,以知悌老且病頹,奏乞骸骨還鄉(xiāng)。蒙準,乃散其所積金帛、玩好與鄰里、故人,唯存書籍數(shù)千部以歸。元代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春,返杭定居,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卒,時距宋寶佑間已有七十年,其享年似當有百歲高壽。

    羅氏治病無一定之方,每日有求醫(yī)者,必令弟子診視脈狀,回稟后聽其口授,用某藥治某病,以某藥監(jiān)某藥,以某藥為引經(jīng),自有攻補兼用者,亦有先攻后補者,有先補后攻者,這使丹溪大悟“古方今病”之需“隨時取中”也。丹溪《格致余論》嘗載:羅先生治一病僧,黃瘦倦怠。診悉,其為蜀人,出家時母在堂,及游浙已七年,忽一日,念母之心不可遏,欲歸無盤纏,徒朝夕西望而泣,以是得病。時僧年二十五歲。羅乃令其隔壁泊宿,每日以牛肉、豬肚甘肥等,煮糜爛與之,凡經(jīng)半月余,且時以言慰諭之。又曰:吾與鈔十錠作路費,不望報,但欲望救汝之死命耳。察其形稍甦,與桃仁承氣,一日三帖,下之,皆是血塊、痰積方止。次日,只與熟菜、稀粥將息。又半月,其人遂如故;又半月,與鈔十錠,遂行。丹溪從而體會“攻擊宜詳審,正氣須保護”,“攻擊之法,必其人充實,稟質(zhì)本壯,乃可行也。否則,邪支而正氣傷,小病必重,重病必死”的治療思想。

    羅氏著有《心印紺珠》一卷,清代藏書家錢曾評此書“集六散、三丸、十六湯以總持萬病,意在康濟斯民,甚盛心也。是冊繕寫精楷,乃名手所書,宜珍秘之?!毕б沿=駛鬟_室有《羅太無先生口授三法》,原禮《序》稱此書為乃師(丹溪)聞授于太無先生,命內(nèi)侄趙凝筆而成書,以授原禮也。

更多中藥材
  • 近年來,人們在生活物質(zhì)水平大力提高的情況下也開始了養(yǎng)生保健活動,例如購買各種保健藥材成為時尚,其中冬蟲夏草是比較手歡迎的一種藥材,人人都希望自己的身體能夠長久的健康下去,由于人們對于養(yǎng)生保健的知識還比較匱乏,部分人遇到了冬蟲夏草長毛的現(xiàn)象,......
  • 補氣養(yǎng)血已經(jīng)成為了大家都非常關(guān)心的話題,這是因為補氣養(yǎng)血看起來這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是補氣養(yǎng)血卻對于女性的健康有著非常大的幫助,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關(guān)注這個問題,在調(diào)理血氣不足這個方面最有發(fā)言權(quán)的應該就是我們的中醫(yī)了,因為中醫(yī)對于這個問題已經(jīng)......
  • 對于喜愛奇珍異寶的人士來說冬蟲夏草這種藥材寶貴無比,因為冬蟲夏草能夠幫助人們解決身體的疾病問題,而且效果是獨一無二的,因此,人們在特殊情況下也會不惜一切來食用冬蟲夏草,但是不少人都擔心冬蟲夏草的藥性太強,會引起上火,那么,冬蟲夏草吃了上火嗎......
  • 很多的朋友平時由于工作繁忙,在喝中藥的時候喜歡一次性煮出好多來,然后用專業(yè)的塑封袋進行包裝以后儲存,然后平時在喝的時候,取出一份進行加熱,這樣會節(jié)約很多的時間,但是中藥材長時間的存放以后,它的藥效可能會有所下降,并且還可能會出現(xiàn)有霉變的可能......
  • 鐵莧菜,是鄉(xiāng)下田間地頭常出現(xiàn)的一種植物,很多農(nóng)村人常把它當做下飯的菜吃,但是普通人卻不知道鐵莧菜也是一種很好的藥物,鐵莧菜:別名人莧、血見愁、海蚌含珠、撮斗裝珍珠等,屬大戟科鐵莧菜屬植物鐵莧菜Acalypha australis L,以全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