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中藥炮制的煨法

    一、面粉煨法

    將藥物以濕面片包裹,埋入熱滑石粉或砂子拌炒煨至面焦黑或焦黃色的方法稱為面粉煨法,如面粉煨肉豆蔻,將適量面粉打濕壓成薄片,將肉豆蔻逐個包裹,或用清水將肉豆蔻表面溫潤后,如水泛丸法裹面粉3-4層,稍晾倒入(藥物100kg,滑石粉50kg或砂子適量)炒熱的滑石粉或砂子中,在170~190℃拌炒煨20分鐘左右至面皮呈焦黃色,取出篩去滑石粉或砂子剝去面皮,放涼,肉豆蔻煨后能減少揮發(fā)油約20%,免于滑腸,刺激性小,降低了肉豆蔻醚的毒性成分;甲基丁香酚和甲基異丁香酚增加,固腸止瀉的作用增強;面粉煨訶子可以去掉一部分脂肪油,避免對腸道的刺激作用,鞣質增多,增強收斂之性,增強了澀腸止瀉的功效,用于久瀉久痢及脫肛等,與傳統(tǒng)理論煨熟“溫胃固腸”是相符的。

    二、紙煨法

    取草紙打濕將藥物包裹三層,入火或火灰中爆至紙燒焦為度,剝去紙即得的方法稱為紙煨法。紙煨木香,取未經干燥的木香片,在鐵絲匾中,一層草紙一層木香片地間隔平鋪數(shù)層壓緊,置于煙爐火上,或者烘干室內,用文火或低溫烘煨至木香中所含的部分揮發(fā)油滲透至紙上,取出放涼,木香煨后揮發(fā)油減少20%,折光率、旋光度、比重等物理性質有所改變,煨后木香固腸止瀉作用增強,用于治療泄瀉腹痛等;紙煨生姜,取鮮姜片用草紙包好,清水潤濕,置灶中煨或爐臺上烘烤,待紙焦枯時剝去紙即可,生姜煨后揮發(fā)油減少了約20%,改變了性質,辛散之力不及生姜,而溫中止嘔之力則較生姜為勝,生姜煨后增強了暖胃和中作用,緩和了發(fā)散作用,適用胃寒嘔吐及腹痛便泄之癥。

更多中藥材
  • 一、(附子理中丸)用于脾胃虛寒二、(參苓白術散)用于脾胃氣虛三、(香砂養(yǎng)胃丸)用于胃陽不足,濕阻胃氣導致的胃痛四、(保和丸)用于脾胃不運,還伴有積食最后提醒大家一點,中成藥雖然服用方便,但是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好還是在醫(yī)生的辨證論治下指導......
  • 出汗是人體排泄和調節(jié)體溫的一種生理功能,但是出汗的方式、汗量、汗色和汗味發(fā)生改變,則為病理現(xiàn)象,頗為某些疾病的前兆。正常情況人體的頭面部容易出汗,因為頭面部人體的一身陽氣所在,頭為諸陽之首,所以陽熱之氣首先表現(xiàn)在面部。因此,活動后,特別是大......
  • 一,胃腸積滯有內熱,大便干燥容易造成便秘。二,寶寶喝水少,蔬菜吃的少,進食纖維素的含量很低,腸蠕動弱,會造成大便秘結。三,寶寶拒絕排便,因為肛門有痔瘡或肛裂,排便時疼痛,所以拒絕排便。長期不排便可導致大便更加干燥,不容易排出,形成惡性循環(huán)。......
  • 第一,脾胃不好有可能消化功能比較差,要注意調整飲食結構,不吃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也不要吃過硬、過酸、過燙的食物。建議飲食易消化,適當攝入蛋白類食物,少吃油膩肉食。第二,注意三餐規(guī)律,飲食有節(jié),千萬不能暴飲暴食。第三,飯后要盡量適當活動,避免......
  • 扭脖子的時候發(fā)出響聲,就是所謂的頸椎彈響,一般有四種原因會出現(xiàn)這樣的彈響。一、頸椎關節(jié)間有小氣泡。如果人體關節(jié)間的滑液之中存在氣體的話,那我們扭轉脖子時氣體就會快速釋放形成氣泡,就有了我們聽到的咔咔的聲音。二、肌腱韌帶與關節(jié)摩擦。長時間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