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不同劑型口服藥 喝水有講究

    治療疾病時,口服給藥最常見??诜幱卸喾N劑型,送服時需要的水量也不盡相同。

    中藥沖劑:150~200毫升水

    沖劑,顧名思義就是沖著喝的藥劑,那么,用多少水沖服才合適呢?首先,我們要明確沖劑的來源,中藥沖劑是在中醫(yī)湯藥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用水沖開后即相當于煎好的湯劑,所以我們需要參照煎制湯藥的方法。煎藥時,每服中藥煎兩次,每次煎150~200毫升,混在一起分兩次服下。所以,飲用中藥沖劑每次用水150毫升就可以了。例如感冒清熱顆粒,用150~200毫升開水沖開服下,再用一口水漱漱口即可。但西藥中的散劑不在此列,例如蒙脫石散(思密達)只需50毫升水沖服即可。

    膠囊:至少300毫升水

    一般的口服劑型,例如大部分片劑,通常用150~200毫升水送服即可。用水太多會稀釋胃液,加速胃排空,反而不利于藥物的吸收。

    為了保護藥物、遮蓋異味、改變?nèi)芙馑俣然蛉芙獾奈恢?,我們用膠囊把藥品裝起來,制成了膠囊劑。但膠囊是由膠質(zhì)制成的,遇水會變軟變黏,服用后易附著在食道壁上,造成損傷甚至潰瘍,所以送服膠囊時要多喝水,以保證藥物確實被送達胃部,因此飲水量應(yīng)不少于300毫升。并且,咽下時應(yīng)稍稍低頭,膠囊會更順利地服下。

    特殊藥物需水量更大

    另外,一些對消化道有刺激的藥物,例如四環(huán)素類藥物等,不論劑型如何,均要加大送服的水量,以減輕對消化道的刺激。還有些藥物的代謝過程比較特殊,服用期間也需要飲用較多的水,例如磺胺類藥物和喹諾酮類藥物,代謝時易在尿中析出結(jié)晶,損傷泌尿系統(tǒng),因此服藥期間必須大量喝水,或者同時口服一些堿化尿液的藥物,如碳酸氫鈉等。(辛康)

更多中藥材
  • 烏雞白鳳丸和人參養(yǎng)榮丸都用于治療月經(jīng)量少的問題,但兩者還是有區(qū)別的。首先,烏雞白鳳丸由烏雞、鹿角膠、鱉甲、人參、黃芪、當歸等藥物組成,用于治療由氣血兩虧導致的月經(jīng)量過少、帶下量多、腰膝酸軟等癥狀,能夠補氣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止帶。而人參養(yǎng)榮丸是有炙甘......
  • 首先對于補益類中藥,最好是飯前服用,有利于吸收。通腸潤便的藥可以空腹服用,有利于清除腸胃的積滯。而對于消化藥和對胃腸道有刺激的藥物,最好是飯后服用,因為這個時候胃中存在較多的食物,藥物和食物混合可以減輕藥物對胃的刺激。其實不同的病癥有不同的......
  • 我們中醫(yī)講發(fā)為血之瘀,就是頭發(fā)與血有關(guān)系,為什么好多這個血虛的病人會引起脫發(fā),血虛的話,對我們這個這個頭發(fā)的營養(yǎng)達不到就會脫落,最常見的熬夜的病人,看看平時這個門診上的白領(lǐng),這女同志會多一點,這個熬夜心情不好,時間長了,頭發(fā)脫落,不是完全脫......
  • 打呼嚕是一種疾病,打呼嚕比較多的是胖人,因為好多胖人扁桃體肥大,腺樣體肥大,所以容易打呼嚕。打呼嚕就是我們睡覺時,坐著時氣道是通暢的,躺著時腺樣體蓋住氣道了,輕的話可以不管,但是重的話,我們醫(yī)學上叫睡眠障礙綜合征,嚴重的人睡覺的時候都能憋醒......
  • 中藥太苦加點糖?俗話說良藥苦口利于病,但是很多兒童還是忍不住那個苦味,喝幾口就吐掉。因此很多媽媽在給孩子煎煮中藥時,怕味太苦會在湯里放很多白糖。其實主要是不能甜蜜蜜的,因為使用蔗糖有一定的禁忌范圍,對于正在服用化濕理氣的中藥時,加糖反而會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