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獨具特色的中醫(yī)藥堂(四)

    李景華 吉林省松原市中醫(yī)院

    貴州同濟堂

    貴州同濟堂始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由當時的云貴總督唐炯和知縣于德楷二人合資開辦,藥店位于貴陽大十字附近的正新街。由于唐、于二人都不懂醫(yī)術,于德楷專程從漢口請來了精通醫(yī)藥又有經營才干的黃紫卿任該店的掌柜。同濟堂就在這樣的條件和背景下成立了。

    同濟堂遵循“購藥須出地道,制作必須精細,配售必依法度”的宗旨,從藥材采購、倉庫保管、飲片加工炮制、門市配方、丸散膏制作及教授學徒等都按規(guī)定進行,對藥材的加工“遵古炮制”,保證“貨真價實”、“童叟無欺”,逐漸形成了“同舟共濟、濟世為民”的同濟堂文化精神。

    貴州同濟堂誕生于貴陽藥業(yè)較落后的時期,滿足了當時百姓生活所需。隨著同濟堂蒸蒸日上的發(fā)展,外省行商販紛紛來到貴州販賣藥材,使得貿易額增加,貴州道地藥材也得到流通的機會。

    百年多來,同濟堂的“同舟共濟、濟世為民”的文化精神,激勵“同濟堂”始終堅持著傳統(tǒng)的中藥特色,弘揚著中華醫(yī)藥文化。根正而茂發(fā),如今的“同濟堂”經過百余年歷史的洗禮和熏陶,愈加散發(fā)出其古老而又青春的魅力。

    北京長春堂

    清乾隆年間,北京有位走街串巷的游方郎中——孫振蘭,人們稱其為孫老道。孫老道以販賣自制消暑聞藥“避瘟散”、“無極丹”為主,經過多年苦心經營積攢了些錢財,于乾隆五十五年(1795年)在前門大街鮮魚口胡同里的長巷頭條北口開設了鋪房——“長春堂”,形成了前店后廠,固定經營的方式,結束了游方郎中的生活。

    說到“長春堂”,老北京人馬上會想起消暑聞藥“避瘟散”。避瘟散具有香、涼、祛瘟消暑的效用,取用少許抹入鼻腔,清涼感直通心腦。20世紀30年代的老北京還曾流傳過這樣的順口溜:“暑熱天,您別慌,快買暑藥長春堂,抹進鼻孔通心腑,消暑祛火保安康?!睍r至今日,盛夏時節(jié),到長春堂購買避瘟散的顧客仍舊絡繹不絕。

    日偽時期,長春堂先后經歷了避瘟散被限制輸出、掌柜被綁架以及付諸一炬的大火,這使得長春堂曾一度一蹶不振。隨著改革開放,長春堂枯木逢春。如今的長春堂重樹店訓“與人為善,正道而行”,發(fā)掘中醫(yī)中藥遺產的寶庫,發(fā)揚光大中醫(yī)中藥文化,以飽滿的熱情、周到的服務,迎接海內外八方賓客。

更多中藥材
  • 曬太陽曬背。背部呢有督脈,督脈是“陽脈之?!?,總督一身之陽氣,反應腦,髓,腎的功能。曬太陽可以振奮督脈經絡,幫助我們溫通氣血,對身體養(yǎng)生很有幫助。......
  • 《醫(yī)學新語》記載啊,中醫(yī)治病八大原則,汗、吐、下、和、溫、清、消、補??梢姲『狗ǚ浅V匾芏嗉膊《夹枰l(fā)汗,我們常見的風寒感冒就是往往汗出了熱就退。汗法還有消腫透疹,去風濕等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啊發(fā)汗呢,以汗出邪去為目的,過汗則傷津耗氣,所......
  • 《三因極》講,人得病有一個常見的病因是七情致病,喜、怒、憂、思、悲、恐、驚,喜則氣緩,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怒則氣逆,恐則氣下。情緒對人的健康影響是很大的,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心情不好的時候啊,消化功能異常,要么呢喜歡暴飲暴食,要么呢不想吃飯......
  • 黃帝內經講呢,“夏三月,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意思呢,就是說夏季啊,要保持我們心情愉快,切勿發(fā)怒,使精神之華英,適應夏氣,否則呢,違逆了夏長之氣,就會損傷我們心臟,到秋天呢,容易發(fā)生疾病。......
  • 教大家一個方法,用30到50克黃芪加適量的水,用黃芪煮出來的水再用來煮大米,黃芪是大補元氣的中藥,它能補氣,所謂氣呢,是一種能量,氣不足的時候啊,就疲勞,耐力差,我們用這樣的一個黃芪水煮粥煮飯,連著吃一周,一般氣虛的人就會感覺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