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王貞虎 重慶市萬州區(qū)作家協(xié)會
頭柜,是解放前“國藥”(即中藥)行中的“高級職稱”。作為那個時代該行業(yè)中的表率,他們所經(jīng)歷的風風雨雨和練就的種種絕技,在今天看來仍然令人感嘆不已。
舊社會的藥工,社會地位很低。如果說“醫(yī)”還能與算命賣藝的一起被劃入“下九流”之列的話,藥工連這種“幸運”也沒有,只能被人叫做“抓抓匠”。不是生活萬般無奈的人家,一般不愿將子弟送到藥行中當學徒。在藥行中學藝很苦,從切藥、制藥到辨藥、抓藥,既是勞力活又是技術活,稍有不慎還會惹出人命,去坐班房。1944年,四川成都順城街的“王云風堂”藥店中,有個叫葉培森的藥工,誤將砒霜當成貝母粉配給了病家,致人以死命,以“過失殺人”的罪名被判了三年徒刑。所以當時成都有一種說法,說藥工這一行是“披著紅衣找飯吃”,所謂“紅衣”即指犯人穿的囚衣。
藥工的工資很低。藥行內(nèi)等級很分明,除學徒外,刀房內(nèi)分頭刀和二刀,柜上分頭柜、二柜和尾柜。頭柜的薪水每月是八斗米,二柜是四斗米,一般的藥工只有兩斗米。這樣的薪水連自己都養(yǎng)不活,哪里還談得上養(yǎng)家糊口娶老婆。所以直到解放初期,成都藥行中大部分的藥工沒有家室。行業(yè)中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前世不孝爹和娘,今生來到藥材行;白天吃的豆芽菜,夜晚睡的無腳床?!?/p>
但是藥工們也有自己的奮斗目標。由于頭柜薪水相對可觀,又是藥工中唯一能夠擺脫“抓抓匠”身份,升為掛牌“太醫(yī)”的人,因此也就成了同行中人人向往的奮斗目標??墒且_到這一步又談何容易:一般說來,頭柜都是“一根筍”出身,即由本行業(yè)的學徒開始,節(jié)節(jié)升上來的具有15年工齡以上的老藥工。他不僅要懂得藥行中的全套技術,能熟練地分辨出七百多種藥材和制劑的真?zhèn)蝺?yōu)劣,熟知每味藥的藥理藥性、配伍禁忌、炮制加工、正名別名俗名等等,還得要懂醫(yī)。頭柜的醫(yī)術,相當于現(xiàn)在一個中級醫(yī)師的水平,能背出上百個方劑湯頭,對大病能夠當參謀,對一般的內(nèi)外婦兒雜癥,則可以“問病抓藥”直接處方。頭柜還負有“審方”的責任,若有犯了“十八反”、“十九畏”及妊娠禁忌,用量誤差的處方,他可以糾正甚至拒絕配方,以維護病家性命和藥堂的聲譽。頭柜因為要廣聞博記并有豐富的知識,一般都要求視通文墨,甚至達到中學文化水平。這在當時文盲占絕大多數(shù)的藥行中,寥若晨星。因為藥店的生意多靠頭柜維持,還要求他能說會道,處事機敏,有一定的活動能力。當然,要從一個普通藥工升上“頭柜”,最重要的還是要跟上一個身懷絕技的好師傅,并獲得真?zhèn)鳌?墒钱敃r大凡有些能耐的藥工,都因為種種原因不肯將絕技輕易傳人,從而留下了諸多遺憾。如今上了點歲數(shù)的人們,可能知道早先有一味叫做“紅曲”的中藥,那是用濕米發(fā)酵做成的食藥兩用制品。在藥用上常將它用于感冒時發(fā)汗,“悶疹”時發(fā)疹;食用則專用于紅豆腐乳和香腸等腌制品的染色發(fā)酵,效果十分理想。當時成都中藥鋪里用的紅曲,全出龍泉驛大面鋪一個姓張的藥工制作。他身后無子,只有一個百般體貼的女兒。但老頭子卻恪守“傳內(nèi)不傳外”的規(guī)矩,平時一切打雜活路都任女兒操作,但一到發(fā)酵試溫的關鍵時刻,就將濕米端進臥室,不讓女兒沾手。臨終之前無論女兒跪在床前怎樣苦苦哀求,老頭子就是不肯講出其中的奧秘。老藥工去世之后,其女反復嘗試揣摩,終因不得要領,未能做出合乎標準的紅曲。這味在今天看來仍可能是前途無量的純糧食制成的中藥和食品添加劑,就這樣失傳了。
親生女兒討教都如此困難,更不要說一般的學徒了。當然,大多數(shù)師傅還是愿意傳授技術的,但受傳之人也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師傅經(jīng)過多年的培養(yǎng)觀察,確定了繼承人之后,往往選定某個初一或十五的夜晚,將徒弟帶到鬼氣森森的城隍廟,當著城隍菩薩的面問他:“你身后有人嗎?”徒弟回頭一看沒有人,便答道:“身后無人?!睅煾德犃诉@句話,才開始傳授。這實際上意味著受傳的徒弟已在城隍菩薩面前立下了誓言:自己為了得到師傅的真?zhèn)?,寧愿今生今世不要子嗣,以遵循“法不傳六耳”的行?guī)。這也許是當時許多藥工不成家的另一原因。
即便得到師傅的真心傳授,加上自己的勤學苦研,練就了十八般武藝,有朝一日被聘上了頭柜,還得過好“亮柜”這一關。這“亮柜”,即藥鋪開張前一晚上的“預展”。一陣鞭炮響過之后,已得到行內(nèi)師傅們的首肯,剛剛受聘的新頭柜往藥柜前一站,立即便有人前來“討教”。或是拿來一副號稱“寸茸寸價”的鹿茸請你用手一捋,立即說出是花茸還是血茸,老嫩如何,哪一寸值哪種價格;或是有人來買“麥冬船”。這種“麥冬船”當時專供有錢人家的太太冬天和人參一起泡水渴。小小的麥冬,被三刀劃開,泡在水中呈優(yōu)美的船形,既有利于漬汁浸出,又是可供欣賞的藝術品。按照當時的規(guī)矩,它只能由頭柜來制作。當然,也可能有人來請教頭柜先生,為什么“小柴胡湯”中的柴胡只用飲片即可,而疏肝解郁的“逍遙散”中,柴胡則須用醋炙過?……還可能有這樣一些人,他們什么也不問,只來看看柜上碼的包藥紙。這些包藥紙16開、32開甚至48開不等(舊時揀藥每一味都要用小紙包好,還要附上“仿單”,說明其性味主治),都要兩頭裁好,在柜上碼成一公尺左右的“垛子”。到時候如果碼不起,或是碼不成方方正正的“一顆印”,而是伸一截縮一截的“豬下巴”,看者便會拂袖而去,還甩下一句牛都踩不爛的話:“紙都裁不好,還配當頭柜么?”
如果過好了“亮柜”這一關,就可以松口大氣了。須知這些問客們,十有八九是同行中不服氣的師兄師弟們。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王貞虎 重慶市萬州區(qū)作家協(xié)會
頭柜,是解放前“國藥”(即中藥)行中的“高級職稱”。作為那個時代該行業(yè)中的表率,他們所經(jīng)歷的風風雨雨和練就的種種絕技,在今天看來仍然令人感嘆不已。
舊社會的藥工,社會地位很低。如果說“醫(yī)”還能與算命賣藝的一起被劃入“下九流”之列的話,藥工連這種“幸運”也沒有,只能被人叫做“抓抓匠”。不是生活萬般無奈的人家,一般不愿將子弟送到藥行中當學徒。在藥行中學藝很苦,從切藥、制藥到辨藥、抓藥,既是勞力活又是技術活,稍有不慎還會惹出人命,去坐班房。1944年,四川成都順城街的“王云風堂”藥店中,有個叫葉培森的藥工,誤將砒霜當成貝母粉配給了病家,致人以死命,以“過失殺人”的罪名被判了三年徒刑。所以當時成都有一種說法,說藥工這一行是“披著紅衣找飯吃”,所謂“紅衣”即指犯人穿的囚衣。
藥工的工資很低。藥行內(nèi)等級很分明,除學徒外,刀房內(nèi)分頭刀和二刀,柜上分頭柜、二柜和尾柜。頭柜的薪水每月是八斗米,二柜是四斗米,一般的藥工只有兩斗米。這樣的薪水連自己都養(yǎng)不活,哪里還談得上養(yǎng)家糊口娶老婆。所以直到解放初期,成都藥行中大部分的藥工沒有家室。行業(yè)中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前世不孝爹和娘,今生來到藥材行;白天吃的豆芽菜,夜晚睡的無腳床?!?/p>
但是藥工們也有自己的奮斗目標。由于頭柜薪水相對可觀,又是藥工中唯一能夠擺脫“抓抓匠”身份,升為掛牌“太醫(yī)”的人,因此也就成了同行中人人向往的奮斗目標??墒且_到這一步又談何容易:一般說來,頭柜都是“一根筍”出身,即由本行業(yè)的學徒開始,節(jié)節(jié)升上來的具有15年工齡以上的老藥工。他不僅要懂得藥行中的全套技術,能熟練地分辨出七百多種藥材和制劑的真?zhèn)蝺?yōu)劣,熟知每味藥的藥理藥性、配伍禁忌、炮制加工、正名別名俗名等等,還得要懂醫(yī)。頭柜的醫(yī)術,相當于現(xiàn)在一個中級醫(yī)師的水平,能背出上百個方劑湯頭,對大病能夠當參謀,對一般的內(nèi)外婦兒雜癥,則可以“問病抓藥”直接處方。頭柜還負有“審方”的責任,若有犯了“十八反”、“十九畏”及妊娠禁忌,用量誤差的處方,他可以糾正甚至拒絕配方,以維護病家性命和藥堂的聲譽。頭柜因為要廣聞博記并有豐富的知識,一般都要求視通文墨,甚至達到中學文化水平。這在當時文盲占絕大多數(shù)的藥行中,寥若晨星。因為藥店的生意多靠頭柜維持,還要求他能說會道,處事機敏,有一定的活動能力。當然,要從一個普通藥工升上“頭柜”,最重要的還是要跟上一個身懷絕技的好師傅,并獲得真?zhèn)鳌?墒钱敃r大凡有些能耐的藥工,都因為種種原因不肯將絕技輕易傳人,從而留下了諸多遺憾。如今上了點歲數(shù)的人們,可能知道早先有一味叫做“紅曲”的中藥,那是用濕米發(fā)酵做成的食藥兩用制品。在藥用上常將它用于感冒時發(fā)汗,“悶疹”時發(fā)疹;食用則專用于紅豆腐乳和香腸等腌制品的染色發(fā)酵,效果十分理想。當時成都中藥鋪里用的紅曲,全出龍泉驛大面鋪一個姓張的藥工制作。他身后無子,只有一個百般體貼的女兒。但老頭子卻恪守“傳內(nèi)不傳外”的規(guī)矩,平時一切打雜活路都任女兒操作,但一到發(fā)酵試溫的關鍵時刻,就將濕米端進臥室,不讓女兒沾手。臨終之前無論女兒跪在床前怎樣苦苦哀求,老頭子就是不肯講出其中的奧秘。老藥工去世之后,其女反復嘗試揣摩,終因不得要領,未能做出合乎標準的紅曲。這味在今天看來仍可能是前途無量的純糧食制成的中藥和食品添加劑,就這樣失傳了。
親生女兒討教都如此困難,更不要說一般的學徒了。當然,大多數(shù)師傅還是愿意傳授技術的,但受傳之人也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師傅經(jīng)過多年的培養(yǎng)觀察,確定了繼承人之后,往往選定某個初一或十五的夜晚,將徒弟帶到鬼氣森森的城隍廟,當著城隍菩薩的面問他:“你身后有人嗎?”徒弟回頭一看沒有人,便答道:“身后無人?!睅煾德犃诉@句話,才開始傳授。這實際上意味著受傳的徒弟已在城隍菩薩面前立下了誓言:自己為了得到師傅的真?zhèn)?,寧愿今生今世不要子嗣,以遵循“法不傳六耳”的行?guī)。這也許是當時許多藥工不成家的另一原因。
即便得到師傅的真心傳授,加上自己的勤學苦研,練就了十八般武藝,有朝一日被聘上了頭柜,還得過好“亮柜”這一關。這“亮柜”,即藥鋪開張前一晚上的“預展”。一陣鞭炮響過之后,已得到行內(nèi)師傅們的首肯,剛剛受聘的新頭柜往藥柜前一站,立即便有人前來“討教”。或是拿來一副號稱“寸茸寸價”的鹿茸請你用手一捋,立即說出是花茸還是血茸,老嫩如何,哪一寸值哪種價格;或是有人來買“麥冬船”。這種“麥冬船”當時專供有錢人家的太太冬天和人參一起泡水渴。小小的麥冬,被三刀劃開,泡在水中呈優(yōu)美的船形,既有利于漬汁浸出,又是可供欣賞的藝術品。按照當時的規(guī)矩,它只能由頭柜來制作。當然,也可能有人來請教頭柜先生,為什么“小柴胡湯”中的柴胡只用飲片即可,而疏肝解郁的“逍遙散”中,柴胡則須用醋炙過?……還可能有這樣一些人,他們什么也不問,只來看看柜上碼的包藥紙。這些包藥紙16開、32開甚至48開不等(舊時揀藥每一味都要用小紙包好,還要附上“仿單”,說明其性味主治),都要兩頭裁好,在柜上碼成一公尺左右的“垛子”。到時候如果碼不起,或是碼不成方方正正的“一顆印”,而是伸一截縮一截的“豬下巴”,看者便會拂袖而去,還甩下一句牛都踩不爛的話:“紙都裁不好,還配當頭柜么?”
如果過好了“亮柜”這一關,就可以松口大氣了。須知這些問客們,十有八九是同行中不服氣的師兄師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