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生姜與干姜之異同

    王昆文 四川自貢怡康中醫(yī)診所

    鄒潤安先生在《本經(jīng)疏證》一書中,用不下于6000字的長文,結(jié)合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對于生姜與干姜的具體運用,深刻地剖析并闡明了二藥之異同。

    鄒潤安說,姜以中夏發(fā)生,感火氣以動,感土氣以昌盛,以培充金氣,迨交燥令而氣乃全,用乃具。隨采收方法及時節(jié)之不同,而有生姜與干姜之分,其稟性亦有異。姜貫火、土、金三者為一體,其能事為“具火性于土中,宣土用于金內(nèi)”。其所針對的病機是“以中土無火,故使土用乖,而金不效其節(jié)宣之職”。所謂“土用乖”,就是指“中宮(脾胃)清氣阻遏而不至肺(則氣雍于上,胸滿,咳逆上氣之病生);濁氣捍格而不至大腸(則氣滯于下,腸澼、下利之患作)”。

    生姜與干姜,兩味藥皆味辛,性偏于溫或熱,皆可入于肺、脾、胃經(jīng),其功效皆可溫肺與溫中,為散寒之要藥。仲景無論是治外感或治內(nèi)傷,皆常使用。最著名的代表方如桂枝湯、生姜瀉心湯之用生姜,理中湯和四逆湯之用干姜。

    然而,二藥也確實有所區(qū)別。就拿《本經(jīng)》對于姜藥性的記載來說,鄒潤安就認(rèn)為應(yīng)分作兩截來看,其前面一截之“味辛,溫,大熱,無毒,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是言干姜;而后面一截之“出汗,逐風(fēng)濕痺,腸澼,下痢”是屬生姜。而《別錄》對此二藥藥性的記載也有所不同,即干姜“主治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止唾血”,生姜則“主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這說明二者的主治是有差異的。

    概要言之,生姜與干姜,不特味有厚薄,氣亦有厚薄,俗話說“嫩姜沒有老姜辣”?!蛾庩枒?yīng)象大論》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fā)泄,厚則發(fā)熱?!蔽┢浒l(fā)且通(生姜),斯能走;惟其泄且熱(干姜),斯能守。故生姜長于解表發(fā)汗止嘔,走而不守,功主橫散(以其得夏氣多),因而在上可以止逆,在下可以挽溜,在中又可定傾頹、行津液,此外還可解半夏、南星毒。凡系陰邪搏陽,當(dāng)使陰橫散,陽乃暢通者,生姜皆能主之。如治“身體如風(fēng)痺狀”之桂枝黃芪五物湯,因其證為“陰外裹而在內(nèi)之陽不振”,故倍生姜逐在外之陰邪束縛,使腎陽外布。再如生姜半夏湯證之“胸中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乃系寒邪挾飲逼迫氣分,故也重用生姜以驅(qū)飲散寒。

    生姜又多與大棗同用,尤能治汗后虛邪勢將入里者。二藥并用,不僅取其辛甘發(fā)散,更重要的是取大棗能“助十二經(jīng),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本經(jīng)》語),有崇正以驅(qū)邪之意?!啊秱摗酚蒙椒踩形澹鴧f(xié)棗者至二十有九;《金匱要略》用生姜方除經(jīng)見《傷寒論》者,猶三十有二,其協(xié)棗者亦一十有八,統(tǒng)而計之,其不同棗用者僅十之三?!比缰鳌俺龊埂奔罢{(diào)和營衛(wèi)之桂枝湯,“逐風(fēng)濕痺”之桂枝附子湯、白術(shù)附子湯、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黃芪五物湯,以及治“出汗”、往來寒熱之小柴胡湯等方中皆生姜與大棗并用。

    干姜,其“辛,溫、大熱”之性過于生姜,除為脾肺藥外,尚可兼入心、腎經(jīng),為理中、補虛、驅(qū)寒之要藥。在理中湯證(既吐且利,寒多不欲飲水,或胸痺,心中痞,留氣結(jié)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之所以用之者,就在于其病機為“中無所守”,“蓋惟中虛,是以客氣得入;惟中寒,是以不能逐而使出,故理中補虛,即其制出之權(quán);其驅(qū)寒,即其制入之威”,從而使中氣得守。在理中湯基礎(chǔ)上加減變化而成的桂枝人參湯、干姜人參半夏丸、薯蕷丸和旋覆代赫石湯等方,都無不“恃姜為卻寒散滿之長城”,即使是對待以寒涼,而治中焦寒熱不和之半夏瀉心湯證、黃連湯證等,也都恃干姜之作用不淺。

    鄒潤安說,干姜所治為在中之水飲,非在上之痰。故小青龍湯、真武湯中用之。由于干姜受氣足,足則上達(dá)肺,下通大腸,外及皮毛,中鎮(zhèn)沸逆。而生姜則受氣微,微則僅能由中及上,故止散外感、止嘔吐耳。又因干姜得秋氣多,故功兼收斂,長于溫中回陽而在四逆湯中用之。尤其是通脈四逆湯證,以病既植根中氣之虛而中寒,所以方中要倍用干姜。干姜能溫經(jīng)止血,故仲景在柏葉湯、桃花湯等虛寒性之出血證方中用之,但須泡過后用。炮姜有黑與不黑之殊,不黑者(僅用砂燙至鼓起,表面呈棕褐色)治血分虛寒而無熱,如產(chǎn)后血虛發(fā)熱之類;黑者則治中氣虛而化熱以傷血者,如唾血、利血之類。治化熱傷血者,干姜最好以童便炮制為宜。至于上虛不能制下之甘草干姜湯證,因用干姜尚嫌其橫溢而肺益虛,故亦需炮用,炮過后,可以自肺及脾及腎也。

    總之,鄒潤安認(rèn)為,干姜味辛氣溫,能令外不敢入;性守不走,能令內(nèi)不敢出,重在一個“守”字。生姜功在橫散,長于發(fā)汗解表止嘔,散陰以暢陽,故《本經(jīng)》言其“久服去臭氣,通神明”,現(xiàn)代治中風(fēng)方劑中亦多用生姜取汁。干姜可代生姜,生姜不可代干姜。嘔者多用生姜,間亦用干姜??葎t必用干姜,不得用生姜。調(diào)中可混用生姜與干姜,但解外不可混用。干姜之治嘔為兼及他證,而用生姜則專治嘔。

    另外,鄒潤安還說,四逆湯有附無姜,“難取堅壁不動之效”;“干姜既得附子,一主其中,一主其下,一主守,一主走,若輕車,若熟路,風(fēng)行雷動,所當(dāng)必摧,所擊必敗,陰散斯陽歸,陽歸斯病已”。所以,干姜與附子合用,可以稱為回陽救逆之絕配,或稱最佳組合。

更多中藥材
  • 我們來看一下它的臨床表現(xiàn),大便粘膩不爽,肛門灼熱瘙癢,這是它最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也是最苦惱的一個問題,這種癥狀反反復(fù)復(fù)的發(fā)作,自己也不好意思跟別人去傾訴。再有的一個表現(xiàn),就是胃脘脹痛,有的時候會胃疼,口舌灼痛,就是我們所說的灼口綜合征,嘴里頭......
  • 這位是一個女性患者,它所表現(xiàn)出來的雖然在夏天也是一種什么怕冷的狀態(tài),畏寒肢冷,乏力汗出,不但怕冷,而且還愛出汗,越出汗身體感覺越?jīng)?,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再者,食欲不振,用她的話來說,我就是體質(zhì)特別的虛弱,那這個就是她一身怕冷的癥狀。再者,就是......
  • 那么這個上火其實在醫(yī)學(xué)上,它確實有著它自己的定義,什么定義?就是上火是指一類各種因素導(dǎo)致的頭面五官出現(xiàn)的這種紅、腫、熱、痛,這一類病癥的一類總稱。那么今天跟大家聊的這例上火的案例,就是一個青少年患者,他出現(xiàn)的一系列癥狀表現(xiàn),這位患者,他來診......
  • 這樣一種癥狀,那么這樣的人群其實現(xiàn)在太多了,我告訴大家,凡是這種消化系統(tǒng)疾病,無一例外全是吃出來的,要么你吃的少得病,要么你吃的多還得病,再者你不按時吃也得病,消化系統(tǒng)疾病,都是吃出來的。胃強脾弱,臨床表現(xiàn)就這兩大癥狀。胃強,這種強,其實是......
  • 這位患者是一位老年的女性患者,她被診斷為左乳的惡性腫瘤,這次來診,她告訴我現(xiàn)在左乳的惡性腫瘤手術(shù)治療之后,已經(jīng)是一年十個月了。這次來主要目的胸脅部還是有一些脹痛的感覺,而且就是感覺這種刀口的一個疼痛部位非常的固定,而且疼痛的非常明顯,已經(jīng)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