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馬家駒 陳見紡 河南省平頂山市中醫(yī)院
盜汗,指寐時汗出,覺時汗止之證。盜汗為臨床常見癥狀之一,歷代醫(yī)家多責之于陰虛?!瓣柼撟院?、陰虛盜汗”一語耳熟能詳,但害人亦不淺。故歷代醫(yī)家對“陰虛盜汗”亦多持不同意見。如《丹溪心法·自汗》曰:“盜汗屬血虛、氣虛”?!毒霸廊珪ず拱Y》云:“盜汗亦多陽虛也。所以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也”。
辨證論治是中醫(yī)的生命力所在,故在臨床上,絕不可泥于“陰虛盜汗”之謂,必須要四診合參、辨別六經方證,即《傷寒論》所言;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今年國慶節(jié)期間治療一例嚴重盜汗,即深刻說明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颊咄跄?,男,44歲,入院診斷風寒濕痹,患者盜汗一年余,曾在院外服用玉屏風散、鍛龍牡、浮小麥等之類中藥近月余,黃芪用至50g而不效。入院后,一方面采用艾灸關節(jié)以溫經散寒。但患者主訴為汗出不適,觀其癥狀,只有盜汗,稍有惡風,晨起枕頭因汗出而全濕透,口微干,不苦,二便調,舌淡苔薄、脈沉。以六經來判,病位在表,屬太陽病,為營衛(wèi)不和,正邪交爭造成的盜汗。再三思考后處方如下:麻黃10g,桂枝10g,生石膏45g,白芍10g,生姜10g,大棗5枚,炙甘草6g,三劑水煎服,日一劑,醫(yī)院代煎。服用第一劑后,晨起汗出即明顯減少,二劑后,晨起只有頸前微汗出,無不適,三劑則愈,患者極滿意。
《傷寒論》201條:但浮者,必盜汗出。又如成無己《傷寒明理論》:“其于盜汗之證,非若自汗有實者,悉當和表而已,不可不知也”。脈浮為在表,故盜汗屬于表證。該患者白天活動的時候并無汗出,而是夜間盜汗,分析如下:白日陽氣溫熙臟腑,因而分散而無力與邪相爭,故無汗。夜間臟腑得到休息,正氣得到一定恢復,從而有能力與邪相爭而汗出。但因日久津液受損,正氣不能通過汗出而驅除外邪,故盜汗纏綿而不愈。雖病位在表,屬太陽病外邪不解,但津液已虛,正如《傷寒論》第27條“此無陽也。不可發(fā)汗”,故治法為微微發(fā)汗,解表而不傷津。辨為桂枝二越婢一湯證。
此案只有盜汗一癥明顯,根據六經辨證,除外里證、半表半里證,從而判斷為病位在表,為太陽未解、邪氣在表,以麻黃、桂枝、白芍、生姜發(fā)汗解肌祛邪、調和營衛(wèi),同時佐以生石膏監(jiān)制麻桂辛溫之性,以免大汗,同時兼清郁熱。姜、草、棗益氣健脾顧護正氣。從而達到表解邪去而津液不傷,故盜汗自止。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馬家駒 陳見紡 河南省平頂山市中醫(yī)院
盜汗,指寐時汗出,覺時汗止之證。盜汗為臨床常見癥狀之一,歷代醫(yī)家多責之于陰虛?!瓣柼撟院?、陰虛盜汗”一語耳熟能詳,但害人亦不淺。故歷代醫(yī)家對“陰虛盜汗”亦多持不同意見。如《丹溪心法·自汗》曰:“盜汗屬血虛、氣虛”?!毒霸廊珪ず拱Y》云:“盜汗亦多陽虛也。所以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也”。
辨證論治是中醫(yī)的生命力所在,故在臨床上,絕不可泥于“陰虛盜汗”之謂,必須要四診合參、辨別六經方證,即《傷寒論》所言;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今年國慶節(jié)期間治療一例嚴重盜汗,即深刻說明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颊咄跄?,男,44歲,入院診斷風寒濕痹,患者盜汗一年余,曾在院外服用玉屏風散、鍛龍牡、浮小麥等之類中藥近月余,黃芪用至50g而不效。入院后,一方面采用艾灸關節(jié)以溫經散寒。但患者主訴為汗出不適,觀其癥狀,只有盜汗,稍有惡風,晨起枕頭因汗出而全濕透,口微干,不苦,二便調,舌淡苔薄、脈沉。以六經來判,病位在表,屬太陽病,為營衛(wèi)不和,正邪交爭造成的盜汗。再三思考后處方如下:麻黃10g,桂枝10g,生石膏45g,白芍10g,生姜10g,大棗5枚,炙甘草6g,三劑水煎服,日一劑,醫(yī)院代煎。服用第一劑后,晨起汗出即明顯減少,二劑后,晨起只有頸前微汗出,無不適,三劑則愈,患者極滿意。
《傷寒論》201條:但浮者,必盜汗出。又如成無己《傷寒明理論》:“其于盜汗之證,非若自汗有實者,悉當和表而已,不可不知也”。脈浮為在表,故盜汗屬于表證。該患者白天活動的時候并無汗出,而是夜間盜汗,分析如下:白日陽氣溫熙臟腑,因而分散而無力與邪相爭,故無汗。夜間臟腑得到休息,正氣得到一定恢復,從而有能力與邪相爭而汗出。但因日久津液受損,正氣不能通過汗出而驅除外邪,故盜汗纏綿而不愈。雖病位在表,屬太陽病外邪不解,但津液已虛,正如《傷寒論》第27條“此無陽也。不可發(fā)汗”,故治法為微微發(fā)汗,解表而不傷津。辨為桂枝二越婢一湯證。
此案只有盜汗一癥明顯,根據六經辨證,除外里證、半表半里證,從而判斷為病位在表,為太陽未解、邪氣在表,以麻黃、桂枝、白芍、生姜發(fā)汗解肌祛邪、調和營衛(wèi),同時佐以生石膏監(jiān)制麻桂辛溫之性,以免大汗,同時兼清郁熱。姜、草、棗益氣健脾顧護正氣。從而達到表解邪去而津液不傷,故盜汗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