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饒卉明 湖北省鄂州市中醫(yī)醫(yī)院肝病科
案1患者余某,女,56歲。于2010年3月10就診。
因“乙肝病史3年余,乏力納差1月余”,西醫(yī)診斷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代償期。經(jīng)西藥護(hù)肝降酶及抗病毒治療后,癥狀有所減輕。患者輕度貧血面容。納差,無明顯口干口苦,偶有惡心欲嘔,偶有腹脹,肝區(qū)隱痛,小便淡黃,大便黃軟,日1次?;颊咝郧橐钟?,夜間難以入寐。舌質(zhì)淡紅,苔薄黃,中醫(yī)診為肝積,辨證為肝郁脾虛。治以柴胡疏肝散加味疏肝健脾,解郁安神。處方:柴胡10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陳皮10克,枳殼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黃芩10克,白術(shù)15克,蒲公英15克,當(dāng)歸15克,合歡皮10克,夜交藤20克。3劑,水煎服。
上方服后患者感夜難入寐癥狀大為改善。繼續(xù)服用上方半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
案2患者許某,女,29歲。于2010年4月9日就診。因“乙肝病史1年余,乏力納差1月余”,西醫(yī)診斷為:輕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甲狀腺機能亢進(jìn)?;颊咝误w偏瘦,輕度貧血面容。癥見:輕度乏力,納差,無明顯口干口苦,咽中如有痰阻,偶有心慌胸悶,胃脘痞滿,時有反酸,肝區(qū)隱痛,二便尚可,患者性情抑郁,訴夜間難以入寐。舌質(zhì)邊尖紅,中心薄黃苔,脈弦細(xì)。中醫(yī)診為肝著,辨證為肝郁脾虛,痰氣交阻,以柴胡疏肝散合半貝丸加味疏肝健脾,行氣化痰,解郁安神。處方:柴胡10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枳殼10克,陳皮10克,香附10克,川連6克,白及15克,半夏10克,桔梗10克,夏枯草15克,大貝母10克,合歡皮10克,夜交藤20克。7劑,水煎服。
上方服用后,患者夜難入寐癥狀大為改善,胃痞,反酸癥狀消失。上方去半夏、川連、白及、桔梗、大貝母加當(dāng)歸、白術(shù)各15克。服用月余,癥狀基本消失。
案3患者周某,女,71歲。2010年2月14日就診。因“間斷性右上腹痛1年余,加重5天”,在外科診為“結(jié)石性膽囊炎”。CT提示:肝硬化并脾腫大。患者形體消瘦,輕度貧血面容。訴右上腹脹痛,間歇性加重,難以入寐,晚間靠吃安眠藥入眠。輕度乏力,納差,無明顯口干口苦,無惡心欲嘔。腹脹,大便干結(jié),3~5日1次。小便淡黃,舌質(zhì)淡紅,苔薄黃,脈弦細(xì)。中醫(yī)診為肝積,膽脹,辨證為肝郁脾虛,濕熱中阻。治以疏肝健脾,清利中焦,解郁安神。處方:茵陳24克,云苓15克,陳皮10克,丹參15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實20克,郁金24克,雞內(nèi)金10克,蒲公英15克,白術(shù)15克,黃芩10克,合歡皮10克,夜交藤20克。6劑,水煎服。
上方服用后,患者訴右上腹脹痛減輕,大便通暢,日1次,睡眠大為改善,囑停服安眠藥。后繼以上方服用月余。臨床癥狀基本消失。
按:《丹溪心法》說:“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故人身之病多生于郁?!备尾匮?,主疏泄,肝的疏泄功能對人的情志活動有很大的影響,也可影響人的睡眠。肝郁脾虛證是慢性肝病中的一個基本證型。肝郁脾虛很容易導(dǎo)致病人性情抑郁,胸悶不舒,肝區(qū)不適,神倦乏力,納差,夜寐困難等癥狀。案1、案2以柴胡疏肝散為基本方疏肝解郁,案3以四逆散加用清利肝膽濕熱之品為基本方。方中都用合歡皮、夜交藤解郁安神。方證對應(yīng),對慢性肝病失眠療效較好。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饒卉明 湖北省鄂州市中醫(yī)醫(yī)院肝病科
案1患者余某,女,56歲。于2010年3月10就診。
因“乙肝病史3年余,乏力納差1月余”,西醫(yī)診斷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代償期。經(jīng)西藥護(hù)肝降酶及抗病毒治療后,癥狀有所減輕。患者輕度貧血面容。納差,無明顯口干口苦,偶有惡心欲嘔,偶有腹脹,肝區(qū)隱痛,小便淡黃,大便黃軟,日1次?;颊咝郧橐钟?,夜間難以入寐。舌質(zhì)淡紅,苔薄黃,中醫(yī)診為肝積,辨證為肝郁脾虛。治以柴胡疏肝散加味疏肝健脾,解郁安神。處方:柴胡10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陳皮10克,枳殼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黃芩10克,白術(shù)15克,蒲公英15克,當(dāng)歸15克,合歡皮10克,夜交藤20克。3劑,水煎服。
上方服后患者感夜難入寐癥狀大為改善。繼續(xù)服用上方半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
案2患者許某,女,29歲。于2010年4月9日就診。因“乙肝病史1年余,乏力納差1月余”,西醫(yī)診斷為:輕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甲狀腺機能亢進(jìn)?;颊咝误w偏瘦,輕度貧血面容。癥見:輕度乏力,納差,無明顯口干口苦,咽中如有痰阻,偶有心慌胸悶,胃脘痞滿,時有反酸,肝區(qū)隱痛,二便尚可,患者性情抑郁,訴夜間難以入寐。舌質(zhì)邊尖紅,中心薄黃苔,脈弦細(xì)。中醫(yī)診為肝著,辨證為肝郁脾虛,痰氣交阻,以柴胡疏肝散合半貝丸加味疏肝健脾,行氣化痰,解郁安神。處方:柴胡10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枳殼10克,陳皮10克,香附10克,川連6克,白及15克,半夏10克,桔梗10克,夏枯草15克,大貝母10克,合歡皮10克,夜交藤20克。7劑,水煎服。
上方服用后,患者夜難入寐癥狀大為改善,胃痞,反酸癥狀消失。上方去半夏、川連、白及、桔梗、大貝母加當(dāng)歸、白術(shù)各15克。服用月余,癥狀基本消失。
案3患者周某,女,71歲。2010年2月14日就診。因“間斷性右上腹痛1年余,加重5天”,在外科診為“結(jié)石性膽囊炎”。CT提示:肝硬化并脾腫大。患者形體消瘦,輕度貧血面容。訴右上腹脹痛,間歇性加重,難以入寐,晚間靠吃安眠藥入眠。輕度乏力,納差,無明顯口干口苦,無惡心欲嘔。腹脹,大便干結(jié),3~5日1次。小便淡黃,舌質(zhì)淡紅,苔薄黃,脈弦細(xì)。中醫(yī)診為肝積,膽脹,辨證為肝郁脾虛,濕熱中阻。治以疏肝健脾,清利中焦,解郁安神。處方:茵陳24克,云苓15克,陳皮10克,丹參15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實20克,郁金24克,雞內(nèi)金10克,蒲公英15克,白術(shù)15克,黃芩10克,合歡皮10克,夜交藤20克。6劑,水煎服。
上方服用后,患者訴右上腹脹痛減輕,大便通暢,日1次,睡眠大為改善,囑停服安眠藥。后繼以上方服用月余。臨床癥狀基本消失。
按:《丹溪心法》說:“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故人身之病多生于郁?!备尾匮?,主疏泄,肝的疏泄功能對人的情志活動有很大的影響,也可影響人的睡眠。肝郁脾虛證是慢性肝病中的一個基本證型。肝郁脾虛很容易導(dǎo)致病人性情抑郁,胸悶不舒,肝區(qū)不適,神倦乏力,納差,夜寐困難等癥狀。案1、案2以柴胡疏肝散為基本方疏肝解郁,案3以四逆散加用清利肝膽濕熱之品為基本方。方中都用合歡皮、夜交藤解郁安神。方證對應(yīng),對慢性肝病失眠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