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外耳道炎又稱彌漫性外耳道炎,系外耳道皮膚及皮下組織的彌漫性感染性炎癥。臨床上分為急性、慢性兩型。本病中醫(yī)稱“耳瘡”,又有“耳內生瘡”等別稱,以外耳道彌漫性紅腫疼痛為主要特征。好發(fā)于夏秋季節(jié)。本病一般預后良好,但失治誤治,可致病情纏綿,病程較久,甚至可傷及鼓膜。
一、病因病機
1.風熱濕邪,上犯耳竅:挖耳損傷,或污水、膿液浸漬,濕熱內郁,復因風熱外邪,風熱濕邪上犯,壅滯耳道肌膚,與氣血搏擊,而致耳瘡。
2.肝膽濕熱,上攻耳竅:情志抑郁,濕熱內蘊肝膽,循經(jīng)上犯耳道,壅遏經(jīng)脈,蒸灼肌膚,而致耳瘡。
3.血虛化燥,耳竅失養(yǎng):濕熱久郁,耗傷陰血,耳竅肌膚失于濡養(yǎng),生風化燥,而致耳瘡日久不愈,或反復發(fā)作。
二、臨床表現(xiàn)
1.主要癥狀急性期以外耳道內瘙癢、灼痛為主,癥狀可輕可重,炎癥較重者疼痛較重;慢性期以外耳道內瘙癢不適感為主。
2.全身癥狀一般多無,發(fā)生在幼兒時可有哭鬧、畏食、搔抓等。
3.檢查可見急性期外耳道皮膚紅腫,表面有少量漿液性分泌物;炎癥較重者外耳道腫脹明顯,甚至完全閉塞,外耳道皮膚糜爛,出現(xiàn)漿液膿性或膿性分泌物。慢性期外耳道皮膚增厚粗糙、或覆有痂皮,并可導致外耳道狹窄,甚至有鼓膜混濁增厚,標志不清,或有少量肉芽形成。
三、辨證分型
1.風熱濕邪,上犯耳竅:耳道瘙癢、灼熱、微痛,外耳道皮膚彌漫性紅腫,或有少量滲液,或伴發(fā)熱、頭痛、惡寒,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
2.肝膽濕熱,上攻耳竅:耳痛明顯,口苦咽干,煩躁發(fā)熱,便秘溲赤,外耳道彌漫性紅赤、腫脹、糜爛、滲出黃色脂水或膿水,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
3.血虛化燥,耳竅失養(yǎng):耳道瘙癢,反復發(fā)作,日久不愈,外耳道皮膚潮紅增厚、粗糙脫屑,舌淡,苔白,脈細數(shù)。
四、辨證論治
1.風熱濕邪,上犯耳竅證
[治法]疏風清熱,解毒祛濕。
[方藥]銀花解毒湯加減。耳道紅腫疼痛明顯者,可選加皂角刺、白芷、桔梗等,或可配合五味消毒飲加減治療。
2.肝膽濕熱,上攻耳竅證
[治法]清瀉肝膽,利濕消腫。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便秘者,可加大黃、玄明粉等。
3.血虛化燥,耳竅失養(yǎng)證
[治法]養(yǎng)血潤燥。
[方藥]地黃飲加減。耳道皮膚增厚暗紅者,可加桃仁、紅花、川芎等;局部潮紅腫脹、分泌物稀少,日久不愈者,可用托里消毒散加減治療。
五、適宜技術
1.清潔外洗法
適用于耳道有膿或耵聹或耳道不潔者,本法也可以認為是其他外治療法的前提療法。用藥物加水,浸泡、煎熬至一定濃度,制成液體制劑,直接清潔淋洗患處。既可清潔局部,又可使治療藥物直接作用于患部,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鐘。淋洗藥液可選用板藍根、魚腥草、黃柏、蒲公英等,煎水取汁清潔外洗。
[注意事項]將藥液溫度控制在患者皮膚耐受的程度,注意用藥后皮膚的反應;清潔時,避免局部過多過重的擦拭。
2.涂敷法
將藥物涂敷患處,以起到局部治療作用。選用適當?shù)乃幬镏瞥煞凵┗蚋?、糊劑,涂敷于局部,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斂濕祛腐之功。
常用青黛散、四黃散、金黃膏、黃連膏、紫金錠等,或用野菊花、木芙蓉葉、魚腥草等鮮品搗爛外敷,也可用5%魚石脂軟膏、金黃膏、紫金錠等,敷于紅腫處。
[注意事項]在應用清潔外洗法清潔干凈外耳道后,再予涂敷。
3.通耳散吹耳治療
[制備方法]枯礬、五倍子、全蟲、硼砂各10克,冰片25克,黃丹5克。將上藥共研極細粉裝瓶備用。
[功效]祛風濕、除癢痛、消腫脹、活血絡、通耳竅。
[用法用量]常規(guī)消毒耳門、耳郭皮膚,用3%過氧化氫溶液清洗外耳道分泌物,將通耳散用硬紙筒吹入耳道,每日兩次。
4.疔瘡散棉栓治療急性外耳道炎
[制備方法]參三七粉100克,玉樞丹10克。上兩種藥碾末混合,加食用香醋30毫升調成糊狀,裝入經(jīng)高溫高壓滅菌的容器內備用。
[用法用量]每次上藥前,將外耳道以3%過氧化氫溶液反復清洗,拭干后以棉栓疔瘡散塞入耳道紅腫部位,患側耳周可輔以止痛消炎膏外敷,每日一次;5次為一療程。
六、預防護理
1.注意耳部衛(wèi)生,糾正挖耳等不良習慣。
2.忌進食辛辣燥熱食品。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外耳道炎又稱彌漫性外耳道炎,系外耳道皮膚及皮下組織的彌漫性感染性炎癥。臨床上分為急性、慢性兩型。本病中醫(yī)稱“耳瘡”,又有“耳內生瘡”等別稱,以外耳道彌漫性紅腫疼痛為主要特征。好發(fā)于夏秋季節(jié)。本病一般預后良好,但失治誤治,可致病情纏綿,病程較久,甚至可傷及鼓膜。
一、病因病機
1.風熱濕邪,上犯耳竅:挖耳損傷,或污水、膿液浸漬,濕熱內郁,復因風熱外邪,風熱濕邪上犯,壅滯耳道肌膚,與氣血搏擊,而致耳瘡。
2.肝膽濕熱,上攻耳竅:情志抑郁,濕熱內蘊肝膽,循經(jīng)上犯耳道,壅遏經(jīng)脈,蒸灼肌膚,而致耳瘡。
3.血虛化燥,耳竅失養(yǎng):濕熱久郁,耗傷陰血,耳竅肌膚失于濡養(yǎng),生風化燥,而致耳瘡日久不愈,或反復發(fā)作。
二、臨床表現(xiàn)
1.主要癥狀急性期以外耳道內瘙癢、灼痛為主,癥狀可輕可重,炎癥較重者疼痛較重;慢性期以外耳道內瘙癢不適感為主。
2.全身癥狀一般多無,發(fā)生在幼兒時可有哭鬧、畏食、搔抓等。
3.檢查可見急性期外耳道皮膚紅腫,表面有少量漿液性分泌物;炎癥較重者外耳道腫脹明顯,甚至完全閉塞,外耳道皮膚糜爛,出現(xiàn)漿液膿性或膿性分泌物。慢性期外耳道皮膚增厚粗糙、或覆有痂皮,并可導致外耳道狹窄,甚至有鼓膜混濁增厚,標志不清,或有少量肉芽形成。
三、辨證分型
1.風熱濕邪,上犯耳竅:耳道瘙癢、灼熱、微痛,外耳道皮膚彌漫性紅腫,或有少量滲液,或伴發(fā)熱、頭痛、惡寒,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
2.肝膽濕熱,上攻耳竅:耳痛明顯,口苦咽干,煩躁發(fā)熱,便秘溲赤,外耳道彌漫性紅赤、腫脹、糜爛、滲出黃色脂水或膿水,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
3.血虛化燥,耳竅失養(yǎng):耳道瘙癢,反復發(fā)作,日久不愈,外耳道皮膚潮紅增厚、粗糙脫屑,舌淡,苔白,脈細數(shù)。
四、辨證論治
1.風熱濕邪,上犯耳竅證
[治法]疏風清熱,解毒祛濕。
[方藥]銀花解毒湯加減。耳道紅腫疼痛明顯者,可選加皂角刺、白芷、桔梗等,或可配合五味消毒飲加減治療。
2.肝膽濕熱,上攻耳竅證
[治法]清瀉肝膽,利濕消腫。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便秘者,可加大黃、玄明粉等。
3.血虛化燥,耳竅失養(yǎng)證
[治法]養(yǎng)血潤燥。
[方藥]地黃飲加減。耳道皮膚增厚暗紅者,可加桃仁、紅花、川芎等;局部潮紅腫脹、分泌物稀少,日久不愈者,可用托里消毒散加減治療。
五、適宜技術
1.清潔外洗法
適用于耳道有膿或耵聹或耳道不潔者,本法也可以認為是其他外治療法的前提療法。用藥物加水,浸泡、煎熬至一定濃度,制成液體制劑,直接清潔淋洗患處。既可清潔局部,又可使治療藥物直接作用于患部,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鐘。淋洗藥液可選用板藍根、魚腥草、黃柏、蒲公英等,煎水取汁清潔外洗。
[注意事項]將藥液溫度控制在患者皮膚耐受的程度,注意用藥后皮膚的反應;清潔時,避免局部過多過重的擦拭。
2.涂敷法
將藥物涂敷患處,以起到局部治療作用。選用適當?shù)乃幬镏瞥煞凵┗蚋?、糊劑,涂敷于局部,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斂濕祛腐之功。
常用青黛散、四黃散、金黃膏、黃連膏、紫金錠等,或用野菊花、木芙蓉葉、魚腥草等鮮品搗爛外敷,也可用5%魚石脂軟膏、金黃膏、紫金錠等,敷于紅腫處。
[注意事項]在應用清潔外洗法清潔干凈外耳道后,再予涂敷。
3.通耳散吹耳治療
[制備方法]枯礬、五倍子、全蟲、硼砂各10克,冰片25克,黃丹5克。將上藥共研極細粉裝瓶備用。
[功效]祛風濕、除癢痛、消腫脹、活血絡、通耳竅。
[用法用量]常規(guī)消毒耳門、耳郭皮膚,用3%過氧化氫溶液清洗外耳道分泌物,將通耳散用硬紙筒吹入耳道,每日兩次。
4.疔瘡散棉栓治療急性外耳道炎
[制備方法]參三七粉100克,玉樞丹10克。上兩種藥碾末混合,加食用香醋30毫升調成糊狀,裝入經(jīng)高溫高壓滅菌的容器內備用。
[用法用量]每次上藥前,將外耳道以3%過氧化氫溶液反復清洗,拭干后以棉栓疔瘡散塞入耳道紅腫部位,患側耳周可輔以止痛消炎膏外敷,每日一次;5次為一療程。
六、預防護理
1.注意耳部衛(wèi)生,糾正挖耳等不良習慣。
2.忌進食辛辣燥熱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