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風濕熱中醫(yī)診療技術

    風濕熱是A組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全身性結(jié)締組織免疫炎性病變。病變主要累及心臟、關節(jié),其他器官如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皮膚及皮下組織、漿膜、血管等均可受累。發(fā)病以學齡兒童多見,初次發(fā)作多見于6~15歲小兒,四季均可發(fā)病,但以冬春季多見,寒冷、潮濕、居住擁擠容易致病。其中心臟的非化膿性急性炎癥可導致患兒死亡;反復發(fā)作可形成風濕性心瓣膜病,嚴重影響患兒的健康和生命。

    本病屬中醫(yī)“痹證”范疇,因經(jīng)常出現(xiàn)發(fā)熱,故與熱痹尤為接近。

    病因病機

    小兒陽氣未充,或素體陽虛,腠理疏空,風寒濕邪乘虛入侵肌體,搏結(jié)于肌肉、關節(jié),致氣血經(jīng)絡閉阻而發(fā)生肌肉酸痛,關節(jié)腫痛。感受風濕熱邪,或風寒濕從陽化熱,流注脈絡,以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出現(xiàn)發(fā)熱,關節(jié)紅腫熱痛。濕熱之邪久而不除,邪氣深犯于脈,隨氣血入經(jīng)絡,流竄于心,久則心體受累,損其心膜、心絡、心肌,致使心失所主,故見心悸氣短,胸悶。濕熱之邪滯留筋脈,濕阻熱瘀,筋脈失養(yǎng),致使筋脈拘急不能自控而出現(xiàn)擠眉弄眼,伸舌歪嘴,手舞足蹈。

    辨證論治

    1.風濕熱盛,阻痹經(jīng)絡證

    [證候]發(fā)熱,關節(jié)紅腫疼痛,游走不定,煩躁,多汗,舌淡紅,苔白或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疏風清熱,利濕通絡。

    [方藥]大秦艽湯。主要藥物:秦艽、川芎、當歸、白芍、細辛、羌活、防風、黃芩、石膏、白芷、白術、生地黃、熟地黃、茯苓、獨活、甘草。若發(fā)熱重,關節(jié)紅腫,口渴者,加青黛、知母清熱降火滋陰;若關節(jié)腫脹、麻木,肢體沉重者,加薏苡仁、蒼術、防己、海桐皮以利濕通絡;若皮膚紅斑,皮下結(jié)節(jié)較重者加丹參、牡丹皮、桃仁以活血化瘀,通絡消斑;關節(jié)疼痛較重者,加地龍、絲瓜絡、忍冬藤宣痹通絡。

    2.風寒濕盛,留著關節(jié)證

    [證候]關節(jié)腫脹疼痛,肢體沉重,活動不便,肌膚麻木不仁,或關節(jié)屈伸不利,舌質(zhì)淡,苔白,脈弦細。

    [治法]祛風散寒,利濕通痹。

    [方藥]獨活寄生湯。主要藥物:獨活、桑寄生、秦艽、細辛、桂枝、杜仲、牛膝、川斷、當歸、赤芍。若關節(jié)腫脹者,加萆蘚、木通、姜黃利水通絡;肌膚麻木不仁者,加海桐皮、稀薟草祛風通絡。

    3.濕熱內(nèi)侵,心脈受累證

    [證候]關節(jié)疼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胸悶,乏力自汗,舌淡苔白,脈細弱或有結(jié)代。

    [治法]益氣通脈,養(yǎng)心安神。

    [方藥]炙甘草湯。主要藥物:炙甘草、人參、生地、桂枝、阿膠、麥門冬、麻仁、大棗、生姜。若低熱不退,濕熱留戀不去者,加地骨皮、秦艽、銀柴胡以清退虛熱;心悸少寐者,加遠志、酸棗仁以養(yǎng)心安神;若有心陽虛衰,可用參附龍牡救逆湯以回陽益氣、救逆固脫。

    4.邪犯筋脈,引動肝風證

    [證候]患兒肢體不自主動作,擠眉弄眼,吐舌歪嘴,舌質(zhì)紅,苔白,脈弦滑。

    [治法]平肝息風,祛風解痙。

    [方藥]玉真散。主要藥物:南星,防風,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玉真散具有祛風解痙的作用,加用鉤藤、珍珠母、石決明、白芍以平肝息風。

    經(jīng)驗方

    1.驗方一

    [藥物組成]稀薟草、生白術各15克,薏苡仁18克。

    [功效]疏風清熱,利濕通絡。

    [適應證]濕熱蘊結(jié)之痹證。

    [用法用量]水煎,每日一劑,分3次服。

    2.驗方二

    [藥物組成]雞血藤9克,海風藤9克,桂枝9克。

    [功效]祛風散寒,利濕通痹。

    [適應證]寒濕痹阻之痹證。

    [用法用量]水煎,每日一劑,分3次服。

    3.趙心波經(jīng)驗方

    [藥物組成]麻黃3克,薏苡仁15克,甘草5克,白術10克,金銀花15克,連翹l0克,杏仁6克。

    [功效]祛風濕,解表邪。

    [適應證]風濕熱活動期,關節(jié)型。

    [用法用量]每日一劑,水煎分早、晚服。

    4.王伯岳經(jīng)驗方

    [藥物組成]太子參9克,麥冬6克,五味子6克,連翹9克,菊花9克,蓮子心6克,蠶沙9克,茯苓9克,炙甘草3克,桑枝12克。

    [功效]祛風濕,清熱止痛。

    [適應證]風邪偏盛而兼心悸者。

    [用法用量]每日一劑,水煎分早、晚服。

    5.桃紅四物湯合二妙散

    [藥物組成]桃仁、川芎、生地黃、炒蒼術各10克,紅花8克,當歸、赤芍、黃柏各12克。

    [功效]清熱利濕,活血化瘀。

    [適應證]本病之濕熱流注關節(jié)證。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劑。服藥最多2個月,最少10劑。

    6.自擬二妙止痹湯

    [藥物組成]黃柏、蒼術、木瓜各15克,薏苡仁、桑枝、葛根、海桐皮、寬筋藤各30克。

    [功效]清熱祛風濕,通絡止痹痛。

    [適應證]本病之濕熱流注關節(jié)證。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劑,溫服。

    7.上中下通用痛風湯

    [藥物組成]黃柏15克,蒼術15克,龍膽草15克,防己15克,天南星10克,桂枝15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川芎10克,威靈仙15克,白芷5克,羌活15克。

    [功效]清熱疏風,燥濕活血。

    [適應證]急性風濕熱。

    [用法用量]每日一劑,水煎,分兩次口服。

    適宜技術

    1.針灸法

    (1)針刺:關節(jié)痛常用穴位為肩髃、曲池、外關、后溪、環(huán)跳、陽陵泉、絕骨、足三里、膝眼等,每次取3~5穴,中強刺激,以瀉法為主,適用于較大兒童;心臟炎常用穴位為間使、神門、郄門、心俞、膻中等。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

    (2)灸法:常用穴位為肩髃、曲池、外關、后溪、環(huán)跳、陽陵泉、絕骨、足三里、膝眼等,采用溫和灸法。用于寒濕性關節(jié)疼痛。

    2.推拿法

    發(fā)熱重清天河水、開天門、推坎宮;上肢關節(jié)痛揉肩井、推三關、揉窩風;下肢關節(jié)痛按揉足三里、掐膝眼、揉昆侖、拿委中。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

    3.熱熨法

    食鹽250克,小茴香60克。炒熱后用布包,熱熨關節(jié),每日1~2次。用于寒濕痹阻證。

    4.熏洗法

    方法一:艾葉9克,紅花9克,透骨草15克,花椒6克。水煎湯,趁溫熏洗患處關節(jié),每日3次。用于風寒濕痹挾有瘀者。

    方法二:桑枝20克,柳枝20克,榆枝20克,桃枝20克。水煎湯,趁溫熏洗患處關節(jié),每日2~3次。用于濕熱痹阻,關節(jié)紅腫熱痛者。

    5.食療法

    豬腳伸筋湯:薏苡仁20克,木瓜20克,伸筋草20克,千年健20克,用紗布包好,與豬腳一只,共放入鍋內(nèi),文火煨爛,去渣,不放鹽。喝湯吃肉,分兩餐食用。用于陰虛痹。

    薏米絲瓜湯:薏苡仁20克,薄荷6克,絲瓜50克。將薄荷煎水,文火燉10分鐘,加入絲瓜、薏苡仁,至熟透,納入調(diào)味品即可。用于濕熱蘊結(jié)兼有表證者。

    6.中成藥

    四妙丸。3~6歲每次2克,7~9歲每次4克,9歲以上每次6克,每日3次口服。用于濕熱阻絡證。D2

更多中藥材
  • 對于喜愛奇珍異寶的人士來說冬蟲夏草這種藥材寶貴無比,因為冬蟲夏草能夠幫助人們解決身體的疾病問題,而且效果是獨一無二的,因此,人們在特殊情況下也會不惜一切來食用冬蟲夏草,但是不少人都擔心冬蟲夏草的藥性太強,會引起上火,那么,冬蟲夏草吃了上火嗎......
  • 很多的朋友平時由于工作繁忙,在喝中藥的時候喜歡一次性煮出好多來,然后用專業(yè)的塑封袋進行包裝以后儲存,然后平時在喝的時候,取出一份進行加熱,這樣會節(jié)約很多的時間,但是中藥材長時間的存放以后,它的藥效可能會有所下降,并且還可能會出現(xiàn)有霉變的可能......
  • 鐵莧菜,是鄉(xiāng)下田間地頭常出現(xiàn)的一種植物,很多農(nóng)村人常把它當做下飯的菜吃,但是普通人卻不知道鐵莧菜也是一種很好的藥物,鐵莧菜:別名人莧、血見愁、海蚌含珠、撮斗裝珍珠等,屬大戟科鐵莧菜屬植物鐵莧菜Acalypha australis L,以全草......
  •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黃麻素,人們對它褒貶不一 ,很多人對它產(chǎn)生抗拒和厭惡,其實只是因為我們對它認識不夠全面,麻黃素是麻黃(Ephedra)中所含的生物堿,在古代中國醫(yī)學的《傷寒論》中巳作為生草藥用于治療,1887年由長井長義進行了結(jié)晶分離,本......
  • 我們常說的中藥其中有些是由很多不一樣的藥材組合在一起形成的,藥材雖不同,但組合在一起卻對治療疾病有著更好的療效,麻黃桂枝湯就是由不同成份組成的一種中藥,它對人的身體具有神奇的保健功效,被廣大的朋友們所信賴和推崇,麻黃桂枝湯在醫(yī)學上也同樣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