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新生兒敗血癥診療技術(shù)

    新生兒敗血癥是指病原體侵入嬰兒血液循環(huán),并在其中生長繁殖,產(chǎn)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感染性疾病,本病病死率高,合并癥多,是嚴重危害新生兒健康的疾病。早產(chǎn)兒、男孩、胎膜早破>24小時、母產(chǎn)時發(fā)熱、羊水有腐敗惡臭味的嬰兒發(fā)病率高。

    病因病機

    內(nèi)因多與新生嬰兒的形體不足,尤其早產(chǎn)和未成熟者、產(chǎn)時受損的嬰兒,正氣虛弱,御邪之力低下相關(guān)。外因則為邪毒侵襲。邪毒盛于體內(nèi),化熱化火而見發(fā)熱煩躁,哭鬧不安,熱極生風(fēng)可見驚厥,熱深厥深,手足逆冷。邪入心包,癥見昏迷,邪毒入營傷絡(luò),氣不攝血,血溢肌膚可見面色青紫,皮膚、黏膜出血,熱毒熏蒸于外,皮膚黃染。濕熱下注,小便深黃。正虛邪盛,邪毒內(nèi)陷,正不勝邪時,則患兒精神萎靡,不吃不哭,面色蒼白,體溫不升,甚或氣息微弱,四肢厥冷。

    辨證論治

    1.邪毒熾盛證

    [證候]發(fā)熱,煩躁,汗出,黃疸反復(fù),肌膚瘀斑,腹?jié)M,脅下硬,哭聲低,乳少,大便干,小便黃,舌質(zhì)紅,苔厚,脈數(shù),指紋紫滯。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退黃。

    [方藥]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主要藥物:黃連、梔子、黃芩、黃柏、水牛角、生地黃、赤芍、牡丹皮。

    黃疸明顯者,加茵陳、白鮮皮化濕退黃;伴神昏、抽搐者,加羚羊角、鉤藤平肝止搐;大便干者,加枳實導(dǎo)滯通便。

    2.毒陷正虛證

    [證候]低熱,反復(fù)黃疸,瘀斑,精神萎靡,面色蒼白,氣息微弱,不乳,不啼,不動,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細無力,指紋淡滯。

    [治法]益氣解毒,扶正祛邪。

    [方藥]參附湯合黃連解毒湯。主要藥物:人參、附子、黃連、梔子、黃芩、黃柏。

    黃疸重者,加茵陳除濕退黃;面色白、氣息微弱者,加黃芪、當(dāng)歸益氣養(yǎng)血。

    3.血虛氣弱證

    [證候]形體倦怠,神乏無力,面白,肢末不溫,乳少,腹?jié)M,易出汗,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無力,指紋淡。

    [治法]溫陽益氣,滋陰養(yǎng)血。

    [方藥]人參養(yǎng)榮湯。主要藥物:人參、茯苓、陳皮、當(dāng)歸、黃芪、熟地黃、白芍、桂枝、白術(shù)、五味子、遠志。

    黃疸重者,加茵陳利濕退黃;面色白、肢末不溫者加附子、炙甘草。

    經(jīng)驗方

    1.解毒清血湯

    [藥物組成]魚腥草31克,蚤休31克,蒲公英31克,白茅根31克,金銀花15.6克,天花粉12.5克,穿山甲9克,生地黃9克,元參9克,牡丹皮9克,赤芍9克,乳香4.7克,沒藥4.7克,白芷4.7克,牛黃0.6克,廣角粉0.6克(沖服),羚羊角粉0.6克(沖服)。

    [功效]清熱解毒,化瘀排膿。

    [適應(yīng)證]適用于本病氣營兩燔證。

    [用法用量]水煎,沖服牛黃、廣角粉及羚羊角粉。

    2.通腑泄熱方

    [藥物組成]白僵蠶、紫草各10克,生大黃(后下)6克,青蒿15克,敗醬草20克,甘草3克。

    [功效]清熱解毒,通腑泄熱。

    [適應(yīng)證]適用于本病邪毒熾盛證。

    [用法用量]水煎,每日一劑,分兩次服。

    3.清營湯加味

    [藥物組成]水牛角8~l0克,生地黃4~6克,玄參、麥冬、丹參、當(dāng)歸、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各3~5克,竹葉、黃連各2~3克,板藍根、茵陳各6~l0克,地錦草10~15克,西洋參2~3克。

    [功效]清熱解毒,通腑泄熱。

    [適應(yīng)證]適用于本病邪毒熾盛,正盛邪實,發(fā)熱傷陰的患兒。

    [用法用量]水煎,每日一劑,分兩次服。

    4.清官粉

    [藥物組成]郁金30克,生梔子30克,寒水石30克,黃芩30克,黃連3克,琥珀1.5克,朱砂1.5克,冰片9克。

    [功效]清熱涼血,鎮(zhèn)驚安神。

    [適應(yīng)證]適用于本病見驚厥者。

    [用法用量]共研極細末,過篩為散,每服3克,每日兩次。

    5.消黃湯

    [藥物組成]茵陳15.6克,川黃柏6克,山梔子6克,條黃芩6克,川黃連3克,生大黃1克。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消黃。

    [適應(yīng)證]適用于感受濕熱邪毒所致的新生兒黃疸和敗血癥。

    [用法用量]水煎濃縮至20毫升頻服。

    適宜技術(shù)

    1.灌腸法

    黃連6克,梔子6克,金銀花6克,連翹6克,地龍6克,蟬蛻6克,馬齒莧6克,秦皮6克,黃芩3克,白僵蠶3克,炒枳殼3克,琥珀末(沖)0.5克。濃煎至60毫升,保留灌腸,每日兩次,連灌3日。用于敗血癥邪毒熾盛。

    2.針灸法

    (1)體針:取穴人中、合谷、內(nèi)關(guān)、太沖、涌泉、百會、印堂等。高熱不退者取曲池、大椎、十宣放血??诰o者取穴下關(guān)、頰車,淺刺、中刺激,不留針。

    (2)耳針:驚厥者取穴神門、皮質(zhì)下,輕刺激。

    3.貼敷法

    用鮮地龍搗爛如泥,加入蜂蜜或攤于紗布上,蓋貼囟門以緩解痙攣。用于抽搐不止。

    4.擦洗法

    防風(fēng)、金銀花、野菊花煎湯,洗滌臍部,拭干后,再以金黃散調(diào)敷。用于臍瘡引起者。(摘自《兒科疾病中西醫(yī)診療技術(shù)》)

更多中藥材
  •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金線蓮,金線蓮不是蓮花,而是一種草本植物,金線蓮是一種非常名貴的中藥材,具有非常豐富的功效與作用,可以治療糖尿病,清熱等作用,不僅如此,金線蓮還有一定的食用價值,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金線蓮有什么功效,看看這神奇的......
  • 相信很多人對金銀花和金蓮花都不陌生,二者都非常美麗,具有非常高的觀賞價值,但是二者的功效也有相似之處,但是區(qū)別還是很大的,很多人分不清楚二者的功效有什么區(qū)別,所以可能會誤用,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兩者,看看金蓮花與金銀花的區(qū)別是什么......
  • 在懷孕之后需要注意的事情是非常多的,尤其是在懷孕的初期,胎兒才剛開始形成,稍有不慎的話,就有可能會導(dǎo)致胎兒出現(xiàn)流產(chǎn)或者是發(fā)展成畸形的可能;但是這并不是說明孕婦什么都不可以吃,其實孕婦日常的飲食還是可以放松一點的,但是對于用藥這一方面是不能放......
  • 受佛家文化的形象,提起金蓮花大多數(shù)人會想起來佛祖腳下金光閃閃的底座,那么藥中的金蓮花,金蓮花一般作為清熱解毒之用,但與野菊花不同,金蓮花是一種藥物植物,金蓮花多用于扁桃體炎、中耳炎、脈管炎等炎癥,金蓮花具有清熱解毒、養(yǎng)肝明目和提神的功效,金......
  • 芙蓉是一個寓意十分古典雅致的詞匯,常常在女性的名字中見到,寓意美好,那么木芙蓉葉你知道嗎?木芙蓉葉多卷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圓狀心形,3~7淺裂,裂片三角形,上表面暗黃綠色,下表面灰綠色,葉脈7~11條,兩面突起,氣微,味微辛,含黃酮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