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蘇葉,各四兩。甘草(炙)一兩,陳皮二兩(不去白)。
上為粗末。
治四時瘟疫、傷寒。
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日三服。
若作細末,只服二錢,入鹽點服。
嘗有白發(fā)老人授此方與一富人家,其家合施,當大疫,城中病者皆愈。其后疫鬼問富人,富人以實告。鬼曰:“此老教三人矣,稽顙而退”。
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蘇葉各120克 甘草(炙)30克 陳皮60克(不去白)
理氣解表。治外感風寒,內(nèi)有氣滯,形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舌苔薄白。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100毫升,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日三服,若作細末,只服6克,入鹽點服。
服藥期間,戒食葷腥、酒、肉。
方中紫蘇葉辛溫解表,溫中行氣;香附、陳皮理氣暢中;甘草調(diào)和諸藥。合用共奏理氣解表之功。方中紫蘇、香附有安胎作用,故妊娠感冒,用之亦頗適合。
香附150克(炒去毛)紫蘇(去根)75克陳皮60克 甘草60克 蒼術60克(切片,米泔浸,炒黃)
上銼散。
治傷寒、傷風、傷濕、傷食。
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3片,蔥白2根煎,不拘時候服。得汗為妙。
頭痛,加川芎、白芷、細辛、荊芥穗各1.5克,咳嗽聲重,痰多涕稠,加半夏、苦梗,烏梅各1.5克,桑白皮2.1厘米,心疼,加石菖蒲、半夏各15克,泄瀉,加木香、藿香各1.5克。
陳皮(去白)30克 防己 木通 紫蘇葉各15克
上四味,為末。
治水氣虛腫,小便赤澀。
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香附子、紫蘇葉各四兩(120克),甘草一兩(30克),陳皮二兩(60克)。
上為粗末,每服9克,每日3次。若為細末,每次只需6g?,F(xiàn)代作湯劑,水囂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疏散風寒,理氣和中。
外感風寒,內(nèi)有氣滯證,癥見形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舌苔薄白,脈浮。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體虛感冒、反流性胃炎、消化不良等病癥
1.體虛感冒:以本方作湯劑加味治療60例,與鹽酸嗎啉胍、氨酚偽麻美芬治療60例對照。療程均為5日。療效評定以癥狀及局部體征消失,全身情況恢復正常,體溫正常井穩(wěn)定2日以上即為治愈。結果:治愈35例,好轉(zhuǎn)18例,無效7例。(《陜西中醫(yī)》2009年第4期)
2.反流性胃炎:以本方作湯劑加味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36例,與西藥(多潘立酮、復方氫氧化鋁)治療34例對照。療程均為4周。觀察主癥,胃鏡及病理活檢的療效。療效評定以臨床癥狀消失,胃鏡檢查正常,病理活檢證實胃黏膜正常則為治愈。結果:腹痛、燒灼感、嘔吐方面,總有效率分別為97.1%、91.3%、100%;胃鏡及病理活檢總有效率為91.7%。(《新中醫(yī)》2005年第1期)
3.消化不良:以本方作湯劑加佛手、香櫞皮等治療非潰瘍性消化不良68例。療程為2周。療效評定以臨床癥狀全部消失,隨訪半年以上無復發(fā)者則為痊愈。結果:痊愈18例,有效45例,無效5例。(《山西中醫(yī)》2001年第6期)
本方證為風寒外束,內(nèi)有氣郁。唯有疏散風寒藥與理氣藥組合方可達到表邪解而寒熱除,氣機暢而痞悶消的目的。本方藥性平和,溫而不峻,程國彭謂其“藥穩(wěn)而效,亦醫(yī)門之良方也”。
方中蘇葉“芳香氣烈,外開皮毛,泄肺氣而通腠理;上則通鼻塞,清頭目,為風寒外感靈藥;中則開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飲,解郁結而利氣滯”。本方中蘇葉發(fā)表散寒,理氣寬中,一藥而兼兩用,為君藥。香附為行氣開郁之要藥,“通行十二經(jīng)脈……解六郁而利三焦”,為臣藥。蘇葉得香附,則調(diào)暢氣機之功益增;香附得蘇葉,則能上行外達以祛邪。佐以理氣燥濕之陳皮,既協(xié)助君臣行氣滯,又化濕濁以行津液。甘草健脾和中,又調(diào)和藥性,為佐使之用。本方解表藥與理氣藥同用,行氣結合化濕,用藥兼顧肺、脾、肝三臟。
臨床以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苔薄白、脈浮為辨證要點。本方蘇葉尚有安胎作用,故妊娠感冒,用之亦較為適宜。
現(xiàn)代臨床報道尚見于治療糖尿病胃輕癱、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消化系統(tǒng)潰瘍、胃腸神經(jīng)癥、結腸炎、三叉神經(jīng)痛、紫癜、鼻衄、崩漏等病癥。
香蘇散內(nèi)草陳皮,外感風寒氣滯宜,寒熱頭痛胸脘悶,解表又能疏氣機。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蘇葉,各四兩。甘草(炙)一兩,陳皮二兩(不去白)。
炮制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治四時瘟疫、傷寒。
用法用量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日三服。
若作細末,只服二錢,入鹽點服。
備注嘗有白發(fā)老人授此方與一富人家,其家合施,當大疫,城中病者皆愈。其后疫鬼問富人,富人以實告。鬼曰:“此老教三人矣,稽顙而退”。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香蘇散處方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蘇葉各120克 甘草(炙)30克 陳皮60克(不去白)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理氣解表。治外感風寒,內(nèi)有氣滯,形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舌苔薄白。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100毫升,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日三服,若作細末,只服6克,入鹽點服。
注意服藥期間,戒食葷腥、酒、肉。
備注方中紫蘇葉辛溫解表,溫中行氣;香附、陳皮理氣暢中;甘草調(diào)和諸藥。合用共奏理氣解表之功。方中紫蘇、香附有安胎作用,故妊娠感冒,用之亦頗適合。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世醫(yī)得效方》卷一:香蘇散處方香附150克(炒去毛)紫蘇(去根)75克陳皮60克 甘草60克 蒼術60克(切片,米泔浸,炒黃)
制法上銼散。
功能主治治傷寒、傷風、傷濕、傷食。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3片,蔥白2根煎,不拘時候服。得汗為妙。
頭痛,加川芎、白芷、細辛、荊芥穗各1.5克,咳嗽聲重,痰多涕稠,加半夏、苦梗,烏梅各1.5克,桑白皮2.1厘米,心疼,加石菖蒲、半夏各15克,泄瀉,加木香、藿香各1.5克。
摘錄《世醫(yī)得效方》卷一《衛(wèi)生寶鑒》卷十四:香蘇散處方陳皮(去白)30克 防己 木通 紫蘇葉各15克
制法上四味,為末。
功能主治治水氣虛腫,小便赤澀。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摘錄《衛(wèi)生寶鑒》卷十四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香蘇散組成香附子、紫蘇葉各四兩(120克),甘草一兩(30克),陳皮二兩(60克)。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9克,每日3次。若為細末,每次只需6g?,F(xiàn)代作湯劑,水囂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效疏散風寒,理氣和中。
主治外感風寒,內(nèi)有氣滯證,癥見形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舌苔薄白,脈浮。
臨床應用臨床主要用于治療體虛感冒、反流性胃炎、消化不良等病癥
1.體虛感冒:以本方作湯劑加味治療60例,與鹽酸嗎啉胍、氨酚偽麻美芬治療60例對照。療程均為5日。療效評定以癥狀及局部體征消失,全身情況恢復正常,體溫正常井穩(wěn)定2日以上即為治愈。結果:治愈35例,好轉(zhuǎn)18例,無效7例。(《陜西中醫(yī)》2009年第4期)
2.反流性胃炎:以本方作湯劑加味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36例,與西藥(多潘立酮、復方氫氧化鋁)治療34例對照。療程均為4周。觀察主癥,胃鏡及病理活檢的療效。療效評定以臨床癥狀消失,胃鏡檢查正常,病理活檢證實胃黏膜正常則為治愈。結果:腹痛、燒灼感、嘔吐方面,總有效率分別為97.1%、91.3%、100%;胃鏡及病理活檢總有效率為91.7%。(《新中醫(yī)》2005年第1期)
3.消化不良:以本方作湯劑加佛手、香櫞皮等治療非潰瘍性消化不良68例。療程為2周。療效評定以臨床癥狀全部消失,隨訪半年以上無復發(fā)者則為痊愈。結果:痊愈18例,有效45例,無效5例。(《山西中醫(yī)》2001年第6期)
方解本方證為風寒外束,內(nèi)有氣郁。唯有疏散風寒藥與理氣藥組合方可達到表邪解而寒熱除,氣機暢而痞悶消的目的。本方藥性平和,溫而不峻,程國彭謂其“藥穩(wěn)而效,亦醫(yī)門之良方也”。
方中蘇葉“芳香氣烈,外開皮毛,泄肺氣而通腠理;上則通鼻塞,清頭目,為風寒外感靈藥;中則開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飲,解郁結而利氣滯”。本方中蘇葉發(fā)表散寒,理氣寬中,一藥而兼兩用,為君藥。香附為行氣開郁之要藥,“通行十二經(jīng)脈……解六郁而利三焦”,為臣藥。蘇葉得香附,則調(diào)暢氣機之功益增;香附得蘇葉,則能上行外達以祛邪。佐以理氣燥濕之陳皮,既協(xié)助君臣行氣滯,又化濕濁以行津液。甘草健脾和中,又調(diào)和藥性,為佐使之用。本方解表藥與理氣藥同用,行氣結合化濕,用藥兼顧肺、脾、肝三臟。
臨床以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苔薄白、脈浮為辨證要點。本方蘇葉尚有安胎作用,故妊娠感冒,用之亦較為適宜。
現(xiàn)代研究現(xiàn)代臨床報道尚見于治療糖尿病胃輕癱、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消化系統(tǒng)潰瘍、胃腸神經(jīng)癥、結腸炎、三叉神經(jīng)痛、紫癜、鼻衄、崩漏等病癥。
方歌香蘇散內(nèi)草陳皮,外感風寒氣滯宜,寒熱頭痛胸脘悶,解表又能疏氣機。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