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旋覆代赭湯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旋覆代赭湯處方

    旋覆花、代赭石、半夏(湯泡)、人參,各二錢。甘草(炙.一錢)。

    功能主治

    治傷寒發(fā)汗吐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十片,紅棗七個,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漢·張仲景《傷寒論》:旋覆代赭湯配方組成

    旋覆花三兩(9克);人參二兩(6克);生姜五兩(15克);代赭石一兩(9克);甘草炙,三兩(6克);半夏洗,半升(9克);大棗擘,12枚(4枚)。

    用法用量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F(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降逆化痰,益氣和胃。

    主治

    胃虛痰阻證。噫氣頻作,心下痞,反胃嘔吐,吐涎沫,舌苔白滑,脈弦而虛。

    方解

    旋覆代赭湯證由胃虛痰阻,氣逆不降所致。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其氣以下行為順。胃氣虛則升降失常,胃氣因虛而上逆,則噫氣頻作,反胃嘔吐,或吐涎沫;胃虛運化失職,濕聚生痰,痰阻氣機,則心下痞;舌苔白滑,脈弦而虛,為中虛痰阻之征。胃虛宜補,痰濁宜化,氣逆宜降。雖實虛并見,但以氣逆痰阻為主,治宜降逆化痰,兼以益氣和中。方中旋覆花功專下氣消痰,降氣止噫,為治痰阻氣逆之要藥,重用為君藥。代赭石質(zhì)重而沉降,善鎮(zhèn)肝胃之沖逆,墜痰涎、止嘔吐,為臣藥。半夏、生姜祛痰散結(jié),降逆和胃;人參、炙甘草、大棗健脾益胃,以復(fù)中虛,共為佐藥。甘草又能調(diào)和諸藥,兼使藥之用。諸藥合用,集祛痰、降逆、補虛于一方,使痰除、氣降、脾健,諸證自愈。

    臨床應(yīng)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治胃虛痰阻,氣逆不降的代表方,以心下痞,嘔吐,噫氣,苔白滑,脈弦虛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應(yīng)用:旋覆代赭湯常用于治療淺表性胃炎、胃神經(jīng)官能癥、慢性胃炎、胃擴張、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幽門不全梗阻、神經(jīng)性呃逆等屬胃虛痰阻者。

    3.使用注意:代赭石性寒而沉降,易傷胃氣,中焦虛寒不宜重用。

    方歌

    旋覆代赭湯人參,半夏姜棗甘草臨,降逆化痰益胃氣,胃虛痰阻力能盡。

    摘錄漢·張仲景《傷寒論》
更多中藥材
  • 《普濟方》卷三五三:八仙湯處方赤茯苓2錢,麥門冬2錢,知母2錢,前胡2錢,半夏曲2錢。功能主治婦人常服溫補藥而積溫成熱,致發(fā)煩渴;血熱,經(jīng)下少而煩熱;虛熱,煩滿短氣;痰熱,煩渴而嘔吐;或妊娠煩躁;或產(chǎn)后氣虛,口干煩渴,心下悶痞。用法用量上(......
  • 處方何首烏6兩(用竹刀切片,用瓦甑蒸。蒸時用黑豆5升,1層豆,1層藥,蒸1時,取出曬干,如此9次,豆?fàn)€換好者,曬干聽用),川牛膝6兩,山茱萸肉4兩,柏子仁4兩,知母4兩,黃柏4兩,當(dāng)歸4兩,敗龜版4兩(酥炙)。制法上為極細末,煉蜜為丸,如梧......
  • 處方頭生男子乳1碗,藕汁1碗,大蘿卜汁1碗,梨汁一碗(吃葷人加韭菜汁1碗)。制法共熬成青,白蜜1斤煉過,小黑豆3升炒存性,為末,同膏和均為丸。功能主治虛勞。用法用量每丸1錢5分,用朱砂為衣。滾水送下,1日3服。摘錄《良朋匯集》卷二......
  • 《顧松園醫(yī)鏡》卷十二:八仙玉液處方藕汁400毫升 梨汁 蔗漿 蘆根汁 茅糧(水煎取濃汁)人乳 童便各200毫升 生雞子白3枚功能主治陰虛咳嗽痰血。用法用量上藥將諸汁、蔗漿、人乳燉滾,再與雞子、童便和勻,頻頻服之。備注原書并嘗用米仁、山藥、蓮......
  • 《萬技回春》卷三:八仙糕處方枳實(去瓤,麩炒)120克 白術(shù)(陳壁士炒)120克 白茯苓(去皮)60克 陳皮(炒)60黨 干山藥120克 蓮肉(去心、皮)60克 山楂肉(去核)60克 揀參30克(氣盛者,用砂仁30克代之)制法上藥為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