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溫脾散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溫脾散處方

    訶黎勒皮(炮)、人參,各三分;甘草(炙)一分,白術(shù)、木香、茯苓(去皮)、藿香(去梗)、陳皮(去白)、黃蓍、桔梗,各半兩。

    炮制

    上件搗,羅為散。

    功能主治

    治脾胃氣不和,腹脅虛脹,不欲乳食,困倦無(wú)力,壯熱憎寒,并皆療之。

    用法用量

    三歲兒每服一錢(qián),水一盞,入生姜錢(qián)子大片,淮棗一枚,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計(jì)時(shí)候,量?jī)捍笮〖訙p。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顱囟經(jīng)》卷上:溫脾散處方

    附子 干姜 甘草(炮,銼)各15克 白術(shù)30克

    制法

    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

    溫脾止瀉。治小兒脾胃虛寒,水瀉不止,食乳不消,吃奶頻吐。

    用法用量

    空腹時(shí)用米飲送下,每次1.5克。

    注意

    服藥期間,忌食鮮魚(yú)、毒物。

    備注

    本方乃四逆湯加白術(shù)而成。方中重用白術(shù)健脾運(yùn)濕;附子、干姜溫陽(yáng)逐寒;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共奏溫陽(yáng)健脾、祛濕止瀉之功。

    摘錄《顱囟經(jīng)》卷上《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溫脾散處方

    人參15克(去蘆頭)白術(shù)15克 訶黎勒皮22克 木香15克 黃耆15克(銼)白茯苓15克 藿香15克 陳橘皮15克(湯浸,去白、瓤,焙)桔梗15克(去蘆頭)甘草7.5克(炙微赤,銼)

    制法

    上藥搗粗羅為散。

    功能主治

    治小兒脾氣不和,食少無(wú)力。

    用法用量

    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少許、大棗1枚,煎至75毫升,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溫服。

    摘錄《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
更多中藥材
  • 處方鱉甲1枚(醋煮,銼),柴胡(去土凈稱(chēng),銼細(xì))2兩,青橘皮(去白稱(chēng))2兩,使君子(去殼)1兩,杏仁6兩(湯浸,去皮尖,生用)。制法上一處拌勻,用豬肚1枚,去脂膜,入前項(xiàng)藥在豬肚內(nèi),以針線縫合,用童便煮爛切碎,焙干,為細(xì)末,再用黃連末3兩、......
  • 別名萬(wàn)靈丹(《濟(jì)陽(yáng)綱目》卷一)。處方茅術(shù)240克 全蝎 石斛 明天麻 當(dāng)歸 甘草(炙)川芎 羌活 荊芥 防風(fēng) 麻黃 北細(xì)辛 川烏(湯泡,去皮)草烏(湯泡,去皮、尖)何首烏各30克 明雄黃18克制法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藥30克作4......
  • 《宣明論方》卷七:保安丸處方川大黃90克(新水浸一宿,蒸熟,切片,焙)干姜30克(炮)大附子15克(去皮、臍)鱉甲45克(好醋300毫升,炙令干)制法上為末,取三年米醋800毫升,先煎400毫升,然后和藥,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主癥積。心腹......
  • 別名保安丸處方附子(炮)1兩,當(dāng)歸1兩,陳皮(去白)1兩,干姜(炮)1兩,蜀椒(去子)半兩,厚樸(去皮,以姜汁炙令香熟)半兩,吳茱萸半兩,舶上硫黃1分(另研至細(xì))。制法上為細(xì)末,硫黃末和勻,以米醋和作劑,分為兩團(tuán),別用白面半斤裹藥令勻,如燒......
  • 處方半夏半兩,天南星半兩,牽牛1兩,大黃半兩,黃柏1兩半,蛤粉1兩,巴豆4個(gè)(一方無(wú)巴豆有干姜)。制法上為末,水泛為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補(bǔ)養(yǎng)氣血,宣行榮衛(wèi)。主久新諸嗽,或上逆涎喘,短氣痰鳴,咽干煩渴,大小便澀滯,肺痿勞劣,心腹痞滿(mǎn)急痛,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