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水解散

    《外臺秘要》卷三引《延年秘錄》:水解散處方

    麻黃120克(去節(jié))大黃90克 黃芩90克 桂心60克 甘草60克(炙)芍藥60克

    制法

    上六味,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

    解表攻下。治天行頭痛,壯熱一二日。

    用法用量

    患者以生熟湯浴訖,以暖水和服1克。覆取汗,或利則便愈。體強人服2克。

    注意

    服藥期間,忌食海藻、生蔥、菘菜、生菜。

    備注

    方中麻黃開腠發(fā)汗,桂心行血化汗,芍藥和里益營,黃芩清上中焦之熱,大黃瀉中下焦之熱,甘草調(diào)胃和中。蓋天行瘟疫,郁熱自內(nèi)達(dá)外,與傷寒由表傳里者不同,故雖一二日之淺,可以汗下兼行。

    摘錄《外臺秘要》卷三引《延年秘錄》《醫(yī)方類聚》卷四十六引《千金月令》:水解散處方

    柴胡 知母 瓜蔞 青木香 升麻 茵陳各30克 大黃 梔子仁 石膏 芒消各45克 黃芩 干葛各37.5克 枳殼(炒)芍藥各22.5克

    制法

    上藥搗篩為散。

    功能主治

    治傷寒時疾。

    用法用量

    空腹時以冷水和散1匙,調(diào)頓服。以利為度。春、夏用冷水,秋、冬用暖水,不退再服。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四十六引《千金月令》唐·《備急千金要方》:水解散組成

    桂心、甘草、大黃各二兩(各60克),麻黃四兩(120克)。

    用法

    上藥共研為末,每服2克,開水調(diào)下。也可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guī)劑量。

    功效

    辛溫解表,清熱通腑。

    主治

    主治時行頭痛,壯熱一二日,舌深紅,苔干,脈數(shù)。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高熱等病癥。

    高熱(個案):本方加減治療春溫?zé)崛霠I血。中午服藥,當(dāng)晚熱退。(《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1996年第4期)

    方解

    本方辛溫解表藥與苦寒泄熱藥同用,麻黃、桂枝辛溫發(fā)表、發(fā)散風(fēng)寒;大黃清熱通腑;甘草調(diào)和諸藥。諸藥共奏辛溫發(fā)表、瀉熱通腑之功。

    臨床以頭痛、發(fā)熱、便秘為辨證要點。風(fēng)寒感冒,咳嗽痰多,加杏仁、半夏、陳皮;里熱煩渴、咳喘氣急,加石膏、杏仁。

    方歌

    備急千金水解散,桂心麻草大黃襄,發(fā)表清中兼解毒,天行瘟疫可煎嘗。

    摘錄唐·《備急千金要方》
更多中藥材
  •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全蝎半兩(炒)。制法上為末,面糊為丸,如黃米大,朱砂為衣。功能主治小兒慢驚。用法用量每服20丸,米飲送下。摘錄《幼幼新書》卷九引鄭愈方......
  • 《千金》卷三:安心湯處方遠(yuǎn)志2兩,甘草2兩,人參3兩,茯神3兩,當(dāng)歸3兩,芍藥3兩,麥門冬1升,大棗30枚。功能主治產(chǎn)后心虛,心沖悸不定,恍恍惚惚,不自知覺,言語錯誤,虛煩短氣,志意不定。用法用量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分3服,日3次。若......
  • 處方遠(yuǎn)志2兩,白芍藥2兩,宿姜2兩,茯苓42銖,知母42銖,紫菀42銖,赤石脂42銖,石膏42銖,麥門冬42銖,桂心30銖,麻黃30銖,黃芩30銖,萎蕤36銖,人參24銖,甘草10銖。制法上為粗散。功能主治心熱滿,煩悶驚恐。用法用量本方方名......
  • 處方人參1錢5分,麥冬3錢,茯神1錢5分,白術(shù)1錢5分,菟絲子1錢5分,熟地5錢,玄參5錢,芡實2錢5分,山藥2錢5分,五味5分,丹參1錢5分,蓮子心1錢5分,棗仁1錢5分,沙參1錢5分,歸身1錢5分,陳皮2分。功能主治勞心過度而夢遺者。用......
  • 處方人參半兩,白茯苓半兩,白茯神半兩,酸棗仁半兩(酒浸,隔紙炒),當(dāng)歸半兩,遠(yuǎn)志半兩,柏子仁半兩,琥珀半兩,乳香2錢半,石菖蒲2錢半,朱砂2錢半。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氣血虛,夢中多驚。用法用量每次30丸,食后以白湯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