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清胃散

    《脾胃論》卷下:清胃散處方

    生地黃 當歸身各0.9克 牡丹皮1.5克 黃連1.8克(如質次,更加O.6克。夏月倍之)升麻3克

    功能主治

    清胃涼血。治胃中積熱,上下牙痛不可忍,牽引頭部,滿面發(fā)熱,其齒喜寒惡熱;或牙齦紅腫,潰爛出血;或唇口腮頰腫痛,口氣臭熱,口舌干燥,舌紅苔黃,脈滑大而數(shù)?,F(xiàn)用于三叉神經痛、口腔炎、牙周炎屬于胃火上炎者。

    用法用量

    上為細末,都作一服。用水23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冷服。

    備注

    方中黃連苦寒瀉火,以清胃中積熱;生地、丹皮滋陰涼血清熱;當歸養(yǎng)血和血;升麻散火解毒,兼為陽明引經之藥。五藥配合,共奏清胃涼血之功。

    摘錄《脾胃論》卷下《醫(yī)宗金鑒》卷五十一:清胃散處方

    生地.丹皮 黃連 當歸 升麻 石膏(煅)

    功能主治

    清胃瀉火。治小兒熱蓄于胃,牙根腫如水泡,脹痛難忍,名曰重齦。

    用法用量

    用燈心為引,水煎服。

    摘錄《醫(yī)宗金鑒》卷五十一《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清胃散處方

    人中白9克 青黛4.5克 白芷4.5克 杭芍4.5克 生石膏6克 冰片3克 牛黃1.5克 麝香0.3克

    功能主治

    治口舌生瘡,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

    共為極細末,上患處。

    摘錄《慈禧光緒醫(yī)方選議》《脾胃論》:清胃散組成

    生地黃、當歸各三分(各6g), 牡丹皮半錢(9g) ,黃連六分(6g),夏月倍之,升麻一錢(9g)。

    用法

    上藥為細末,都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F(xiàn)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

    功效

    清胃涼血。

    主治

    胃火牙痛。牙痛牽引頭疼,面頰發(fā)熱,其齒喜冷惡熱,或牙宣出血,或牙齦紅腫潰爛,或唇舌腮頰腫痛,口氣熱臭,口干舌燥,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方解

    本方證是由胃有積熱,循經上攻所致。足陽明胃經循鼻入上齒,手陽明大腸經上項貫頰人下齒,胃中熱盛,循經上攻,故牙痛牽引頭痛、面頰發(fā)熱、唇舌腮頰腫痛;胃熱上沖則口氣熱臭;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胃熱則傷及血絡,則見牙宜出血,甚則牙齦潰爛;口干舌燥,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俱為胃熱津傷之候。治宜清胃涼血。方用苦寒瀉火之黃連為君,直折胃腑之熱。臣以升麻,一取其清熱解毒,以治胃火牙痛;一取其輕清升散透發(fā),可宣達郁遏之伏火,有“火郁發(fā)之”之意。黃連得升麻,降中寓升,則瀉火而無涼遏之弊;升麻得黃連,則散火而無升焰之虞。胃熱及血分,耗傷陰血,故以生地黃涼血滋陰;丹皮涼血清熱;當歸養(yǎng)血活血,與生地黃合則滋陰養(yǎng)血,與丹皮合則消腫止痛,共為佐藥。升麻兼以引經為使;諸藥合用,共奏清胃涼血之效,以使上炎之火得降,血分之熱得除,于是循經外發(fā)諸癥,皆可因熱毒內徹而解?!夺t(yī)方集解》載本方有石膏,其清胃之力更強。

    臨床應用

    1.用方要點:本方為治胃火牙痛的常用方,凡胃熱證或血熱火郁者均可使用。臨床以牙痛牽引頭痛,口氣熱臭,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治療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經痛、痤瘡等屬胃火上攻者。

    注意

    牙痛屬風寒或腎虛火炎者,不宜使用本方。

    方歌

    清胃散中當歸連,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瀉胃火,能消牙痛與牙宣。

    摘錄《脾胃論》
更多中藥材
  • 處方犀黃5分,珍珠1錢,中黃3錢,白琥珀3錢,朱砂3錢,乳石5錢,冰片5分。制法上為極細末。功能主治生肌收口。主下疳結毒腐爛者。用法用量麻油調敷;或干摻:亦可內服,土茯苓湯送下。摘錄《藥奩啟秘》......
  • 處方附子(炮)人參 麻黃(去節(jié))黃芩 防己 香附子(去毛)杏仁(去皮)川芎 當歸各30克 茯神45克 陳皮30克 防風30克 白芍藥150克 沉香15克 半夏45克 川烏15克(炮)桂枝30克 白術60克 天臺烏藥15克 干姜30克 黃耆9......
  • 處方朱砂、明雄、珍珠、琥珀、滴乳石、西牛黃、犀角尖、羚羊角各等分,冰片少許。制法上為細末。功能主治梅瘡。用法用量每服1刀圭,上茯苓湯送下。摘錄《外科學講義》......
  • 《中國藥典》:八寶坤順丸處方熟地黃80g 地黃80g 白芍80g 當歸80g 川芎80g 人參40g 白術80g 茯苓80g 甘草40g 益母草40g 黃芩80g 牛膝40g 橘紅80g 沉香40g 木香16g 砂仁40g 琥珀40g性狀黑......
  • 處方八味丸、安腎丸、鹿角霜丸、菟絲子丸、固真丹、黃耆丸、茴香丸、鹿茸丸。制法上各買1帖,令有1兩作1處,瓷器盛,以無灰酒浸1宿,令稀稠得所,竹木槌子于凈桌子上捶數(shù)1000下,卻加天雄1個、大附子1個,炮為末,袞合在藥內,再捶1000余下,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