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甘草(炙)30克 桂府膩白滑石180克 薄荷葉(末)7.5克
治傷寒中暑,表里俱熱,煩躁口渴,小便不通,瀉痢熱瘧,霍亂吐瀉,酒食中毒,石淋;產(chǎn)后乳汁不通。
上藥為細末,每服9克,蜜少許,溫水調(diào)下,無蜜亦得,日三服。欲冷飲者,新汲水調(diào)服。
雞蘇葉 黃耆(去蘆)生地黃(洗)阿膠(蛤粉炒)白茅根各30克 桔梗(去蘆)麥門冬(去心)蒲黃(炒)貝母(去心)甘草(炙)各15克
上藥哎咀。
治勞傷肺經(jīng),唾內(nèi)有血,咽喉不利。
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雞蘇葉1兩,黃耆半兩(銼),羚羊角屑半兩,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刺薊1兩,茜根1兩,生干地黃1兩,麥門冬3分(去心),黃芩3分,當歸3分,伏龍肝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粗散。
婦人吐血,心煩昏悶。
方中茜根,《準繩·類方》作“葛根”。
雞蘇3兩,防風(去叉)1兩。
上為散。
鼻衄不止。
每服2錢匕,溫水調(diào)下。更以雞蘇葉于新水內(nèi)揉軟,納鼻竅,血即止。
雞蘇1兩,甘遂半兩(煨令黃),滑石1兩,葵子1兩,瞿麥1兩,桑根白皮1兩(銼),防葵1兩,榆白皮1兩(銼)。
小便不通,心腹妨悶,上氣喘急,坐臥不安。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辰砂益元散加薄荷少許。
清肺熱。主暑月小便不利。
雞蘇莖葉1兩,赤茯苓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半夏1兩(湯浸,洗7遍去滑),桔梗1兩(去蘆頭),生干地黃2兩,黃耆1兩(銼),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
肺臟壅熱,痰唾內(nèi)有血,咽喉不利。
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食后溫服。
雞蘇1兩,葵子2兩,石膏2兩,生干地黃3兩。
血淋不絕。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竹葉2-7片,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雞蘇莖葉1兩,黃蓍1兩(銼),甘草1兩(生用),干姜半兩(炮裂,銼),艾葉半兩,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
勞傷,或飽食氣逆,致卒吐血不止。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加赤馬通汁1合,攪令勻,溫服,不拘時候。
雞蘇葉1兩,黃芩1兩,當歸半兩,赤芍藥半兩,阿膠2兩,伏龍肝2兩,刺薊1兩,生地黃1兩,黃耆1兩。
上為粗末。
虛損氣逆,吐血不止。
每服4錢,加生姜3片,竹茹彈子大,水煎服。
生料雞蘇散
雞蘇葉1兩,黃耆(去蘆)1兩,生地黃(洗)1兩,阿膠(蛤粉炒)1兩,白茅根1兩,桔梗(去蘆)半兩,麥門冬(去心)半兩,蒲黃(炒)半兩,貝母(去心)半兩,甘草(炙)半兩。
傷勞肺經(jīng),唾內(nèi)有血,咽喉不利。
生料雞蘇散(《醫(yī)學綱目》卷十七)?!兜眯А酚猩0灼ぐ雰?,大棗一枚。
雞蘇散煎
雞蘇葉1兩,當歸半兩,赤芍藥半兩,黃芩1兩,阿膠2兩(搗碎,炒令黃燥),伏龍肝2兩。
婦人虛損,氣逆,吐血不止。
雞蘇散煎(《醫(yī)統(tǒng)》卷八十三)。
雞蘇莖葉1兩,人參3分(去蘆頭),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赤茯苓3分,大腹皮3分(銼),芎3分,苧麻根半兩(銼),當歸1兩(銼,微炒)。
妊娠,心腹(疒丂)刺痛,氣脹,胎不安穩(wěn)。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雞蘇、木賊、荊芥各等分。
上為細末。
小兒風癇。
每服半錢或1字,以茶清調(diào)下,不拘時候。
蒲黃、茅根、薄荷、黃耆、雞蘇、貝母、麥冬、阿膠、梔子、甘草、桔梗、生地。
勞傷肺嗽,痰涎有血。
加生姜為引。
雞蘇飲
雞蘇葉2兩,滑石3兩,刺薊根1兩(銼),木通2兩(銼),生干地黃2兩。
婦人血淋。
雞蘇飲(《圣濟總錄》卷九十八)。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甘草(炙)30克 桂府膩白滑石180克 薄荷葉(末)7.5克
功能主治治傷寒中暑,表里俱熱,煩躁口渴,小便不通,瀉痢熱瘧,霍亂吐瀉,酒食中毒,石淋;產(chǎn)后乳汁不通。
用法用量上藥為細末,每服9克,蜜少許,溫水調(diào)下,無蜜亦得,日三服。欲冷飲者,新汲水調(diào)服。
摘錄《宜明論方》卷十《重訂嚴氏濟生方》:雞蘇散處方雞蘇葉 黃耆(去蘆)生地黃(洗)阿膠(蛤粉炒)白茅根各30克 桔梗(去蘆)麥門冬(去心)蒲黃(炒)貝母(去心)甘草(炙)各15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治勞傷肺經(jīng),唾內(nèi)有血,咽喉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重訂嚴氏濟生方》《圣惠》卷七十:雞蘇散處方雞蘇葉1兩,黃耆半兩(銼),羚羊角屑半兩,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刺薊1兩,茜根1兩,生干地黃1兩,麥門冬3分(去心),黃芩3分,當歸3分,伏龍肝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婦人吐血,心煩昏悶。
用法用量方中茜根,《準繩·類方》作“葛根”。
摘錄《圣惠》卷七十《圣濟總錄》卷七十:雞蘇散處方雞蘇3兩,防風(去叉)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鼻衄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溫水調(diào)下。更以雞蘇葉于新水內(nèi)揉軟,納鼻竅,血即止。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圣惠》卷五十八:雞蘇散處方雞蘇1兩,甘遂半兩(煨令黃),滑石1兩,葵子1兩,瞿麥1兩,桑根白皮1兩(銼),防葵1兩,榆白皮1兩(銼)。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便不通,心腹妨悶,上氣喘急,坐臥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五十八《麻科活人》卷三:雞蘇散處方辰砂益元散加薄荷少許。
功能主治清肺熱。主暑月小便不利。
摘錄《麻科活人》卷三《圣惠》卷三十七:雞蘇散處方雞蘇莖葉1兩,赤茯苓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半夏1兩(湯浸,洗7遍去滑),桔梗1兩(去蘆頭),生干地黃2兩,黃耆1兩(銼),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肺臟壅熱,痰唾內(nèi)有血,咽喉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惠》卷三十七《圣惠》卷五十八:雞蘇散處方雞蘇1兩,葵子2兩,石膏2兩,生干地黃3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血淋不絕。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竹葉2-7片,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圣惠》卷五十八《圣惠》卷三十七:雞蘇散處方雞蘇莖葉1兩,黃蓍1兩(銼),甘草1兩(生用),干姜半兩(炮裂,銼),艾葉半兩,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勞傷,或飽食氣逆,致卒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加赤馬通汁1合,攪令勻,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三十七《云歧子保命集》卷下:雞蘇散處方雞蘇葉1兩,黃芩1兩,當歸半兩,赤芍藥半兩,阿膠2兩,伏龍肝2兩,刺薊1兩,生地黃1兩,黃耆1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虛損氣逆,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4錢,加生姜3片,竹茹彈子大,水煎服。
摘錄《云歧子保命集》卷下《濟生》卷二:雞蘇散別名生料雞蘇散
處方雞蘇葉1兩,黃耆(去蘆)1兩,生地黃(洗)1兩,阿膠(蛤粉炒)1兩,白茅根1兩,桔梗(去蘆)半兩,麥門冬(去心)半兩,蒲黃(炒)半兩,貝母(去心)半兩,甘草(炙)半兩。
功能主治傷勞肺經(jīng),唾內(nèi)有血,咽喉不利。
用法用量生料雞蘇散(《醫(yī)學綱目》卷十七)?!兜眯А酚猩0灼ぐ雰?,大棗一枚。
摘錄《濟生》卷二《圣惠》卷七十:雞蘇散別名雞蘇散煎
處方雞蘇葉1兩,當歸半兩,赤芍藥半兩,黃芩1兩,阿膠2兩(搗碎,炒令黃燥),伏龍肝2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婦人虛損,氣逆,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雞蘇散煎(《醫(yī)統(tǒng)》卷八十三)。
摘錄《圣惠》卷七十《圣惠》卷七十五:雞蘇散處方雞蘇莖葉1兩,人參3分(去蘆頭),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赤茯苓3分,大腹皮3分(銼),芎3分,苧麻根半兩(銼),當歸1兩(銼,微炒)。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妊娠,心腹(疒丂)刺痛,氣脹,胎不安穩(wěn)。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七十五《衛(wèi)生總微》卷五:雞蘇散處方雞蘇、木賊、荊芥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小兒風癇。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或1字,以茶清調(diào)下,不拘時候。
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五《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二:雞蘇散處方蒲黃、茅根、薄荷、黃耆、雞蘇、貝母、麥冬、阿膠、梔子、甘草、桔梗、生地。
功能主治勞傷肺嗽,痰涎有血。
用法用量加生姜為引。
摘錄《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二《圣惠》卷七十二:雞蘇散別名雞蘇飲
處方雞蘇葉2兩,滑石3兩,刺薊根1兩(銼),木通2兩(銼),生干地黃2兩。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婦人血淋。
用法用量雞蘇飲(《圣濟總錄》卷九十八)。
摘錄《圣惠》卷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