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桑白皮9克 桔梗6克 地骨皮 甘草(炙)各4.5克 知母2.1克 麥門冬 黃芩各1.5克 五味子20個。
上藥哎咀,作一服。
瀉肺清火,養(yǎng)陰利咽。治肺經(jīng)伏火,咳嗽氣喘,氣息腥臭,涕唾稠粘,口舌干燥,咽喉疼痛者。
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溫服。
肺經(jīng)火盛,故以桑白皮、地骨皮,味苦微寒,降肺中伏火為君;黃芩、知母清肺氣為臣;用五味之酸溫以收肺氣,麥門冬甘苦寒養(yǎng)陰生津為佐;桔梗宣肺化痰,清利咽喉為使。配合成方,共奏瀉肺清火,養(yǎng)陰利咽之功。
知母 陳皮(去白)各150克 桑白皮30克 桔梗 地骨皮各15克 青皮(去白)甘草 黃芩各9克
上藥哎咀。
瀉肺清火。治肺經(jīng)火盛發(fā)喘。
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溫服,食后。數(shù)服良愈。
桑白皮(蜜炒)、地骨皮、炒甘草、人參、白茯苓、肥知母、枯黃芩。
肺炎喘嗽。
粳米1撮為引。
桑白皮1兩,地骨皮7錢,甘草半兩,陳皮半兩,青皮(去白)半兩,五味子半兩,人參(去蘆)半兩,白茯苓3錢。
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咳嗽嘔吐喘促。
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入粳米10粒,同煎至1盞,去滓,食后大溫服。
桑皮、知母、橘紅、黃芩、貝母、桔梗、甘草、瓜蔞、地骨皮、蘇子。
煩熱胸膈不利,上氣喘促,口燥或咳者。
水煎服。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痰結(jié)上焦。
風(fēng),加防風(fēng)、荊芥;寒,加麻黃、桂枝。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桑白皮9克 桔梗6克 地骨皮 甘草(炙)各4.5克 知母2.1克 麥門冬 黃芩各1.5克 五味子20個。
制法上藥哎咀,作一服。
功能主治瀉肺清火,養(yǎng)陰利咽。治肺經(jīng)伏火,咳嗽氣喘,氣息腥臭,涕唾稠粘,口舌干燥,咽喉疼痛者。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溫服。
備注肺經(jīng)火盛,故以桑白皮、地骨皮,味苦微寒,降肺中伏火為君;黃芩、知母清肺氣為臣;用五味之酸溫以收肺氣,麥門冬甘苦寒養(yǎng)陰生津為佐;桔梗宣肺化痰,清利咽喉為使。配合成方,共奏瀉肺清火,養(yǎng)陰利咽之功。
摘錄《衛(wèi)生寶鑒》卷十一《衛(wèi)生寶鑒》卷十二:加減瀉白散處方知母 陳皮(去白)各150克 桑白皮30克 桔梗 地骨皮各15克 青皮(去白)甘草 黃芩各9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瀉肺清火。治肺經(jīng)火盛發(fā)喘。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溫服,食后。數(shù)服良愈。
摘錄《衛(wèi)生寶鑒》卷十二《麻科活人》卷一:加減瀉白散處方桑白皮(蜜炒)、地骨皮、炒甘草、人參、白茯苓、肥知母、枯黃芩。
功能主治肺炎喘嗽。
用法用量粳米1撮為引。
摘錄《麻科活人》卷一《醫(yī)學(xué)發(fā)明》卷四:加減瀉白散處方桑白皮1兩,地骨皮7錢,甘草半兩,陳皮半兩,青皮(去白)半兩,五味子半兩,人參(去蘆)半兩,白茯苓3錢。
功能主治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咳嗽嘔吐喘促。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入粳米10粒,同煎至1盞,去滓,食后大溫服。
摘錄《醫(yī)學(xué)發(fā)明》卷四《傷寒全生集》卷三:加減瀉白散處方桑皮、知母、橘紅、黃芩、貝母、桔梗、甘草、瓜蔞、地骨皮、蘇子。
功能主治煩熱胸膈不利,上氣喘促,口燥或咳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傷寒全生集》卷三《癥因脈治》卷一:加減瀉白散處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功能主治痰結(jié)上焦。
用法用量風(fēng),加防風(fēng)、荊芥;寒,加麻黃、桂枝。
摘錄《癥因脈治》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