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訶子散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九:訶子散處方

    訶子(炮,去核)甘草(炙)厚樸(姜制,炒)干姜(炮)草果(去皮)陳皮 良姜(炒)茯苓 神曲(炒)麥芽(炒)各等分

    制法

    上藥為末。

    功能主治

    治心脾冷痛不可忍,及老幼霍亂吐瀉。

    用法用量

    每服6克,候病發(fā),刺痛不可忍時,用水150毫升,煎至105毫升,入鹽服。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九《普濟方》卷三八一:訶子散處方

    丁香、白丁香、舶上硫黃、密陀僧、訶子1對,石燕子1對,輕粉少許。

    制法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小兒脾疳。

    用法用量

    方中丁香、白丁香、舶上硫黃、密陀僧用量原缺。

    摘錄《普濟方》卷三八一《普濟方》卷七十:訶子散處方

    訶子2錢,金絲礬2錢,川芎2錢,細(xì)辛2錢,砂仁2錢,人參2錢,膽礬2錢,麝香2錢,江茶2錢。

    制法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令齒白。主

    用法用量

    臨臥刷牙揩齒。

    摘錄《普濟方》卷七十《瑞竹堂方》卷三:訶子散處方

    訶子2個(去核),沒食子3兩,百藥煎3兩,金絲礬1兩半(研),針砂3兩(用好醋1碗,瓷器浸3日,炒7次)。

    功能主治

    烏髭發(fā)。主

    用法用量

    方中沒食子用量原缺,據(jù)《普濟方》補。

    摘錄《瑞竹堂方》卷三《御藥院方》卷九:訶子散處方

    綠礬2兩(研),銅綠2錢(研,以上二味系青牙藥,先上),五倍子(末)6錢,訶子皮(取末)1兩半,黃丹5錢(以上系是紅牙藥,后上)。

    功能主治

    漆牙。主牙縫黑。

    用法用量

    上藥先用前2味牙縫中上了后,少時再用后3味依前上,封裹少時,用溫漿水漱。

    摘錄《御藥院方》卷九《雞峰》卷十四:訶子散處方

    赤石脂4兩,龍骨2兩,干姜2兩,當(dāng)歸2兩,厚樸2兩,甘草2兩,白術(shù)2兩,陳橘皮2兩,訶子皮半兩。

    制法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痢,瀉。

    用法用量

    每服2大錢,空心米飲調(diào)下。

    摘錄《雞峰》卷十四《楊氏家藏方》卷二十:訶子散處方

    訶子2枚(燒留性),降真香1錢,青黛1錢(別研),五倍子半兩(炒黑色)。

    制法

    上為細(xì)末,次入青黛一處研勻。

    功能主治

    嵌甲漬膿,經(jīng)久不愈。

    用法用量

    先用蔥鹽湯洗凈,剪去指甲或挑起指甲,用藥干貼縫內(nèi);或用麻油調(diào)敷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二十《幼科金針》卷上:訶子散處方

    訶子2兩(煨),丁香1錢半,木香4錢(煨),干姜1兩,肉桂少許。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小兒臟寒。

    用法用量

    以砂仁湯調(diào)服。

    摘錄《幼科金針》卷上《普濟方》卷一六三引《海上名方》:訶子散處方

    漢防己1兩,麻黃(去根節(jié))半兩,訶子(炮)半兩,杏仁(麩炒,去皮尖)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喘嗽。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加好茶1錢,再煎至7分,食后溫服。

    摘錄《普濟方》卷一六三引《海上名方》《養(yǎng)老奉親》:訶子散處方

    訶子皮5個,大腹5個(去皮),甘草半兩(炙),白術(shù)半兩(微炒),草豆蔻14個(用面裹,燒令面熟黃,去面,并皮用),人參(去蘆頭)半兩。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老人夏月脾胃忽生冷氣,心腹脹滿疼悶,泄瀉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盞,加生姜少許,大棗2個,同煎至6分,去滓溫服。

    摘錄《養(yǎng)老奉親》《三因》卷九:訶子散處方

    訶子(炮,去核)、甘草(炙)、厚樸(姜制,炒)、干姜(炮)、草果(去皮)、陳皮、良姜(炒)、茯苓、神曲(炒)、曲糵(炒)各等分。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心脾冷痛不可忍,及老幼霍亂吐瀉。

    用法用量

    每服2錢,用水1盞,煎7分,加鹽,候發(fā)刺不可忍時服;如速,則鹽點。

    摘錄《三因》卷九《博濟》卷三:訶子散別名

    訶黎勒湯

    處方

    訶子(炮,去皮)、厚樸(去皮,姜汁涂,炙黃香)、甘草(炙)、白術(shù)(炒)、草豆蔻(炮,去皮)、陳橘皮(去瓤)各等分。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脾胃虛冷滑泄,不思飲食,及一切冷氣。

    用法用量

    訶黎勒湯(《圣濟總錄》卷七十五)。

    摘錄《博濟》卷三《保命集》卷中:訶子散處方

    訶子1兩(半生,半熟),木香半兩,黃連3錢,甘草3錢。

    制法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久病滑泄不禁,氣虛欲脫。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白術(shù)芍藥湯調(diào)下。

    如止之不已,宜歸而送之也,訶子散加厚樸1兩,竭其邪氣也。

    注意

    外邪未已者,此方非所用。

    各家論述

    1.《醫(yī)方集解》:木香、黃連,香連丸也,行氣清火,止痢厚腸;甘草、芍藥,甘芍湯也,甘緩酸收,和中止痛;加訶子澀以收脫;加白術(shù)補以強脾;厚樸除濕散滿,平胃調(diào)中,故更借以去余邪也。

    2.《醫(yī)林纂要》:訶子酸苦澀,補斂肺氣,止瀉收脫,其用半生半煨者,生以上行肺,煨以下斂大腸;木香辛苦,能行下焦無形之氣以達(dá)于上而調(diào)和氣血,降上焦有形之物以行于下而決瀆去穢;黃連苦以降火而能厚腸,用茱萸炒即左金丸,引肺氣下行以止肝之過于疏泄,以黃連合之木香即香連丸,所以行大腸之郁滯而除其熱;甘草以厚脾土而生肺金;用白術(shù)芍藥湯調(diào)下,芍藥以補斂肺金以斂大腸之氣,白術(shù)以補土生金,補氣而輸之肺。

    摘錄《保命集》卷中《博濟》卷三:訶子散別名

    訶黎勒湯

    處方

    訶子半兩,大腹(煨熟,和皮用)半兩,木香半兩,漢防己半兩,紫蘇莖子半兩,干木瓜半兩,羌活半兩,芍藥半兩,沉香半兩,杉木節(jié)半兩。

    制法

    上為細(xì)末,分作10服。

    功能主治

    地方多卑濕處而致腳氣疼,多厥狀,發(fā)熱腫悶,或上攻,或即吐逆;及風(fēng)氣上沖。

    用法用量

    訶黎勒湯(《圣濟總錄》卷八十二)。

    摘錄《博濟》卷三《丹溪心法附余》卷五:訶子散處方

    訶子3錢(去核,半煨半生),甘草2錢(半炒半生),木通3錢,桔梗5錢(半炒半生)。

    功能主治

    咳嗽聲音不出。

    用法用量

    水1盞半,煎至8分,加生地黃汁1小盞攪勻,臨臥徐徐咽。

    摘錄《丹溪心法附余》卷五
更多中藥材
  • 《蘭室秘藏》卷上:半夏厚樸湯處方紅花5厘,蘇木5厘,吳茱萸1分,干生姜1分,黃連1分,木香2分,青皮2分,肉桂3分,蒼術(shù)3分,白茯苓3分,澤瀉3分,柴胡3分,陳皮3分,生黃芩3分,草豆蔻仁3分,生甘草3分,京三棱4分,當(dāng)歸梢4分,豬苓4分,......
  • 處方白礬(枯過)十五兩,半夏(湯洗去滑.姜汁罨一宿)三斤。炮制上搗為細(xì)末,生姜自然汁為圓,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肺氣不調(diào),咳嗽喘滿,痰涎壅塞,心下堅滿,短氣煩悶,及風(fēng)壅痰實,頭目昏眩,咽膈不利,嘔吐惡心,神思昏憒,心忪而熱,涕唾稠粘,并皆治......
  • 處方半夏(湯去滑)3分,干葛3分,細(xì)辛3分,白術(shù)3分,茯苓3分,桂心(不見火)3分,防風(fēng)3分,干姜(炮)3分,黃芩3分,小草3分,甘草(炙)3分,柴胡3分,麥門冬(去心)3分。制法上銼散。功能主治足少陽經(jīng)為風(fēng)寒暑濕流注,發(fā)熱,腰脅痛,頭疼,......
  • 處方半夏、干葛、細(xì)辛、白術(shù)、茯苓、桂、柴胡、麥冬。功能主治腳氣,邪中少陽,口苦脅痛,面垢,體無膏澤,頭目頷銳痛。摘錄《脈因證治》卷下......
  • 《金匱要略》卷中:半夏干姜散處方半夏 干姜各等分制法上二味,研為粗末。功能主治溫胃止嘔。主胃中有寒,干嘔吐逆,吐涎沫。用法用量每次3克,用漿水300毫升,煎取210毫升,頓服之。備注本方證屬胃中有寒,津液凝為痰涎,隨胃氣上逆,因而干嘔、吐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