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淡竹葉 麥門冬(去心,焙)小麥 白茯苓(去黑皮)各30克 甘草(炙,銼)人參各15克
上六味,粗搗篩。
主氣陰兩虛,心煩喘悶。
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00毫升,去滓溫服,中午、臨臥空腹時(shí)各一服。
淡竹葉7片 黃芩 知母 麥冬各3克 茯苓6克
主孕婦火盛,內(nèi)熱而煩者。
水煎服。
淡竹葉4升,麥門冬3兩(去心),黃耆3兩,芍藥3兩,干地黃3兩,生姜3兩,前胡2兩,黃芩2兩,升麻2兩,遠(yuǎn)志2兩(去心),栝樓2兩,大棗14枚,當(dāng)歸1兩。
發(fā)背乳痛,已服生地黃湯取利后。
先以水1斗8升,煮竹葉及麥冬1斗,去滓,納諸藥,再煮取3升,分3次溫服。
淡竹葉(切)1升,茯苓1兩,白術(shù)1兩,甘草1兩(炙),枳實(shí)1兩(炙),梔子1兩,人參1兩,大黃2兩,黃芩3兩。
上切。
乳石發(fā)動(dòng)。熱腫初起,始欲作癰者。
以水7升,煮取3升,分服。以愈止。
淡竹葉、甘草、燈心、棗子、烏豆、車前子。
諸淋。砂、血淋。
上不拘多少,以水濃煎湯,代熟水服。
淡竹葉7片,黃芩1錢,知母1錢,麥冬1錢,茯苓2錢。
子煩。孕婦火盛內(nèi)熱而煩者。
淡竹葉(切)4升(去尖),栝樓4兩,通草2兩,前胡2兩,升麻2兩,茯苓2兩,黃芩2兩,知母2兩,甘草2兩(炙),石膏末2兩,生地黃10兩,芍藥1兩,大黃3兩,黃耆3兩,當(dāng)歸1兩半,人參1兩。
發(fā)癰疽,兼結(jié)實(shí)大小便不通,寒熱,已服五痢湯吐出,不得下,大渴煩悶者。
先以水1斗6升煮竹葉,去葉,取9升,納諸藥后,煮取3升2合,分4服,日3夜1??炖阒?,不必盡湯,湯盡不利,便合取利。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淡竹葉 麥門冬(去心,焙)小麥 白茯苓(去黑皮)各30克 甘草(炙,銼)人參各15克
制法上六味,粗搗篩。
功能主治主氣陰兩虛,心煩喘悶。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00毫升,去滓溫服,中午、臨臥空腹時(shí)各一服。
摘錄《圣濟(jì)總錄》卷一六三《醫(yī)學(xué)心悟》卷五:淡竹葉湯處方淡竹葉7片 黃芩 知母 麥冬各3克 茯苓6克
功能主治主孕婦火盛,內(nèi)熱而煩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學(xué)心悟》卷五《鬼遺》卷三:淡竹葉湯處方淡竹葉4升,麥門冬3兩(去心),黃耆3兩,芍藥3兩,干地黃3兩,生姜3兩,前胡2兩,黃芩2兩,升麻2兩,遠(yuǎn)志2兩(去心),栝樓2兩,大棗14枚,當(dāng)歸1兩。
功能主治發(fā)背乳痛,已服生地黃湯取利后。
用法用量先以水1斗8升,煮竹葉及麥冬1斗,去滓,納諸藥,再煮取3升,分3次溫服。
摘錄《鬼遺》卷三《外臺(tái)》卷三十八:淡竹葉湯處方淡竹葉(切)1升,茯苓1兩,白術(shù)1兩,甘草1兩(炙),枳實(shí)1兩(炙),梔子1兩,人參1兩,大黃2兩,黃芩3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乳石發(fā)動(dòng)。熱腫初起,始欲作癰者。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取3升,分服。以愈止。
摘錄《外臺(tái)》卷三十八《得效》卷八:淡竹葉湯處方淡竹葉、甘草、燈心、棗子、烏豆、車前子。
功能主治諸淋。砂、血淋。
用法用量上不拘多少,以水濃煎湯,代熟水服。
摘錄《得效》卷八《醫(yī)學(xué)心語》卷五:淡竹葉湯處方淡竹葉7片,黃芩1錢,知母1錢,麥冬1錢,茯苓2錢。
功能主治子煩。孕婦火盛內(nèi)熱而煩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學(xué)心語》卷五《鬼遺》卷三:淡竹葉湯處方淡竹葉(切)4升(去尖),栝樓4兩,通草2兩,前胡2兩,升麻2兩,茯苓2兩,黃芩2兩,知母2兩,甘草2兩(炙),石膏末2兩,生地黃10兩,芍藥1兩,大黃3兩,黃耆3兩,當(dāng)歸1兩半,人參1兩。
功能主治發(fā)癰疽,兼結(jié)實(shí)大小便不通,寒熱,已服五痢湯吐出,不得下,大渴煩悶者。
用法用量先以水1斗6升煮竹葉,去葉,取9升,納諸藥后,煮取3升2合,分4服,日3夜1??炖阒?,不必盡湯,湯盡不利,便合取利。
摘錄《鬼遺》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