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大黃甘草湯

    《金匱要略》卷中:大黃甘草湯處方

    大黃12克 甘草3克

    功能主治

    通便止嘔。主胃腸積熱,濁腐之氣上逆,食已即吐,吐勢急迫,或大便秘結(jié)不通,苔黃,脈滑實者。

    用法用量

    上二味,用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二次溫服。

    摘錄《金匱要略》卷中《圣濟總錄》卷六十一:大黃甘草湯處方

    大黃(銼,炒)半兩,甘草(炙)半兩。

    制法

    上銼,如麻豆大,分為2服。

    功能主治

    水黃。面目俱青,狂言妄語,語聲不出。

    用法用量

    每服水1盞,煎至6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一《張氏醫(yī)通》卷十五:大黃甘草湯處方

    大黃1倍,甘草(生)減半。

    功能主治

    痘為痰悶,不得發(fā)出。

    用法用量

    水煎頻服。不應,更服。

    各家論述

    《金匱》本方用大黃四倍于甘草,治食已即吐,專取大黃之沉降,以泄逆滿之滯,此用大黃再倍于甘草,治痰悶痘閉,反借甘草之上溢,以涌固結(jié)之積。一方小變,而功用不同若此。

    摘錄《張氏醫(yī)通》卷十五《醫(yī)方集解》:大黃甘草湯處方

    甘草黑豆湯加大黃。

    功能主治

    上中下三焦消渴。

    摘錄《醫(yī)方集解》《金匱》卷中:大黃甘草湯處方

    大黃4兩,甘草1兩。

    功能主治

    食已即吐者。

    臨床應用

    嘔吐:李某某,男,20歲。嘔吐近半月,胃脘熱痛,大便干燥,舌質(zhì)紅,苔薄黃少津,脈實有力,有關(guān)脈滑,精神尚佳,初用連蘇飲加竹茹、甘草。服兩劑無效。仍每餐剛完即吐(平時不吐),并伴口臭,胃脘灼熱,脹痛,大便三日未解,小便短黃,脈滑有力。此系積熱在胃,腑氣不通,胃熱上沖之嘔吐。改用泄熱和胃之大黃甘草湯(大黃12克,甘草3克)。服一劑后,食已不吐,大便暢通;服完二劑,諸證消失。

    用法用量

    以水3升,煮取1升,分溫再服。

    各家論述

    《高注金匱要略》:此胃熱上熏之吐,為吐家之變證變治,而非胃反也。以苦寒瀉火之大黃為君,而佐以守中之甘草,不特浮大黃下趨之性,使從胃脘而下,且治急沖者,惟宜以緩降勝之也。

    摘錄《金匱》卷中
更多中藥材
  • 《醫(yī)學心悟》卷四:安神定志丸處方茯苓 茯神 人參 遠志各30克 石菖蒲 龍齒各15克制法上藥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為衣。功能主治因驚恐而失眠,夜寐不寧,夢中驚跳怵惕。用法用量每服6克,開水送下。摘錄《醫(yī)學心悟》卷四《醫(yī)便》卷一:安......
  • 《醫(yī)學心悟》卷四:安神定志丸處方茯苓 茯神 人參 遠志各30克 石菖蒲 龍齒各15克制法上藥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為衣。功能主治因驚恐而失眠,夜寐不寧,夢中驚跳怵惕。用法用量每服6克,開水送下。摘錄《醫(yī)學心悟》卷四《醫(yī)便》卷一:安......
  • 處方金薄100和合,銀薄100和合,石膏(研)8分,龍齒(研)8分,鐵精(研)8分,地骨白皮8分,茯神8分,黃芩8分,生干地黃8分,升麻8分,茯苓8分,玄參8分,人參8分,虎睛1具(微炙),牛黃4分,生姜屑4分,麥門冬10分(去心),枳實(......
  • 處方益智1錢半,遠志1錢半,當歸1錢半,白芍1錢半,黃耆1錢半,天冬1錢半,龍骨(煅,炙)1錢半,芡實1錢半,澤瀉1錢半,茯神1錢,金釵1錢,甘草3分。功能主治酒傷心脾,傳染膀胱,火熏精漏,神氣不爽,飲食少進,赤白二濁。用法用量蓮肉、粳米、......
  • 《宜明論方》卷九:安神散處方御米殼(蜜炒)30克 人參 陳皮(去白)甘草(炙)30克制法上藥為末。功能主治喘嗽。用法用量每服3克,煎烏梅湯調(diào)下,臨臥服。摘錄《宜明論方》卷九《普濟方》卷一六三:安神散處方款冬花 佛耳草各9克 鐘乳石 白礬 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