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大黃甘草湯

    組成

    炒大黃半兩(12克)、炙甘草半兩(3克)。

    用法

    用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2次溫服。

    功效

    通便止嘔。

    主治

    胃腸積熱,濁腐之氣上逆,食已即吐,吐勢急迫,或大便秘結(jié)不通,苔黃,脈滑實者。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頑固性嘔吐、急性腸炎、膽囊炎急性發(fā)作等病癥。

    1.嘔吐:本方治療嘔吐患者86例,不包括外科疾患伴發(fā)嘔吐及妊娠嘔吐。結(jié)果:痊愈57例,顯效17例,有效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6.5%。(《河北中醫(yī)藥學(xué)報》2001年第4期)

    2.小兒急性腸炎:本方加減治療小兒急性腸炎30例。其中24例雖經(jīng)西藥治療熱退,而吐瀉不愈,并伴有輕至中度脫水。結(jié)果:經(jīng)中藥治療后,治愈27例,好轉(zhuǎn)2例,無效1例。(《中國醫(yī)藥導(dǎo)報》2007年第14期)

    3.慢性膽囊炎急性發(fā)作(朱良春經(jīng)驗個案):周姓婦,42歲。上腹部及右脅脹痛不適3年,多次住院治療。均診為慢性膽囊炎急性發(fā)作。脹痛時好時發(fā),近因工作勞累加飲食不節(jié),來診前又急發(fā)右脅脹痛。陣發(fā)性加劇,畏寒發(fā)熱,體溫39℃,惡心納呆,厭油膩,嘔吐黃水和食物,口苦咽干,小便濁黃,大便不爽,舌紅苔薄黃膩,脈弦滑數(shù)。證屬濕熱內(nèi)蘊,膽氣不通,三焦不利,法宜清膽透熱、祛濕泄熱、宣暢氣機,投“青蒿茵陳湯”,另囑先用“速效止痛散”醋調(diào)外敷于右脅下,外敷加內(nèi)服。用藥1日即痛脹諸證大減,體溫降至37.5℃。3劑后,體溫正常,諸證均除。續(xù)投“大黃甘草湯”每日小劑量滾開水沖泡代茶,大黃劑量少則1~2克,多則6~10克,以服后脾胃舒適為度,靈活調(diào)整大黃用量,保持膽胃通降之性,守法服大黃甘草湯3個月,B超復(fù)查膽囊未見異常,追訪5年無復(fù)發(fā)。(《遼寧中醫(yī)雜志》2003年第8期)

    方解

    大黃甘草湯為《金匱要略》中治療“食入即吐”的名方,對胃氣上逆,食入即吐者用之效佳。

    臨床應(yīng)用注意掌握適應(yīng)證,發(fā)病季節(jié)為夏秋之節(jié),臨床癥狀以熱、上吐、下瀉、口渴、尿黃少、舌質(zhì)紅、苔膩黃最為重要。如屬脾虛瀉或寒瀉,以甘草配大黃,引清熱之功,用葛根生津止瀉。

    現(xiàn)代研究

    臨床報道用本方治療梅尼埃病、妊娠嘔吐、膈肌痙攣、急性牙周炎、食管癌等病癥;加清熱解毒藥外洗浸泡治療水皰型足癬,其中大黃用量15克,甘草用量60克。

    對于小兒腹瀉,有研究表明:減少大黃用量則可變?yōu)a下劑為止瀉之用,將大黃、甘草原劑量比由4:1改為1:1,并在原方基礎(chǔ)上加用葛根等。使方劑起到清熱、補益脾胃之氣、生津止瀉之功,而無瀉下之弊。

    方歌

    食方未久吐相隨,兩熱沖來自不支,四兩大黃二兩草,上從下取法神奇。?

    摘錄漢·《金匱要略》
更多中藥材
  • 處方半夏(半服者)半兩(湯洗7次,為末)、丁香1錢(重碾碎)。制法上將半夏末水搜作劑,包丁香,再以面裹煨令熟,去面為末,生姜自然汁為丸,如麻子大。功能主治嬰孩小兒風(fēng)痰在膈,痰盛咳嗽,作熱煩悶,神不安穩(wěn),睡眠不寧,可進飲食或欲飲食,食之即嘔。......
  • 處方巴豆(去皮)半兩,大戟(銼碎)半兩。制法上藥同入銚內(nèi),油炒焦黃,為細末,面糊為丸,如麻子大。功能主治五積六聚。用法用量每服3丸,乳食前、臨臥米飲送下。摘錄《衛(wèi)生總微》卷十三......
  • 處方半夏(生姜制)南星(生姜制)軟石膏 香附子 梔子各等分制法上藥為末,神曲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清火化痰。主痰火氣噯。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溫開水送下。摘錄《古今醫(yī)統(tǒng)》卷二十四引《丹溪》......
  • 處方半夏2兩(水浸7日,曬干),白礬(燒令汁盡)半兩,丁香1分。制法上為末,姜汁煮糊為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中焦寒痰。用法用量每服5-7丸,鹽湯送下。摘錄《圣濟總錄》卷五十四......
  • 處方半夏2兩(湯浸7次,切片,焙干),厚樸4兩(刮去粗皮,銼碎),蒼術(shù)4兩(刮去粗皮,銼令極碎),獨活2兩(銼碎),草豆蔻15個(去殼,銼碎。以上4味一處杵碎,生姜屑1斤同杵糜爛后,又慢火炒紫色),甘草3兩(炒令紫色)。制法上為粗散。功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