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赤小豆當歸散

    《金匱要略》卷上:赤小豆當歸散別名

    赤小豆散(《醫(yī)心方》卷十二引《小品方》)、當歸赤小豆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九)。

    處方

    赤小豆150克(浸令芽出,爆干)當歸30克

    制法

    上二味,杵為散。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和營解毒。主濕熱下注,大便下血,先血后便者。

    用法用量

    漿水調(diào)服2克,日三服。

    備注

    本方用赤小豆?jié)B濕清熱,解毒排膿,當歸活血,去瘀生新,漿水清涼解毒。共奏清熱利濕,活血解毒之功。

    方中當歸原無用量,現(xiàn)據(jù)《醫(yī)心方》卷十二引《小品方》補。

    摘錄《金匱要略》卷上《金匱》卷上:赤小豆當歸散別名

    赤小豆散、當歸赤小豆散、赤小豆湯、赤豆當歸湯

    處方

    赤小豆3升(浸令芽出,曬干),當歸3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排膿血,除濕熱。主傷寒狐惑;下血,先血后便;腸癰便膿。

    臨床應(yīng)用

    赤小豆當歸散治療近血《中國肛腸病雜志》(1987;7:43)用赤小豆當歸散治療因內(nèi)痔、肛裂、息肉而便后出血32例,有效率為96%。

    用法用量

    赤小豆散(《醫(yī)心方》卷十二引《小品方》)、當歸赤小豆散(《三因》卷九)、赤小豆湯(《嵩崖尊生》卷八)、赤豆當歸湯(《中國醫(yī)學大辭典》)。本方方名,《玉機微義》引作“赤豆當歸散”。方中當歸用量原缺,據(jù)《千金》補。

    各家論述

    ①《金匱玉函經(jīng)二注》:凡脈數(shù)則發(fā)熱而煩。此熱在血,不在榮衛(wèi),故不發(fā)熱,但微煩爾。汗出者,以血病不與衛(wèi)和,血病則惡煩,故欲默,衛(wèi)不和則陽陷,故欲臥;腠理因開而津液泄也。3-4日目赤如鳩眼者,熱血循脈炎上,注見于目也;7-8日目四眥黑者,其血凝蓄,則色變成黑也。若能食膿已成者,濕熱之邪散漫,則毒血流,傷其中和之氣不清,故不能食;若能食,可知其毒血已結(jié)成膿,胃氣無擾,故能食也。用赤豆、當歸治者,其赤小豆能消熱毒,散惡血,除煩排膿,補血脈,用之為君;當歸補血、生新去陳為佐;漿水味酸,解熱療煩,入血為輔使也。②《沈注金匱要略》:用赤小豆去濕清熱,而解毒排膿;當歸活血養(yǎng)正,以驅(qū)血中之風;漿水屬陰,引歸、豆入陰,驅(qū)邪為使。斯治風濕流于腸胃而設(shè),非狐惑之方也。③《千金方衍義》:方以赤小豆清熱利水,且浸令芽出,以發(fā)越蘊積之毒,佐當歸司經(jīng)血之權(quán),使不致于散漫也。至于先便后血亦主,此方以清小腸流入大腸熱毒之源,見證雖異,而主治則同也。

    摘錄《金匱》卷上漢·《金匱要略》:赤小豆當歸散組成

    赤小豆三升(150克)、當歸三兩(30克)。

    用法

    上二味,杵為散。漿水調(diào)服2克,每日三服。

    功效

    清熱利濕,和營解毒。

    主治

    主治腸中癰膿,肌表熱不甚,微煩,欲臥,汗出,目眥黑,能進食,脈數(shù)者;亦治大便下血,先血后便等癥。

    臨床應(yīng)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尿路感染、口腔潰瘍等病癥。

    1.尿路感染:以赤小豆當歸散加味治療44例,以臨床癥狀以及尿常規(guī)為評價標準,經(jīng)治療后痊愈38例,好轉(zhuǎn)5例,總有效率97.73%。(《山東中醫(yī)雜志》1996年第10期)

    2.口腔潰瘍:以赤小豆當歸散合甘草瀉心湯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30例,療程為7日,以潰瘍面積及臨床癥狀為評價標準。結(jié)果:顯效25例,有效3例,總有效率為93.3%。(《中國民間療法》2012年第2期)

    方解

    狐惑病乃傷寒余毒與濕熱為患。脈數(shù)主瘡熱,眥黑為熱瘀肉腐,能食則毒已化膿。本方用赤小豆?jié)B濕清熱,解毒排膿;當歸活血,去瘀生新;又用米漿和胃氣,共奏清熱利濕,活血解毒之功。

    方歌

    眼眥赤黑變多般,小豆生芽曝令干,豆取三升歸十分,杵調(diào)漿水日三餐。

    摘錄漢·《金匱要略》
更多中藥材
  • 處方羊肉1腳子(卸成事件),草果5個,回回豆子半升(搗碎,去皮),蘿卜2個。功能主治補中下氣,寬胸膈。主用法用量原書注:八兒不湯系西天(天竺)茶飯名;色數(shù)大,即骰子般大小。摘錄《飲膳正要》卷一......
  • 處方石膏1錢,柴胡2錢,茯苓3錢,白術(shù)2錢,甘草1錢,炒梔子1錢,青皮3分,天花粉1錢。功能主治冬月傷寒,邪在陽明、少陽,身熱2日即有如瘧之狀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辨證錄》卷一......
  • 處方麥門冬(去心)、石韋(去毛)、五味子、茯苓、菟絲子(酒漬)、干地黃、桂心各等分。制法上為散。功能主治益顏色,久服令人耐老輕身。主男子虛羸七傷。用法用量食后以飲服方寸匕,1日3次。二十日知,三十日自任意欲行百里并得。注意忌大酢、生蔥、蕪荑......
  • 處方椒紅8兩,甘菊花7兩,大附子5兩,旋覆花5兩,蒼術(shù)(米泔浸,去黑皮)4兩,決明子3兩,芎2兩,紫巴戟(去心)1兩。制法上為末,棗肉和,再杵300-500百,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補暖元臟,明目,去風毒。主眼病。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
  • 處方枸杞1斤(分作8分,先用酒潤透,1用蜜拌,1用乳拌,1用青鹽拌、1用黑芝麻拌,1用川椒拌,1用小茴香拌,1用獨活拌,1用菖蒲拌,俱用3錢,各炒,須不變紅色為佳,若變黑色便不效)。制法上藥各為細末,稍加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肝腎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