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川椒丸

    《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卷十:川椒丸處方

    川椒30克(去目并閉口者,慢火炒香熱為度)肉豆蔻(面裹煨)15克

    制法

    上藥研為細(xì)末,粳米飯和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

    主夏月感受寒濕,泄瀉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10粒,不拘時(shí)用米飲送下。

    摘錄《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卷十《三因》卷十一:川椒丸處方

    黃連(炒)、烏梅肉、當(dāng)歸、川椒(炒出汗)、桂心、干姜(炮)各等分。

    制法

    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臟虛,泄瀉無度。胃寒。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空腹以米湯送下。

    摘錄《三因》卷十一《圣惠》卷四十六:川椒丸處方

    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桑根白皮1兩(銼),芫花根皮1兩(去土),款冬花1兩,紫菀1兩(去苗土),代赭1兩(細(xì)研),細(xì)辛1兩,伏龍肝1兩。

    制法

    上為末,同煮熟精羊肉研爛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積年咳嗽。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后以溫粥飲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六《圣惠》卷四十三:川椒丸處方

    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胃中氣滿,引心背徹痛。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以醋湯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四十三《圣惠》卷四十二:川椒丸處方

    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人參1兩(去蘆頭),款冬花3分,赤茯苓1兩,干姜半兩(炮裂,銼),桂心1兩,紫菀3分(洗去苗土),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五味子3分,白術(shù)半兩,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菖蒲3分,細(xì)辛3分。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上氣咳逆,胸滿多唾。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溫生姜湯送下,1日3-4次。

    摘錄《圣惠》卷四十二《圣惠》卷四十一:川椒丸處方

    川椒5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苣蕂1升,瓦松半斤,茜根2斤(銼),熟干地黃3升(斤),覆盆子1斤,牛膝1斤(去苗),菟絲子5兩(酒浸3日,曬干,別搗為末)。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補(bǔ)益,令發(fā)黑。主血腦虛,發(fā)早白。

    用法用量

    每服4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一《圣惠》卷五十:川椒丸處方

    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桂心1兩,食茱萸半兩,細(xì)辛3分,干姜半兩(炮裂,銼),訶黎勒皮1兩,厚樸2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遠(yuǎn)志半兩(去心),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木香半兩(銼),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當(dāng)歸半兩(銼,微炒)。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五膈氣逆,腹脅妨悶,羸瘦著床,往來寒熱,腹中不調(diào),或利或嘔、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熱酒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圣惠》卷七十三:川椒丸處方

    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艾葉2兩(微炒),干姜1兩(炮裂,銼),白石脂1兩,芎1分,阿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伏龍肝1兩(研入),熟干地黃2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婦人久赤白帶下,脅腹冷痛。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以熱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七十三《圣惠》卷二十八:川椒丸處方

    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白茯苓3分,柏子仁3分,芎3分,人參(去蘆頭)3分,桂心3分,黃耆3分,干姜(炮,銼,去皮臍)3分,枸杞子3分,薯蕷3分,枳實(shí)半兩(麩炒微黃),牛膝(去苗)1兩,厚樸(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1兩,肉蓯蓉(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干)1兩,石斛(去根,銼)1兩,熟干地黃1兩,菟絲子(酒浸3日,焙干,別搗為末)1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補(bǔ)益,強(qiáng)元?dú)猓钊朔式?。主虛勞羸瘦,食飲無味,百節(jié)酸疼,神思昏沉,四肢無力。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腹以溫酒送下,晚食前再服。

    摘錄《圣惠》卷二十八《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張渙方:川椒丸處方

    川椒(凈,慢火炒)1兩,肉豆蔻半兩。

    制法

    上為末,粳米飯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

    兒夏傷濕,冷入腸胃,泄瀉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飲送下。量加。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八引張渙方《圣惠》卷五十六:川椒丸處方

    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人參3分(去蘆頭),麝香2分(細(xì)研),細(xì)辛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紫菀半兩(去苗土),干姜1分(炮裂,銼),赤茯苓3分,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珍珠1分(細(xì)研),朱砂1分(細(xì)研),野葛1分,川烏頭1兩(炮,去皮臍),桂心3分,雄黃1分(細(xì)研),蜈蚣1枚(微炙,去足),鬼臼1分(去須),巴豆30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制法

    上為末,入研了藥及巴豆,都研令勻,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諸尸,寒熱疰氣,流行皮中,久病著床,肌肉枯盡,四肢煩熱,嘔逆不食,傷寒時(shí)氣,惡疰忤,口噤不開,心痛。

    用法用量

    每服3丸,以暖酒送下,不拘時(shí)候。

    摘錄《圣惠》卷五十六《圣惠》卷四十八:川椒丸處方

    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桔梗半兩(去蘆頭),細(xì)辛(半兩),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赤芍藥半兩,干姜半兩(炮裂,銼),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檳榔1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七疝。忽心腹氣逆不得息,痛引背膂,或臍下堅(jiān)痛,遇冷即極,小腹虛滿引膀胱里急。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以生姜、橘皮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四十八《圣惠》卷三十:川椒丸處方

    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菟絲子2兩(酒浸3日,曬干,別搗為末),桂心3分,牛膝1兩半(去苗)續(xù)斷1兩,鹿茸2兩(去毛,涂酥,炙微黃),肉蓯蓉1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干),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山茱萸1兩,蛇床子1兩,遠(yuǎn)志3分(去心),防風(fēng)3分(去蘆頭)。

    制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虛勞,膝冷陰萎,四肢羸弱。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摘錄《圣惠》卷三十《仙拈集》卷二:川椒丸處方

    川椒(焙干)。

    制法

    上為末,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既取勞蟲,亦養(yǎng)脾胃。主

    用法用量

    每服3-4丸;亦可作末服,每服1-2錢,米飲送下。服后必麻痹少頃,乃其驗(yàn)也。

    摘錄《仙拈集》卷二
更多中藥材
  • 處方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銼)2兩,麥糵(炒)2兩,吳茱萸(湯洗,焙干,炒)1兩,人參1兩,桂(去粗皮)1兩,蕪荑(微炒)1兩,陳橘皮(湯洗,去白,焙)1兩,蓽茇半兩。制法上為散。功能主治脾胃氣虛,不能飲食。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水1盞,加......
  • 《活幼口議》卷十九:八味理中丸處方人參 甘草(炙)白術(shù) 干姜 枳實(shí)(制炒)白茯苓 五味子(去梗)桑白皮(去赤皮)各等分制法藥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小指頭大。功能主治小兒心肺不和,息數(shù)脈急,上下不得升降,中膈痞滿,坐臥煩悶,神情不樂,飲食不下者......
  • 別名生姜煎處方生姜7兩,干姜4兩,桂心2兩,甘草3兩,杏仁1升,款冬花3兩,紫菀3兩,蜜1升。功能主治小兒咳嗽。用法用量生姜煎(《衛(wèi)生總微》卷十四)。本方方名,《外臺(tái)》引作“八物生姜煎”。各家論述1.《千金方衍義》:此治肺氣咳嗽氣逆。用蜂蜜......
  • 處方熟地5錢,人參1-2錢或5-7錢,麥冬2錢,山藥1錢5分,山萸肉1錢5分,丹皮1錢,茯苓1錢,肉桂5分,澤瀉5分,五味子5分,川附子5分。功能主治中風(fēng)半身不遂。用法用量水2鐘,煎7分,食遠(yuǎn)溫服。各家論述先天無形之火乃真陽之火,人身無此火......
  • 處方桂枝1錢,桃仁1錢,延胡1錢,木通1錢,大黃1錢,烏頭8分,丹皮8分,牽牛子(別末)8分。功能主治疝氣。用法用量水煎,臨用點(diǎn)牽牛子末服。摘錄《觀聚方要補(bǔ)》卷五引福井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