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補陽還五湯

    處方

    黃耆120克(生)歸尾6克 赤芍4.5克 地龍3克(去土)川芎3克 桃仁3克 紅花3克

    藥理作用

    (1)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浙江中醫(yī)雜志》1986(3):110,中風患者血液處于"粘、濃、凝、聚"的傾向,運用本方后,能增加血小板內環(huán)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釋放反應,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環(huán),促進側枝循環(huán)。(2)對心、腦血管系統(tǒng)的藥理作用 《中藥通報》1987(2):51,補陽還五湯靜脈注射,有緩慢、持久的降壓作用,對麻醉家兔能顯著地增強心肌收縮幅度,反映心肌耗氧量的心肌張力時間指數(shù)顯著降低,心肌營養(yǎng)性血流量明顯增加。(3)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陜西中醫(yī)》1986(10):466,補陽還五湯能使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器官重量增加,提高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從而表明本方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藥理學基礎。

    功能主治

    補氣活血,祛瘀通絡。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風3克,服四五劑后去之;如已病三兩個月,前醫(yī)遵古方用寒涼藥過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風藥過多,加黨參10~15克。主中風后遺癥。正氣虧虛,脈絡瘀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頻數(shù),或遺尿不禁,舌苔白,脈緩?,F(xiàn)用于腦血管意外后遺癥、小兒麻痹后遺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半身癱瘓、截癱,屬氣虛血瘀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注意

    中風正氣未虛或陰虛陽亢,風、火、痰、濕等余邪未盡者,均忌用。

    備注

    本方重用生黃耆大補元氣,歸尾、川芎、赤芍、桃仁、紅花活血化瘀,地龍通行經(jīng)絡。諸藥合用,使氣旺血行,瘀祛絡通,諸癥自可漸愈。

    摘錄《醫(yī)林改錯》卷下
更多中藥材
  • 處方甘李白皮1兩半,干葛半兩,半夏4錢,白芍3錢,當歸2錢,芎2錢,甘草2錢。制法上為細末。功能主治男子婦人因驚悸憂恚氣聚,自臍腹動悸,上行或沖咽喉,腹中痛。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食后溫服。摘錄《雞峰》卷二十......
  • 處方大黃、龍膽、赤芍藥、川芎、白芷、牛蒡子、防風、防己、黃芩、當歸、甘草、梔子、生地黃、細辛、羌活、荊芥各等分。功能主治小兒五臟冷熱相攻,致目中漏睛膿出者。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水1鐘半,煎至1鐘,去滓,食后溫服。摘錄《葆光道人眼科龍木集......
  • 處方郁金 細辛 降香 荊芥 防風 橘紅 枳殼 銀花制法上藥為末。功能主治主各種痧疹。用法用量每服9克,微溫茶清調服。摘錄《衛(wèi)生鴻寶》卷一......
  • 《普濟方》卷九十三引《博濟方》:寶命丹處方牛黃15克(少7.5克亦得)蝎1個(全者)附子(生用,去皮)30克 天南星15克 五靈脂15克制法上藥五味,并生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功能主治主癱瘓風及軟風。用法用量用生姜自然汁一呷許磨化后,......
  • 處方紫蘇葉30g 桑葉30g 前胡60g 浙貝母30g 麻黃30g 桔梗30g 天南星(制)60g 陳皮30g 苦杏仁(炒)60g 黃芩60g 青黛21g 天花粉60g 枳殼(麩炒)60g 山楂(炒)45g 甘草15g 牛黃3g性狀為灰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