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龜版(酒炙)30克 鎖陽(酒浸)30克 生地(酒浸)45克 歸身(酒浸)30克 陳皮30克 杜牛膝(酒浸)30克 白術60克 干姜23克 黃柏(炒)15克 虎脛骨(酒炙)15克 五味子6克 茯苓15克 白芍藥(酒浸)30克 甘草(炙)3克 菟絲子(酒蒸熟,研如糊,曬干)
諸藥為末,紫河車為丸。如無紫河車,豬腦骨髓亦得。
主肝腎不足,下肢痿弱不用。
每服10克,溫開水送下。
小茴香1兩(鹽炒),木香1兩,川楝子春秋2兩,夏1兩,冬3兩(取肉,酒浸),枳殼(去瓤,麩炒)1兩,知母春秋2兩,夏1兩,冬3兩(酒浸),白茯苓1兩,甘草(炙)1兩,地龍(炒)1兩,鹿茸(酒浸)1兩,川山甲1兩(酥炙),狗莖5枚(酥炙)。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補益腎水,明目,壯陽氣。主腰膝痛。
每服1丸,空心細嚼,溫酒送下,干物壓之,午食前再進1服。
龜版(酒炙)1兩,瑣陽(酒浸)1兩,生地(酒浸)1兩半,歸身(酒浸)1兩,陳皮1兩,杜牛膝(酒浸)1兩,白術2兩,干姜7錢半,黃柏(炒)半兩,虎脛骨(酒炙)半兩,五味子2錢,茯苓半兩,白芍藥(酒浸)1兩,甘草(炙)1錢,菟絲子(酒蒸熟,研如糊,入余藥末,曬干)1兩。
上為末,紫河車為丸;如無紫河車,豬腦骨髓亦得。
痿證;肝腎下虛。
方中菟絲子用量原缺,據(jù)《準繩·類方》補。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龜版(酒炙)30克 鎖陽(酒浸)30克 生地(酒浸)45克 歸身(酒浸)30克 陳皮30克 杜牛膝(酒浸)30克 白術60克 干姜23克 黃柏(炒)15克 虎脛骨(酒炙)15克 五味子6克 茯苓15克 白芍藥(酒浸)30克 甘草(炙)3克 菟絲子(酒蒸熟,研如糊,曬干)
制法諸藥為末,紫河車為丸。如無紫河車,豬腦骨髓亦得。
功能主治主肝腎不足,下肢痿弱不用。
用法用量每服10克,溫開水送下。
摘錄《醫(yī)學綱目》卷十七《普濟方》卷二一九引《瑞竹堂方》:補益丸處方小茴香1兩(鹽炒),木香1兩,川楝子春秋2兩,夏1兩,冬3兩(取肉,酒浸),枳殼(去瓤,麩炒)1兩,知母春秋2兩,夏1兩,冬3兩(酒浸),白茯苓1兩,甘草(炙)1兩,地龍(炒)1兩,鹿茸(酒浸)1兩,川山甲1兩(酥炙),狗莖5枚(酥炙)。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補益腎水,明目,壯陽氣。主腰膝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空心細嚼,溫酒送下,干物壓之,午食前再進1服。
摘錄《普濟方》卷二一九引《瑞竹堂方》《醫(yī)學綱目》卷十七引丹溪方:補益丸處方龜版(酒炙)1兩,瑣陽(酒浸)1兩,生地(酒浸)1兩半,歸身(酒浸)1兩,陳皮1兩,杜牛膝(酒浸)1兩,白術2兩,干姜7錢半,黃柏(炒)半兩,虎脛骨(酒炙)半兩,五味子2錢,茯苓半兩,白芍藥(酒浸)1兩,甘草(炙)1錢,菟絲子(酒蒸熟,研如糊,入余藥末,曬干)1兩。
制法上為末,紫河車為丸;如無紫河車,豬腦骨髓亦得。
功能主治痿證;肝腎下虛。
用法用量方中菟絲子用量原缺,據(jù)《準繩·類方》補。
摘錄《醫(yī)學綱目》卷十七引丹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