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百藥長

    處方

    當歸1兩,川芎5錢,白芍1兩,懷地黃4兩,白術(shù)(土炒)1兩,白茯苓1兩,天門冬(去心)2兩,麥門冬(去心)2兩,牛膝1兩(炒),杜仲(炒)1兩,破故紙1兩,茴香1兩,五味子1兩,枸杞子4兩,陳皮1兩,半夏1兩,蒼術(shù)1兩,厚樸1兩,枳殼1兩,香附1兩,砂仁5錢,官桂1兩,羌活1兩,獨活1兩,白芷1兩,防風(去蘆)1兩,烏藥1兩,秦艽1兩,何首烏1兩,川萆薢1兩,干茄根1兩,晚蠶砂1兩,干姜1兩,紅棗1斤,燒酒60斤。

    制法

    各藥共享一絹袋盛之,懸掛(缶云)中,再火燒酒封固,窨半月。

    功能主治

    男婦諸虛百損,五勞七傷,身體羸瘦,胸膈脹滿,脾胃不調(diào),四肢無力,筋骨疼痛,并風痰寒濕。

    用法用量

    隨其量之大小多寡飲之,不拘時候。其藥滓曬干,研為細末,為丸服亦妙。

    各家論述

    酒為百藥之長,然則帥百藥而治百病者,莫酒若也。虛損勞傷,身體羸瘦,借此長以帥歸、芎、芍、地養(yǎng)血,白術(shù)、茯苓益其氣,天冬、麥冬潤心肺,牛、杜、紙、茴補腰腎,五味助其陰,枸杞壯其陽;胸膈脹滿,脾胃不調(diào),借此長以帥陳皮、半夏、蒼術(shù)、厚樸平其胃,枳殼、香附、砂仁、官桂調(diào)其中;風寒痰濕,力乏痛楚,借此長以帥羌活、獨活、白芷、防風、烏藥、首烏、秦艽、萆薢、茄根、蠶沙、姜、棗之屬去其風,散其寒,燥其濕,行其痰;如此則痰自蠲,力自強,而氣血自旺矣,百藥之長,名稱實也。或疑味多不專,殊不知七情。五賊紛擾其中,正宜此大隊之長,以安內(nèi)攘外也,譬之韓信之兵,多多益善云爾。

    摘錄《攝生秘剖》卷四
更多中藥材
  • 處方大川芎2枚(銼作4塊),大附子1個(和皮生搗為細末)。制法上以水和附子末如面劑,裹芎作四處。如附子末少入面,裹畢以針穿數(shù)孔子,用真腦、麝熏有穴處內(nèi)香,再捏合穴內(nèi),如穴內(nèi)未覺有香,再熏1柱,細羅灰,用罐子內(nèi)熱炭炮熟,為細末。功能主治氣虛頭......
  • 處方生附子 半夏各7.5克 生姜10片功能主治溫胃化痰。主治胃冷生痰,嘔吐不止。用法用量水煎,空腹時服?;蚣幽鞠闵僭S尤妙。摘錄《醫(yī)學入門》卷七......
  • 處方半夏 附子 人參 白術(shù) 干姜 甘草功能主治主治妊娠胃中虛冷,嘔吐不止。用法用量上以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溫服。摘錄《產(chǎn)科發(fā)蒙》卷二......
  • 《雜病源流犀燭)卷一:半黃丸處方黃芩45克 南星 半復各30克制法上藥研末,姜汁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清熱化痰。主治熱痰留滯于內(nèi),咳嗽面赤,胸腹脅常熱,惟足乍有冷時,其脈洪滑者。用法用量用生姜湯送下30~50丸。摘錄《雜病源流犀燭)......
  • 《外科精義》卷十九:博金散處方白礬(與密陀僧同為末,相和,于砂鍋內(nèi),火上炮汁盡)密陀僧各15克 白堊6克 黃丹 輕粉各3克 乳香1.5克 麝香少許制法上為細末。功能主治燥濕消腫,化腐生肌。主下疳,臭爛腫痛。用法用量先須另用槐枝、蔥白、鹽、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