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白牽牛子(炒)1兩,青橘皮(去白,焙,炒)1兩,木通(銼)1兩。
上為散。
膜外水氣。
本方方名,《醫(yī)廳類聚》引作“白牽牛子散”。
忌鹽一百日。
白牽牛(半生半熟)1錢,甘草(炙)1錢,橘紅1錢,白術(土炒)1錢,桑白皮1錢,木通1錢。
膀胱蘊熱,風熱相乘,小兒陰囊腫兼四肢腫,二便不利者。
水煎服。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白牽牛子(炒)1兩,青橘皮(去白,焙,炒)1兩,木通(銼)1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膜外水氣。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醫(yī)廳類聚》引作“白牽牛子散”。
注意忌鹽一百日。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引《膜外氣方》《金鑒》卷十六:白牽牛散處方白牽牛(半生半熟)1錢,甘草(炙)1錢,橘紅1錢,白術(土炒)1錢,桑白皮1錢,木通1錢。
功能主治膀胱蘊熱,風熱相乘,小兒陰囊腫兼四肢腫,二便不利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金鑒》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