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櫧子皮葉

    《中藥大辭典》:櫧子皮葉拼音注音Zhū Zǐ Pí Yè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殼斗科植物苦櫧青椆樹皮。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詳"櫧子"條。

    功能主治

    ①《本草拾遺》:"煮取汁,與產(chǎn)婦飲之,止血。"

    ②《日用本草》:"嫩葉貼臁瘡,一日三換良。"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櫧子皮葉拼音注音Zhū Zǐ Pí Yè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

    藥材基源:為殼斗科植物苦櫧栲和小葉青岡及青岡的樹皮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astanopsis sclerophylla(Lindl.)Schott.[Quercus sclerophylla Lindl.]2.Cyclobalanopsis myrsinaefolia (Bl.)Qerst.[Quercus myrsinaefolia Bl.]3.Cyclobalanopsis glauca(Thunb.)Qerst.[Quercus glauca Thunb.]

    采收和儲藏:全年可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雜木林中,與馬尾松、青岡櫟、甜櫧、木荷等混生。

    2.生于海拔200-2500m的山地密林或疏林中。

    3.生于海拔2600m的以下的山地或溝谷雜木林中。

    資源分布:1.除臺灣、廣東、海南、云南外,主要分布于長江以南各地。

    2.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陜西南部、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等地。

    3.分布于陜西、甘肅、青海、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1.幼枝無毛,枝條稠密;樹皮灰褐色,小枝有棱。葉互生;葉柄長1.5-2.5cm;葉片厚革質(zhì),長橢圓狀卵形或橢圓形,長7-15cm,寬3-5cm;先端漸尖或短漸尖,基部圓形或楔形,有時略不對稱,中部或上部有銳齒,側(cè)脈10-14對,上面深綠色,下面淡銀灰色,兩面均光滑。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狀,腋生,長8-15cm,雄花乳白色,有香味;雌花序穗狀,腋生,單生于總苞內(nèi)。殼斗球形或球形,全包或包果大部分,直徑8-10mm,殼斗壁厚約1mm以內(nèi),苞片三角形,先端針刺形,排列或4-6條同心環(huán)帶,外被暗色細(xì)毛,成熟時裂片;堅果圓錐形,柱頭外露,直徑1-1.4cm,果臍徑7-9mm,有深色細(xì)絨毛?;ㄆ?-5月,果期9-11月。

    2.常綠喬木,高6-20m。小枝無毛,被凸起淡褐色長圓形皮孔。葉互生;葉柄長1-2.5cm,無毛;葉片堅紙質(zhì),卵狀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6-11cm,寬1.8-4cm,先端長漸尖或短尾狀漸尖,基部窄楔形或近圓形,中部以上具細(xì)鋸齒,側(cè)脈9-14對,常不達(dá)葉緣,上面綠色光亭,下面粉白色,支脈不明顯,干后有時為暗灰色,無毛。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長4-6cm,雄花4-5朵,排成腋生葇荑花序;雌花序長1.5-3cm,雌花3-4朵,排成短穗狀花序,著生于新枝葉腋。殼斗半球形,壁薄而脆,包果1/3-1/2,高5-8mm,直徑1-1.5(-2)cm,內(nèi)壁無毛,外壁被灰白色細(xì)柔毛,小苞片匯合生成6-9條同心環(huán)帶,環(huán)帶全緣;堅果卵形或橢圓形,直徑1-1.5cm,高1.4-2.5cm,無毛,先端圓,柱座明顯,有5-6條環(huán)紋,果臍平坦,很徑約6mm?;ㄆ?月,果期10月。

    3.常綠喬木,高15-20cm,胸徑1mm,小枝無毛。葉互生;葉柄長1-3cm;葉片堅紙質(zhì),倒卵狀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6-13cm,寬2-5.5cm,先端漸尖或短尾狀,基部近圓形或?qū)捫ㄐ?,中部以上具疏鋸齒,側(cè)脈 9-13對,上面無毛,下面被平伏白色單毛,老時漸脫落,并常有白色鱗秕。雄花為葇荑花序,多生于新枝基部,下垂,雄蕊與花被裂片同數(shù),有時較少;雌花序穗狀,雌花2-3朵生于部苞內(nèi),果序長1.5-3cm,有果2-3個。殼斗杯形,包果1/3-1/2,高6-8mm,直徑0.9-1.2cm,被薄毛,苞片匯合生成5-8條同心環(huán)帶,環(huán)帶全緣或有細(xì)缺刻;堅果卵形或橢圓形,直徑0.9-1.4cm,高1-1.6cm,無毛,果臍隆起。果期10月。

    功能主治

    止血;斂瘡。主產(chǎn)婦血崩;臁瘡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嫩葉貼敷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煮取汁,與產(chǎn)婦次之,止血。

    2.《日用本草》:嫩葉貼臁瘡,一日三換良。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椿白皮拼音注音Chūn Bái Pí別名香椿皮(《經(jīng)驗方》),春顛皮(《分類草藥性》)。出處《食療本草》來源為楝科植物香椿樹皮或根皮的韌皮部。全年均可采收,但以春季水分充足時最易剝離。干皮可徑從樹上剝下;根皮須先將樹根挖出,......
  • 拼音注音Chūn Pí別名臭椿、椿根皮、樗白皮、樗根皮英文名CORTEX AILANTHI來源本品為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Mill.)Swingle的干燥根皮或干皮。全年均可剝?nèi)。瑫窀?,或刮去粗皮曬干。性?.....
  • 《中藥大辭典》:楮葉拼音注音Chǔ Yè別名構(gòu)葉(《子母秘錄》),谷樹葉(《簡便單方》),醬黃葉(《生草藥性備要》)。出處《別錄》來源為??浦参飿?gòu)樹的葉?;瘜W(xué)成分含黃酮甙、酚類、有機酸、鞣質(zhì)。性味甘,涼。①《別錄》:“味甘,無毒?!阿凇度杖A......
  • 《中藥大辭典》:楮頭紅拼音注音Chǔ Tóu Hónɡ出處《四川中藥志》來源為野牡丹科植物楮頭紅的全草。秋季采,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林下或溝邊陰濕處。分布廣東、廣西、福建、臺灣、江西、湖北、貴州、四川、云南等地。原形態(tài)直立草本,高10~......
  • 《中藥大辭典》:楮實拼音注音Chǔ Shí別名谷實、谷子(《千金方》),楮實子(《素問病機保命集》),楮桃(《瀕湖集簡方》),角樹子、野楊梅子(《江蘇植藥志》),構(gòu)泡(《重慶草藥》),谷木子、谷樹子、谷樹卵子(《上海常用中草藥》)。出處《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