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藥用倒提壺

    《中藥大辭典》:藥用倒提壺拼音注音Yào Yònɡ Dǎo Tí Hú出處

    《新疆中草藥手冊》

    來源

    為紫草科植物藥用倒提壺。春、秋采挖,洗凈,切片,曬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地、草叢。分布新疆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全株粗糙。根圓錐形,表皮黑褐色,老時半本質化。莖直立。基生葉長橢圓形或倒卵形,具長柄;莖生葉互生,葉片小,線狀披針形,無柄??偁罨ㄐ蝽斏?;花藍紫色。堅果,表面密生刺。

    藥理作用

    全草含生物堿:天芥菜品堿、綠花倒提壺堿、毛果天芥菜堿、闊葉千里光堿、天芥菜堿、刺凌德草堿、N-氧化天芥菜品堿、N-氧化刺凌德草堿。尚含膽堿、尿囊素、鞣質。

    地上部分在開花期約含總生物堿1%。提取液、濃縮提取物或總堿的鹽酸鹽水溶液有抑制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顯著的降低血壓作用。其所含生物堿亦多屬雙稠吡咯啶類,作用可參見"大白頂草"條。

    性味

    《新疆中草藥手冊》:"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

    《新疆中草藥手冊》:"養(yǎng)陰潤肺,清熱止咳。治肺癆咳嗽,失音,鼻出血,吐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藥用倒提壺拼音注音Yào Yònɡ Dǎo Tí Hú英文名Root of Common Houndstongue出處

    出自《新疆中草藥手冊》

    來源

    藥材基源:為紫草科植物紅花琉璃草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noglossum officinale L.

    采收和儲藏:春、秋采挖,洗凈,切片,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500-1800m的陰濕山坡、山溝及草叢。

    資源分布:分布于新疆北部。

    原形態(tài)

    二年生草本,高40-60cm。根圓錐形,表面黑褐色,老時半木質化,通常有殘留的基生葉。莖直立,粗壯,具肋棱,上部有分枝,全株粗糙,被疏柔毛。基生葉具柄,莖生葉無柄;葉片排列緊密,長圓狀披針形,長5-15cm,寬1-5cm,先端鈍或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上面具長柔毛,下面密生短柔毛;側脈4對。聚傘花序成總太,頂生及腋生,花后伸長可達15cm;花梗果期伸長,密被短柔毛;花萼長4-6mm,裂片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外面密被短柔毛,果期增大,長達1.5cm,寬約1cm;花冠漏斗狀,境紫紅色或紫紅色,長5-7mm,裂片卵形,具網(wǎng)脈,喉部附屬物梯形,長約1.5mm;雄蕊5,花絲極短;雌蕊花柱肥厚,長約3mm。小堅果卵形,扁平,長5-8cm,背面凹陷,錨狀剌疏散,邊緣增厚而突起,密生錨狀剌?;ㄆ?-6月,果期7-9月。

    性狀

    性狀鑒別 根圓錐形,長8-15cm,直徑1.5-3cm。表面粗糙,有黑褐色外皮,具支根或根痕。質較硬,斷面有放射狀紋理。氣微,味微甘。

    化學成分

    根含N-氧化天芥菜品堿(heliosupine N-oxide),N-氧化剌凌德草堿(heliotridine viridiflorate N-oxide),膽堿(choline)天芥菜品堿(heliosupine),剌凌德草堿(polyphenol acid),尿囊素(allantoin)及硅。地上部分含天芥菜堿(heliotrine),綠花倒提壺堿(viridi-florine),毛果天芥菜堿(lasiocarpine),天芥菜品堿,闊葉千里光堿(platyphylline)及藥用倒提壺沒食子酸生物堿(cyngal)

    藥理作用

    提取液、濃縮提取物或總堿的鹽酸鹽水溶液有抑制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顯著的降低血壓作用。

    歸經(jīng)

    肺經(jīng)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清熱止咳;止咳;止血。主尿路感染;痢疾;白帶;陰虛咳嗽;咯血;吐血;衄血;傷外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根此搗敷或研末撒。

    各家論述

    《新疆中草藥手冊》:養(yǎng)陰潤肺,清熱止咳。治肺癆咳嗽,失音,鼻出血,吐血。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ì Yú Pí出處1.刺榆皮入藥,始載于《本草拾遺》,云“江東有刺榆,天大榆,皮入用不滑,刺榆秋實?!?.《蜀本草》按《爾雅疏》云:“榆之類有十種,葉皆相似,皮及木理異耳,而刺榆有針刺如柘,其葉如榆,瀹為疏,美滑于白榆?!笨梢?,古......
  • 拼音注音Cì Huái別名洋槐、刺兒槐來源豆科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以花入藥。生境分布東北、西北、華北、華東?;瘜W成分葉含有刺槐甙(acaciin,C28H32O13·4H2O)、刺槐素(acacetin,C1......
  • 《中藥大辭典》:刺槐花拼音注音Cì Huái Huā出處《貴州民間方藥集》來源為豆科植物刺槐的花。6~7月采。生境分布分布于我國南北各地。原形態(tài)刺槐,又名:洋槐、胡藤。落葉喬木或灌木,高至25米左右。樹皮褐色,有深裂槽;枝上具刺針。葉互生;......
  • 《中藥大辭典》:刺沙蓬拼音注音Cì Shā Pénɡ別名豬毛菜、大翅豬毛菜(《東北植藥圖志》),扎蓬棵(《中國藥植圖鑒》),風滾草(《吉林中草藥》)。出處《中國藥植圖鑒》來源為藜科植物刺沙蓬的全草。夏季開花時割取,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沙質土、......
  • 拼音注音Cì Hǎi Sōnɡ別名刺松藻來源藻類綠藻門刺海松Codium fragile (Sur.)Hariot,以葉狀體入藥。性味甘、咸,寒。功能主治驅蛔蟲。用法用量水煎服。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