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羊脂

    《全國中草藥匯編》:羊脂拼音注音Yánɡ Zhī別名

    綿羊脂

    來源

    偶蹄目???strong>綿羊Ovis aries L.,以綿羊腹內(nèi)脂肪入藥。

    生境分布

    全國各地。

    功能主治

    可做軟膏基礎(chǔ)原料。

    備注

    羊毛脂:為軟膏基質(zhì)。

    羊毛醇:可為乳化劑,油膏基質(zhì)及制造維生素和激素的原料。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羊脂拼音注音Yánɡ Zhī出處

    《千金·食治》

    來源

    為牛科動物山羊綿羊脂肪油。

    原形態(tài)

    動物形態(tài)詳"羊肉"條。

    化學(xué)成分

    含飽和脂肪酸,主要是棕櫚酸及硬脂酸,也含少量的肉豆蔻酸;不飽和脂酸主要是油酸,也含少量的亞油酸。綿羊體脂的脂肪酸組成為:肉豆蔻酸4.0(3.8)%,棕櫚酸28.3(27.8)密,硬脂酸13.5(14.7)彩,呷·六碳烯酸0.8(2.0)%,油酸50.8(46.3)%,十八碳二烯酸1.9(4.8)%,C20~C22不飽和脂酸0.7(0.6)%。脂肪的不皂化物多在1%以下。羊脂成分與牛脂相似,但羊脂比較堅(jiān)硬,即含高級飽和脂酸甘油酯較多。

    性味

    甘,溫。

    ①《綱目》:"甘,熱,無毒。"

    ②《隨息居飲食譜》:"甘,溫。"

    注意

    《隨息居飲食譜》:"外感不清,痰火內(nèi)盛者均忌。"

    功能主治

    補(bǔ)虛,潤燥,祛風(fēng),化毒。治虛勞羸瘦,肌膚枯憔,久痢,丹毒,瘡癬。

    ①《千金·食治》:"生脂:止下痢脫肛,去風(fēng)毒,婦人產(chǎn)后腹中絞痛。"

    ②《日華子本草》:"治游風(fēng)并黑皯。"

    ③《綱目》:"熟脂:主賊風(fēng)痿痹,辟瘟氣,止勞痢,潤肌膚。殺蟲,治瘡癬。入膏藥,透肌肉經(jīng)絡(luò),徹風(fēng)熱毒氣。"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烊化沖。外用:熬膏敷。

    復(fù)方

    ①治產(chǎn)后諸病羸瘦:生地黃汁一升,生姜汁五升,羊脂二斤,白蜜五升。上四味,先煎地黃汁,令余五合。下羊脂煎,減半。次下姜,次下蜜,令如飴狀。空肚,酒一升,取煎如雞子大,投酒中飲,日三。(《古今錄驗(yàn)方》地黃羊脂煎)

    ②治虛勞口干:羊脂如雞子大,醇酒半升,棗七枚(擘),合漬七日,取棗食之。(《千金方》)

    ③治卒汗不止:牛、羊脂,溫酒頻化服之。(《外臺》)

    ④治諸久痢不差:羊脂、蠟、阿膠各二兩,黍米二升。上四味,合煮作粥,一服令盡。(《千金方》)

    ⑤治妊娠下?。貉蛑缙遄哟笫?,溫酒一升,頓服之,日三。(《千金方》)

    ⑥治赤流腫丹毒:以羊脂煎了,摩之。得青羊脂最良。(《千金方》)

    ⑦治小兒口瘡:羊脂煎薏苡根涂之。(《活幼心書》)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羊脂拼音注音Yánɡ Zhī英文名Goat or sheep fat出處

    出自《千金·食治》

    來源

    藥材基源:為??苿游锷窖蚧蚓d羊的脂肪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apra hircus Linnaeus2.Ovis aries Linnaeus

    采收和儲藏:宰羊時部腹取脂肪,置鍋內(nèi)煎熬,濾出油脂,冷卻。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為飼養(yǎng)家畜之一,口種頗多。

    2.為飼養(yǎng)家畜之一,品種多達(dá)300余種。群居動物,以草類粉良。怕熱不怕冷。

    資源分布:1.分布于全國各地。

    2.分布幾遍全國,以北部和西北地區(qū)為多。

    原形態(tài)

    1.山羊,體長1-1.2cm,體重10-35kg。頭長,頸短,耳大,吻狹長。雌雄額部均有角1對,雄性者角大;角基部略呈三角形,尖端略向后彎,角質(zhì)中空,表面有環(huán)紋或前面呈瘤狀。雄者頜下有總狀長須。四肢細(xì),尾短,不甚不垂。全體被粗直短毛,毛色有白、黑、灰和黑白相雜等多種。

    2.綿羊,綿羊?yàn)槿藗冚^早馴養(yǎng)的家畜?;w重隨品種而不同,最小不過20kg,最大可達(dá)150-200kg。外形特征亦有多樣。有的雌、雄均有角;有的二者皆無角;有的僅雄性有角。角形與羊尾也因種而有差異其被毛接近原始品種者,具有兩層:外層為粗毛可蔽雨水,內(nèi)層為纖細(xì)的絨毛,藉以保溫。但改良品種僅存內(nèi)層的絨毛。前后肢兩趾間具有一腺體,開口于前部。具有淚腺。

    化學(xué)成分

    山羊或綿羊的脂肪油,羊脂以甘油酯(glycerin ester)為主,含飽和脂肪酸,主要是棕櫚酸(palmitic acid)及硬脂酸(stearic acid),也含少量的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不飽和脂肪酸主要是油酸(oleic acid)及少量亞油酸(linoleic acid)。綿羊體脂的脂肪酸組成為:肉豆蔻酸4.0(3.8)%,棕櫚酸28.3(27.8)%,硬脂酸13.5(14.7)%,十六碳烯酸(hexadecenoic acid)0.8(2.0)%,油酸50.8(46.3)%,十八碳二烯酸(octadecadienoic acid)1.9(4.8)%,C20-C22不飽和脂酸0.7(0.6)%。脂肪的不皂化物多在1%以下。羊脂成分與牛脂相似,但羊脂比較堅(jiān)硬,即含高級飽和脂酸甘油酯較多。

    歸經(jīng)

    心;脾;腎經(jīng)

    性味

    味甘;性溫

    注意

    外感未解及痰熱內(nèi)盛者禁服。

    功能主治

    補(bǔ)虛;潤燥;祛風(fēng);解毒。主虛勞贏瘦;久?。豢诟杀忝?;肌膚皸皺;痿痹;赤丹腫毒;瘡癬瘡瘍;燒燙傷;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烊化沖,30-60g ,或煮粥,或入煎劑。外用:適量,熬膏敷。

    各家論述

    1.《千金·食治》:生脂:止下痢脫肛,去風(fēng)毒,婦人產(chǎn)后腹中絞痛。

    2.《日華子本草》:治游風(fēng)。

    3.《綱目》:熟脂:主賊風(fēng)痿痹,辟瘟氣,止勞痢,潤肌膚。殺蟲,治瘡癬。入膏藥,透肌肉經(jīng)絡(luò),徹風(fēng)熱毒氣。

    4.《本經(jīng)逢原》:羊脂,生主下痢脫肛,取潤以導(dǎo)之,補(bǔ)中寓瀉也。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ō Yè Zǐ Jīn Niú別名小涼傘、千年不出山、矮腳涼傘、小部傘、不出林、小矮地茶、小獅子頭、鐵羅傘來源藥材基源:為紫金牛科植物細(xì)羅傘的全株。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disia affinis Hemsl.采收和儲藏:夏、秋......
  • 別名痢疾草來源菊科波斯菊Coreopsis tinctoria Nutt.,以全草入藥。生境分布各地引種栽培。性味甘,平。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化濕。主治急、慢性痢疾,目赤腫痛;外用治癰瘡腫毒。用法用量全草1~2兩,水煎服;外用鮮全草加紅糖適量......
  • 《中藥大辭典》:波棱瓜拼音注音Bō Lénɡ Guā別名色爾格美多(藏名)出處《西藏常用中草藥》來源為葫蘆科植物波棱瓜的果實(shí)。9~10月采收,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分布我國西南及西藏等地。原形態(tài)草質(zhì)藤本。莖細(xì)長,攀援。葉互生,心狀闊卵形,......
  • 《全國中草藥匯編》:波棱瓜子拼音注音Bō Lénɡ Guā Zǐ別名色吉美多[藏語]來源葫蘆科波棱瓜子Herpetospermum caudigerum Wall.,以種子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柔肝。主治黃疸型傳......
  • 拼音注音Bō Yuán Jiǎ Liú Jué來源藥材基源:為水龍骨科植物波緣假瘤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ymatopsis engleri(Luerss.)H.Ito[Polypodium engleri Luerss.]采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