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為秋海棠科秋海棠屬植物網(wǎng)脈秋海棠Begonia wilsonii Gagnep.,以根莖入藥。秋季采挖根狀莖。
生于溪邊或陰濕石巖上。在四川有分布。
多年生肉質(zhì)草本,高20-30厘米。根狀莖短而肥厚,稍呈塊狀,節(jié)處有明顯環(huán)紋,斷面紅色,有短而彎曲的須狀根多條。無莖?;~1-2,具長柄,肉質(zhì),膜質(zhì)托葉卵狀披針形,棕色,光滑。葉片近菱形或斜卵圓形,長10-15厘米,寬10-12厘米,先端尖,基部斜心形,兩側(cè)不對稱,上部3-7淺裂,裂片三角形,邊緣有突尖細鋸齒,掌狀主脈5-7條,上面淺綠色,疏生短刺毛,下面稍帶紅紫色,可見網(wǎng)狀細脈。夏季抽出花葶,與葉柄近等長,可達20厘米。聚傘狀花序著生先端,有花5-6朵,花梗纖弱,基部有卵狀披針形的小苞葉,花單性同株;雄花花被片4,內(nèi)外各2,外花被片卵形,內(nèi)花被片長橢圓形,雄蕊10-25,離生;雌花具花被片3,外2內(nèi)1,外花被片寬卵圓形,內(nèi)花被片卵圓形至長橢圓形,淺紅色;子房呈紡錐形,3棱,3室,每室具多數(shù)胚珠,花柱3,離生。蒴果無翅。
根狀莖顯強心甙、黃酮類、鞣質(zhì)、酚類、甾醇、三萜類、皂甙反應。
洗凈、切片、曬干備用。
甘、苦,平。
補氣健脾,養(yǎng)血、止血。病后虛弱,咳嗽咯血,功能性子宮出血,白帶。
0.5-1兩。
功能性子宮出血:一點血鮮品4~5兩或干品2~3兩,燉雞吃。忌生冷、酸、堿。
紅磚草(《全展選編·婦產(chǎn)科》)。
《四川中藥志》
為秋海棠科植物一點血秋海棠的根莖。秋后采挖,鮮用或曬干用。
生長于陰處的巖石縫及小谷底。產(chǎn)四川。
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根莖短而肥厚,有環(huán)紋,斷面紅色,具須根。根出葉1-2片,近菱方形,長lO~15厘米,寬lO~12厘米,上部3~7淺裂,裂片三角形,基部偏心形,邊緣有突尖細鋸齒,上面綠色,具極稀疏的短刺毛,下面略帶紫色;葉柄光滑,基部肥厚,長7~15厘米;托葉膜質(zhì),光滑,褐色,卵圓披針形。花6~7朵,粉紅色,呈傘房狀排列,花序梗粗壯,根出,長達10~20厘米;花雌雄同株;雄花花被4片,內(nèi)外各2,外花被卵圓形,內(nèi)花被長橢圓形,雄蕊10~16枚,離生;雌花具花被3片,內(nèi)1外2,外花被寬卵圓形,內(nèi)花被卵圓形或長橢圓形,子房呈紡錘形,3棱,花柱3枚,離生。蒴果無翅?;ㄆ?月。
干燥根莖呈圓柱形,彎曲,外表棕黃色,具扭曲的縱皺紋及須根殘痕。質(zhì)脆,橫斷面平坦,中心有一棕紅色的圓心,如一點血狀。
含強心甙、黃酮類、鞣質(zhì)、酚性成分,甾醇、三萜成分、皂甙。
性微寒,味甘苦,無毒。
生血,活血。治男女虛弱,紅崩,白帶及女子干病。
內(nèi)服:燉肉,0.5~1兩。
①治虛弱帶下:一點血、一朵云。共研宋,燉肉服。
②治女子干?。阂稽c血、玉莢蓉、鹿銜草、藍布正。燉雞服。(性味以下出《四川中藥志》)
③治功能性子宮出血:一點血鮮品四至五兩,或干品二、三兩。燉雞服。(《全展選編·婦產(chǎn)科》)
紅磚草、一點紅、石鼓子、威氏秋海棠
出自《四川中藥志》
藥材基源:為秋海棠科植物一點血秋海棠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gonia wilsonii Gagn.
采收和儲藏:秋后挖取根莖,洗凈,切片,曬干或鮮用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陰濕石巖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貴州等地。
多年生草本,高20-30cm。無莖。根莖短而肥厚,橫生,稍呈節(jié)節(jié)狀,斷面紅色,具須根。根出葉1-2片;葉柄長6-11cm,具棕色絨毛;葉片紙質(zhì),近菱形或斜卵圓形,長10-15cm,寬10-12cm,先端尖,基部斜心形,兩側(cè)不對稱,上部3-7淺裂,裂片三角形,邊緣有突尖細鋸齒,上面綠以,具極稀疏之短刺毛,下面略帶紫色;掌狀脈6-7條,紅色?;?-7朵,粉紅色傘房狀排列,花序根出,長10-20cm,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花被4片,內(nèi)外各2,外花被卵圓形,內(nèi)花被長橢圓形;雄蕊10-15,離生;雌花被片3,內(nèi)1外2,外花被片為寬卵形,內(nèi)花被片卵圓形或條橢圓形。子房呈紡錘形,3棱,花柱3枚,離生。蒴果,無翅?;ㄆ?月,果期8月。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陰濕的環(huán)境。以富含腐殖質(zhì)而疏松肥沃的濕潤壤土為宜。
栽培技術 用根狀莖繁殖。在秋、冬季或早春時,結(jié)合采收選取有芽的嫩莖,截成長3-7cm的小段,按行株距25cm開穴,深3-6cm,每穴栽3段,成“品”字形排放,栽后覆土或蓋上土雜堆肥。此外,還可以用種子繁殖,隨采隨播,經(jīng)育苗后移栽。
田間管理 出苗后,中耕除草,冬季倒苗時須施廄肥或堆肥。
性狀鑒別 根莖粗壯橫走,呈不規(guī)則長埠狀,長約2.7cm,直徑約2.1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密生須根,殖留莖的基部有棕英杰色長絨毛。質(zhì)地柔軟,易折斷,斷面呈紅色,氣微,味甘苦。
含強心甙(cardiac glycosides),黃酮類(flavonoids),鞣質(zhì)(tannins),酚類成分(phenols),甾醇(sterils),三萜成分(triterpens),皂甙(saponins).[1]
味甘;苦;性微寒
養(yǎng)血補血;散瘀止痛。主病后虛弱;勞傷;血虛經(jīng)閉;崩漏;白帶;吐血;咯血;衄血;外傷出血;跌打腫痛
內(nèi)服:煎湯,15-30g;絞汁、燉肉或浸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uploads/zhongyi/yaocai/2025/01/15/00210733800.jpg)
《全國中草藥匯編》:一點血拼音注音Yì Diǎn Xuè來源為秋海棠科秋海棠屬植物網(wǎng)脈秋海棠Begonia wilsonii Gagnep.,以根莖入藥。秋季采挖根狀莖。
生境分布生于溪邊或陰濕石巖上。在四川有分布。
原形態(tài)多年生肉質(zhì)草本,高20-30厘米。根狀莖短而肥厚,稍呈塊狀,節(jié)處有明顯環(huán)紋,斷面紅色,有短而彎曲的須狀根多條。無莖?;~1-2,具長柄,肉質(zhì),膜質(zhì)托葉卵狀披針形,棕色,光滑。葉片近菱形或斜卵圓形,長10-15厘米,寬10-12厘米,先端尖,基部斜心形,兩側(cè)不對稱,上部3-7淺裂,裂片三角形,邊緣有突尖細鋸齒,掌狀主脈5-7條,上面淺綠色,疏生短刺毛,下面稍帶紅紫色,可見網(wǎng)狀細脈。夏季抽出花葶,與葉柄近等長,可達20厘米。聚傘狀花序著生先端,有花5-6朵,花梗纖弱,基部有卵狀披針形的小苞葉,花單性同株;雄花花被片4,內(nèi)外各2,外花被片卵形,內(nèi)花被片長橢圓形,雄蕊10-25,離生;雌花具花被片3,外2內(nèi)1,外花被片寬卵圓形,內(nèi)花被片卵圓形至長橢圓形,淺紅色;子房呈紡錐形,3棱,3室,每室具多數(shù)胚珠,花柱3,離生。蒴果無翅。
化學成分根狀莖顯強心甙、黃酮類、鞣質(zhì)、酚類、甾醇、三萜類、皂甙反應。
炮制洗凈、切片、曬干備用。
性味甘、苦,平。
功能主治補氣健脾,養(yǎng)血、止血。病后虛弱,咳嗽咯血,功能性子宮出血,白帶。
用法用量0.5-1兩。
復方功能性子宮出血:一點血鮮品4~5兩或干品2~3兩,燉雞吃。忌生冷、酸、堿。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一點血拼音注音Yì Diǎn Xuè別名紅磚草(《全展選編·婦產(chǎn)科》)。
出處《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秋海棠科植物一點血秋海棠的根莖。秋后采挖,鮮用或曬干用。
生境分布生長于陰處的巖石縫及小谷底。產(chǎn)四川。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根莖短而肥厚,有環(huán)紋,斷面紅色,具須根。根出葉1-2片,近菱方形,長lO~15厘米,寬lO~12厘米,上部3~7淺裂,裂片三角形,基部偏心形,邊緣有突尖細鋸齒,上面綠色,具極稀疏的短刺毛,下面略帶紫色;葉柄光滑,基部肥厚,長7~15厘米;托葉膜質(zhì),光滑,褐色,卵圓披針形。花6~7朵,粉紅色,呈傘房狀排列,花序梗粗壯,根出,長達10~20厘米;花雌雄同株;雄花花被4片,內(nèi)外各2,外花被卵圓形,內(nèi)花被長橢圓形,雄蕊10~16枚,離生;雌花具花被3片,內(nèi)1外2,外花被寬卵圓形,內(nèi)花被卵圓形或長橢圓形,子房呈紡錘形,3棱,花柱3枚,離生。蒴果無翅?;ㄆ?月。
性狀干燥根莖呈圓柱形,彎曲,外表棕黃色,具扭曲的縱皺紋及須根殘痕。質(zhì)脆,橫斷面平坦,中心有一棕紅色的圓心,如一點血狀。
化學成分含強心甙、黃酮類、鞣質(zhì)、酚性成分,甾醇、三萜成分、皂甙。
性味性微寒,味甘苦,無毒。
功能主治生血,活血。治男女虛弱,紅崩,白帶及女子干病。
用法用量內(nèi)服:燉肉,0.5~1兩。
復方①治虛弱帶下:一點血、一朵云。共研宋,燉肉服。
②治女子干?。阂稽c血、玉莢蓉、鹿銜草、藍布正。燉雞服。(性味以下出《四川中藥志》)
③治功能性子宮出血:一點血鮮品四至五兩,或干品二、三兩。燉雞服。(《全展選編·婦產(chǎn)科》)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一點血拼音注音Yì Diǎn Xuè別名紅磚草、一點紅、石鼓子、威氏秋海棠
出處出自《四川中藥志》
來源藥材基源:為秋海棠科植物一點血秋海棠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egonia wilsonii Gagn.
采收和儲藏:秋后挖取根莖,洗凈,切片,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陰濕石巖處。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20-30cm。無莖。根莖短而肥厚,橫生,稍呈節(jié)節(jié)狀,斷面紅色,具須根。根出葉1-2片;葉柄長6-11cm,具棕色絨毛;葉片紙質(zhì),近菱形或斜卵圓形,長10-15cm,寬10-12cm,先端尖,基部斜心形,兩側(cè)不對稱,上部3-7淺裂,裂片三角形,邊緣有突尖細鋸齒,上面綠以,具極稀疏之短刺毛,下面略帶紫色;掌狀脈6-7條,紅色?;?-7朵,粉紅色傘房狀排列,花序根出,長10-20cm,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花被4片,內(nèi)外各2,外花被卵圓形,內(nèi)花被長橢圓形;雄蕊10-15,離生;雌花被片3,內(nèi)1外2,外花被片為寬卵形,內(nèi)花被片卵圓形或條橢圓形。子房呈紡錘形,3棱,花柱3枚,離生。蒴果,無翅?;ㄆ?月,果期8月。
栽培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陰濕的環(huán)境。以富含腐殖質(zhì)而疏松肥沃的濕潤壤土為宜。
栽培技術 用根狀莖繁殖。在秋、冬季或早春時,結(jié)合采收選取有芽的嫩莖,截成長3-7cm的小段,按行株距25cm開穴,深3-6cm,每穴栽3段,成“品”字形排放,栽后覆土或蓋上土雜堆肥。此外,還可以用種子繁殖,隨采隨播,經(jīng)育苗后移栽。
田間管理 出苗后,中耕除草,冬季倒苗時須施廄肥或堆肥。
性狀性狀鑒別 根莖粗壯橫走,呈不規(guī)則長埠狀,長約2.7cm,直徑約2.1cm。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密生須根,殖留莖的基部有棕英杰色長絨毛。質(zhì)地柔軟,易折斷,斷面呈紅色,氣微,味甘苦。
化學成分含強心甙(cardiac glycosides),黃酮類(flavonoids),鞣質(zhì)(tannins),酚類成分(phenols),甾醇(sterils),三萜成分(triterpens),皂甙(saponins).[1]
性味味甘;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養(yǎng)血補血;散瘀止痛。主病后虛弱;勞傷;血虛經(jīng)閉;崩漏;白帶;吐血;咯血;衄血;外傷出血;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0g;絞汁、燉肉或浸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