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菊科千里光屬植物雙花千里光Seneeio dianthus Franch.,以全草入藥。秋季采集全草,切段曬干。
苦,寒。
清熱解毒,祛風(fēng)濕,止癢。用于急性結(jié)膜炎,瘡癤,皮炎,跌打損傷。
1~3錢。
榆古興噶爾布(藏名)。
《西藏常用中草藥》
為菊科植物一掃光的全草。7~9月采收。
生于山坡草地及灌木叢中,分布西藏等地。
多年生草本,高達(dá)80厘米。莖直立,上部分枝,全株被白色短柔毛。葉互生,長圓形至廣披針形,長4~12厘米,寬1~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規(guī)則的三角形鋸齒;有葉柄。頭狀花序組成圓錐花序,頂生,總苞片1列;花黃色,舌狀花極退化,管狀花兩性。瘦果具長冠毛。
祛風(fēng)除濕,清熱解毒,止癢,治急性結(jié)膜炎,瘡癤,皮炎,跌打損傷。
內(nèi)服:煎湯,1~3錢。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雙花千里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enecio dianthus Franch.[Cacalia diantha (Franch.) Hand.-Mazz.]
采收和儲藏:7-9月采收,洗凈,切段,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草地、林緣溪岸及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又花千里光 多年生草本,高達(dá)1m。地下莖粗壯。地上莖常彎折,上部有直立長分枝,密被白色短柔毛。葉互生;具細(xì)長葉柄,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4-20cm,寬1-6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至近圓形乃至近心形,邊緣有細(xì)密的淺鋸齒,下面色淺,兩面近無毛,或下面沿脈被短微毛,羽狀脈4-5對,上部葉較小,條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多數(shù),近無梗,排列成復(fù)傘房狀,生于上部葉腋和莖端,有數(shù)厘米長的傘房花序梗;數(shù)個傘房花序丁于莖端又排列成圓錐花序;總苞筒狀,長4-5mm;總苞片4個,條形,先端鈍,稍被行,基部被綿毛;花全為管狀,管狀花1-3個,通常2個,黃色;無舌狀花。瘦果,圓柱形,長約3mm;冠毛淺紅褐色,長約4mm。
味苦;性寒
清熱解毒;祛風(fēng)除濕;活血通絡(luò)。主急性結(jié)膜炎;瘡癤;皮炎;風(fēng)濕骨痛;跌打損傷
內(nèi)服:煎湯,3-9g。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菊科千里光屬植物雙花千里光Seneeio dianthus Franch.,以全草入藥。秋季采集全草,切段曬干。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fēng)濕,止癢。用于急性結(jié)膜炎,瘡癤,皮炎,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1~3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一掃光拼音注音Yì Sǎo Guānɡ別名榆古興噶爾布(藏名)。
出處《西藏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菊科植物一掃光的全草。7~9月采收。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地及灌木叢中,分布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達(dá)80厘米。莖直立,上部分枝,全株被白色短柔毛。葉互生,長圓形至廣披針形,長4~12厘米,寬1~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規(guī)則的三角形鋸齒;有葉柄。頭狀花序組成圓錐花序,頂生,總苞片1列;花黃色,舌狀花極退化,管狀花兩性。瘦果具長冠毛。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清熱解毒,止癢,治急性結(jié)膜炎,瘡癤,皮炎,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3錢。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一掃光拼音注音Yì Sǎo Guānɡ英文名Herb of Twinflower Groundsel出處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雙花千里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enecio dianthus Franch.[Cacalia diantha (Franch.) Hand.-Mazz.]
采收和儲藏:7-9月采收,洗凈,切段,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坡草地、林緣溪岸及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又花千里光 多年生草本,高達(dá)1m。地下莖粗壯。地上莖常彎折,上部有直立長分枝,密被白色短柔毛。葉互生;具細(xì)長葉柄,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4-20cm,寬1-6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至近圓形乃至近心形,邊緣有細(xì)密的淺鋸齒,下面色淺,兩面近無毛,或下面沿脈被短微毛,羽狀脈4-5對,上部葉較小,條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多數(shù),近無梗,排列成復(fù)傘房狀,生于上部葉腋和莖端,有數(shù)厘米長的傘房花序梗;數(shù)個傘房花序丁于莖端又排列成圓錐花序;總苞筒狀,長4-5mm;總苞片4個,條形,先端鈍,稍被行,基部被綿毛;花全為管狀,管狀花1-3個,通常2個,黃色;無舌狀花。瘦果,圓柱形,長約3mm;冠毛淺紅褐色,長約4mm。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fēng)除濕;活血通絡(luò)。主急性結(jié)膜炎;瘡癤;皮炎;風(fēng)濕骨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