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香蓼

    拼音注音Xiānɡ Liǎo別名

    水毛蓼、紅桿蓼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粘毛蓼的莖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olygonum viscosum Buch.-Ham. Ex D.Don

    采收和儲(chǔ)藏:花期采收地上部分,扎成束,晾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 生于水邊及路旁濕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吉林、遼寧、陜西、安徽、江蘇、浙江、河南、湖北、福建、江西、廣東、貴州、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一年生草本,高50-120cm。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密生開展的長毛和有柄的腺狀毛。葉互生;葉柄長1-2cm,托葉鞘筒狀,膜質(zhì),長7-15mm,密生長毛;葉片披針形或?qū)捙樞?,長5-13cm,寬1.5-3.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兩面疏生或密生糙伏毛,有時(shí)上面或兩面生無柄的腺毛。花序穗狀,長3-5cm;總花梗有長毛和密生有柄的腺毛;花紅色;花被5深裂,裂片長約3mm;雄蕊8;花柱3,柱頭頭狀。瘦果寬卵形,有3棱,長2.5-3mm,黑褐色,有光澤?;ㄆ?-8月,果期9-10月。

    性狀

    性狀鑒別 莖枝長圓柱形,上部或有分枝,表面褐綠色至黑綠色,密被長茸毛,并具腺毛,故粗糙而粘,斷面中空。葉卷曲,易破碎,展平后呈披針形或?qū)捙樞?,長4-13cm,寬1-2.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褐綠色至黑綠色,兩面及葉緣均被短伏毛,沿主脈并有長茸毛;托葉鞘筒狀,先端截形,基部有狹翅,密被長茸毛。氣芳香,味微澀。

    性味

    辛;性平

    功能主治

    理氣除濕;健胃消食。主胃氣痛;消化不良;小兒疳積;風(fēng)濕疼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ì Xínɡ Cǎo來源藥材基源:為禾臂本科植物毛臂形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Brachiaria villosa(Lam.)A.Camus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田野和山坡草地。資源分布......
  • 拼音注音Bā Máo別名竿青、竿芒。出處本品《綱目》始載之,在“白茅”條下云:“芭茅叢生,葉大如蒲,長六七尺,有二種,即芒也?!庇衷疲骸拔逶鲁槎糖o,開花如芒也?!彼瞿吮痉N,即芒草中具有短穗的一種。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芭茅的莖。拉丁植......
  • 拼音注音Bā Máo Guǒ別名牛草果、苦蘆骨。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芭茅根莖部葉鞘內(nèi)的蟲癭。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Miscanthus floridulus (Labill.)Warb.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收。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山......
  • 《中藥大辭典》:芭蕉葉拼音注音Bā Jiāo Yè出處《綱目》來源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葉片,全年可采。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芭蕉根“條。歸經(jīng)《本草再新》:“入心、肝二經(jīng)。“性味甘淡,寒。①《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大寒,無毒?!阿凇督鞑菟帯罚骸?.....
  • 拼音注音Bā Jiāo Tóu別名芭蕉、牙蕉、板蕉來源芭蕉科芭蕉屬植物芭蕉Musa basjoo Sieb et Zucc.,以根、莖和花入藥。根及莖四季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夏秋采花蕾,多鮮用。性味淡,涼。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涼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