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菥蓂子

    《中藥大辭典》:菥蓂子拼音注音Xī Mínɡ Zǐ出處

    《本經(jīng)》

    來源

    為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種子。5~6月果實成熟時采取全株,打下種子,曬干,揚凈。

    生境分布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

    原形態(tài)

    植物形態(tài)詳"菥蓂"條。

    性狀

    干燥種子黑褐色,細小,長約1.5毫米,寬1~1.5毫米,表面有向心隆起的環(huán)紋,無毛。以籽粒飽滿、黑色、干燥、無灰土雜質(zhì)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含黑芥子甙。又含脂肪油34%,揮發(fā)油0.836%,蔗糖1.8%,卵磷脂1.6%。

    性味

    辛,微溫。

    ①《本經(jīng)》:"味辛,微溫。"

    ②《別錄》:"無毒。"

    注意

    ①《本草經(jīng)集注》:"得荊實、細辛良。惡干姜、苦參。"

    ②《藥性論》:"苦參為使。"

    功能主治

    治目赤腫痛流淚。

    ①《本經(jīng)》:"主明目,目痛淚出,除痹,補五臟,益精光。"

    ②《別錄》:"療心腹腰痛。"

    ③《藥性論》:"治肝家積聚,眼目赤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錢。外用:研末點眼。

    復(fù)方

    治眼熱痛,淚不止:菥蓂子,搗篩為末,欲臥,以銅箸點眼中,當(dāng)有熱淚及惡物出,并去胬肉,可三、四十夜點之。(《海上集驗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菥蓂子拼音注音Xī Mínɡ Zǐ英文名Seed of Boor's Mustard, Seed of Dish Mustard, Seed of Field Pennycress, Seed of Wild Cress出處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來源

    藥材基源:為十字花科植物菥蓂Thlaspi arvense L.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hlaspi arvense L.

    采收和儲藏:5-6月果實成熟時采取全株,打下種子,曬干,揚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分布幾乎遍及全國。

    資源分布: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

    原形態(tài)

    菥蓂 一年生草本,高9-60cm,無毛。莖直立,不分技或分枝,具棱。基生葉葉輛長1-3cm;葉片倒卵狀長圓形,長3-5cm,寬l-1.5cm,先端圓鈍或急尖,基部抱莖,兩側(cè)箭形,邊緣具疏齒。總狀花序頂生;花白色;萼片4,直立,卵形,先端圓鈍;花瓣長圓狀倒卵形,長2-4mm,先端圓鈍或微凹;雄蕊6,分離;雌蕊1,子房2室,柱頭頭狀,近2裂,花柱短或長。短角果近圓形或倒寬卵形,長8-16mm,扁平,周圍有寬翅,先端有深凹缺。種子5-10顆,卵形,長約1。5mm,稍扁平,棕褐色,表面有顆粒狀環(huán)紋。花果期5-7月。

    性狀

    性狀鑒別 種扁圓形,長約1.8mm,寬約1.2mm;表面棕黑色,兩面各有5-7條突起偏心性環(huán)紋,基部尖,并有小凹。種皮薄,無胚乳,子葉直疊。氣微,味淡。

    化學(xué)成分

    種子含黑芥子甙(Sinigrin),芥子酶與揮發(fā)油,脂肪油,脂肪油中含有二十碳-11-烯酸甲酯(methyl eicos-11-enate)。

    歸經(jīng)

    肝;脾;腎經(jīng)

    性味

    辛;微溫

    注意

    1.《本草經(jīng)集注》:得荊實、細辛良。惡干姜、苦參。

    2.《藥性論》:苦參為使。

    功能主治

    明目;祛風(fēng)濕。主目赤腫痛;障翳胬肉;迎風(fēng)流淚;風(fēng)濕痹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5-15g。

    復(fù)方

    治眼熱痛,淚不止: 菥蓂子,搗篩為末,欲臥,以銅箸點眼中,當(dāng)有熱淚及惡物出,并去胬肉,可三、四十夜點之。(《海上集驗方》)

    各家論述

    1.《本經(jīng)》:主明目,目痛淚出,除痹,補五臟,益精光。

    2.《別錄》:療心腹腰痛。

    3.《藥性論》:治肝家積聚,眼目赤腫。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吹火筒拼音注音Chuī Huǒ Tǒnɡ別名尖葉繡球菊、狹葉繡球菊來源薔薇科吹火筒Spiraea japonica L. f. var. acuminata Franch.,以全株入藥。生境分布陜西、甘肅、湖北、四川、云......
  • 《中藥大辭典》:吹風(fēng)散拼音注音Chuī Fēnɡ Sàn別名水燈盞、細風(fēng)藤(《廣西藥植名錄》),紅大風(fēng)藤,紅十八癥、大鉆(《文山中草藥》)。出處《文山中草藥》來源為木蘭科植物冷飯?zhí)俚奶倩蚋?。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疏林中、溝邊......
  • 拼音注音Chuī Fēnɡ Ténɡ別名構(gòu)芭、雙飛蝴蝶、牛奶藤。來源藥材基源:為茶茱萸科植物小果微花藤的根及莖藤。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odes vitiginea(Hance)Hemsl.[Erythrostaphyle vitigine......
  • 《全國中草藥匯編》:唇香草別名小葉薄荷來源唇形科唇香草Ziziphora clinopodioides Lam.,以全株入藥。生境分布新疆。功能主治主治高血壓,冠心病。用法用量全株2~3錢,水煎服,或開水泡當(dāng)茶飲,或制成酊劑內(nèi)服。摘錄《全國......
  • 《中藥大辭典》:垂絲衛(wèi)矛拼音注音Chuí Sī Wèi Máo別名球果衛(wèi)矛、五棱子(《浙江天目山藥植志》),青皮樹(《中國高等植物圖鑒》),小米飯、暖木(《中國經(jīng)濟植物志》)。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垂絲衛(wèi)矛的莖皮或根。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