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莕菜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莕菜拼音注音Xìnɡ Cài別名

    蓮葉莕菜、大紫背浮萍、水葵、水鏡草、水荷葉

    來源

    龍膽科莕菜屬植物莕菜Nymphoides peltatum (Gmel.)Kuntze,以全草入藥。夏季采集,曬干。

    性味

    辛,寒。

    功能主治

    發(fā)汗、透疹、清熱、利尿。用于感冒發(fā)熱無汗,麻疹透發(fā)不暢,蕁麻疹,水腫,小便不利;外用治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1.5~3錢;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傷口周圍。

    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莕菜拼音注音Xìnɡ Cài別名

    荇菜(《詩經(jīng)》),莕、接余(《爾稚》),菨余(《說文》),鳧葵(《唐本草》),水鏡草(《土宿本草》),荇絲菜、金蓮兒、藕蔬菜(《救荒本草》),靨子菜(《野萊譜》),金蓮子、莕公須(《綱目》)。

    出處

    《唐本草》

    來源

    為龍膽科植物莕菜全草。

    生境分布

    生長(zhǎng)于池塘中。分布我國(guó)南部溫暖地區(qū)。

    原形態(tài)

    多年生浮水草本。莖細(xì)長(zhǎng),節(jié)上生根。葉近于對(duì)生,卵狀圓形,徑2.5~7厘米,基部深心形,上面光綠色,下面帶紫色;葉柄長(zhǎng)2.5~12厘米?;S色,聚生于葉腋,呈傘形花序,有柄,長(zhǎng)2.5~8厘米;萼片5,披針形;花瓣5,邊緣呈圓齒狀,有睫毛,花筒喉部有腺毛,與花冠裂片對(duì)生:雄蕊5,著生筒部,花絲短,線形,花藥長(zhǎng)卵狀戟形,丁字形著生;子房1室,花柱短,柱頭2~3裂。蒴果橢圓形,先端尖銳,種子多數(shù),具細(xì)齒狀的邊緣?;ㄆ?~10月。

    化學(xué)成分

    葉含蕓香甙、槲皮素-3-巢菜糖甙,后者即槲皮素-3-α-吡喃阿拉伯糖(1-6)-β吡喃葡萄糖甙。

    性味

    甘,寒。

    ①《唐本草》:"味甘,冷,無毒。"

    ②《醫(yī)林纂要):"甘咸,寒,滑。"

    功能主治

    清熱,利尿,消腫,解毒。治寒熱,熱淋,癰腫,火丹。

    ①《唐本草》:"主消渴,去熱淋,利小便。"

    ②《開寶本草》:"搗汁服之,療寒熱。"

    ③《品匯精要》:"主諸淋。"

    ④《綱目》:"搗敷諸腫毒,火丹游腫。"

    ⑤《醫(yī)林纂要》:"除煩,解熱,消痰,行水。"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搗汁。外用:搗敷。

    復(fù)方

    ①治癰疽及瘡癤:莕絲菜或根、馬蹄草莖或子各取半碗,同薴麻根五寸,去皮,以石器搗爛,敷毒四圍,春、夏、秋日換四、五次,冬換二、三次。換時(shí)以薺水洗之。(《保生余錄》)

    ②治谷道生瘡:荇葉搗爛,綿裹納下部,日三次。(《范汪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莕菜拼音注音Xìnɡ Cài別名

    荇菜、莕、接余、菨余、鳧葵、水鏡草、莕絲菜、符絲菜、金蓮幾、藕蔬菜、靨子菜、金蓮子、莕公須、水銅錢、馬腳草、馬腳蓮、水荷葉、水葵、蓮花菜、小萍蓬草、小葉荷葉

    出處

    出自《唐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龍膽科植物莕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Nymphoides peltatdμm(Gmel.)O.Kuntze[Limnanthemμm peltatμm Gmel.;Menyanthes nymphoides L.]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60-1800m的池塘中和水不甚流動(dòng)的河溪中。

    資源分布:我國(guó)溫暖地區(qū)多有分布。

    原形態(tài)

    多年生水生草本。莖沉水,圓柱形,長(zhǎng)而多分枝,節(jié)上生不定根。上部葉對(duì)生,下部葉互生,葉浮于水面,近革質(zhì);柄長(zhǎng)3-30cm,基部擴(kuò)大抱莖;葉片卵狀圓形,直徑2.5-7cm,基部心形,上面亮綠色,下面帶紫色,全緣或邊緣呈波狀;有不明顯的掌狀脈?;?-6朵簇生于節(jié)上,花梗長(zhǎng)2-8cm;花萼5深裂,幾達(dá)基部,裂片披針形;花冠金黃色,輻射狀,直徑2-3cm,分裂幾達(dá)基部,冠筒短,喉部具5束長(zhǎng)毛,裂片5,倒卵形,先端微凹,邊緣有毛;雄蕊5,著生于花冠喉部,花絲扁短;子房卵圓形,蜜腺5,著生于子房基部,柱頭膨大,2瓣裂。蒴果卵圓形,長(zhǎng)約2cm。種子褐色,多數(shù),兩面扁平.邊緣密生睫毛?;ㄆ?-8月,果期6-9月。

    性狀

    性狀鑒別 全草多纏繞成團(tuán)。莖細(xì)長(zhǎng),多分枝,節(jié)處生不定根。葉片多皺縮,完整葉片近圓形或卵狀圓形,長(zhǎng)1.5-7cm,基部深心形,近革質(zhì)。葉柄長(zhǎng)5-10cm,基部漸寬,抱莖。上部的葉對(duì)生,其他部位葉互生。氣微,味辛。

    化學(xué)成分

    葉含蕓香甙(rutin),槲皮素-35-巢菜糖甙(quercetin-3β-vicinoside)[1],莕菜還含熊果酸(ursol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香樹脂醇(β-amyrin),槲皮素(quercetin),白樺脂酸(betulinic acid),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2]。

    歸經(jīng)

    膀胱經(jīng)

    性味

    辛;甘;性寒

    功能主治

    發(fā)汗透疹;利尿通淋;清熱解毒。主感冒發(fā)熱無汗;麻疹透發(fā)不暢;水腫;小便不利;熱淋;諸瘡腫毒;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復(fù)方

    ①治癰疽及瘡癤:莕絲菜或根、馬蹄草莖或子各取半碗,同苧麻根五寸,去皮,以石器搗爛,敷毒四圍,春、夏、秋日換四、五次,冬換二、三次。換時(shí)以薺水洗之。(《保生余錄》)②治谷道生瘡:荇葉搗爛,綿裹納下部,日三次。(《范汪方》)

    各家論述

    1.《唐本草》:主消渴,去熱淋,利小便。

    2.《開寶本草》:搗汁服之,療寒熱。

    3.《品匯精要》:主諸淋,解毒藥。

    4.《綱目》:搗敷諸腫毒,火丹游腫。

    5.《醫(yī)林纂要》:除煩,解熱,消痰,行水。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來源杜鵑花科安徽杜鵑Rhododendron anhweiense Wils.,以根入藥。生境分布安徽、浙江、江西。功能主治活血止痛。主治跌打損傷。用法用量根0.5~1兩,水煎,沖黃酒、紅糖,早晚飯前各服1次。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
  • 《中國(guó)藥典》:安息香拼音注音ān Xī Xiānɡ別名白花榔英文名BENZOINUM來源本品為安息香科植物白花樹Styrax tonkinensis (Pierre)Craib ex Hart. 的干燥樹脂。樹干經(jīng)自然損傷或于夏、秋二季割裂......
  • 拼音注音ān Tāi Yào別名骨筋草、嚇唬草。來源藥材基源:為酢漿草科植物無柄感應(yīng)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Biophytum sessile(Buch.Ham.)K.Kunth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節(jié)采集,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
  • 拼音注音ān Lónɡ Xiānɡ Kē Kē別名里蘇子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安龍香科科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Tercrium anlungense C.Y.Wu et S.Chow采收和儲(chǔ)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
  • 拼音注音ān ( Cǎo Lǘ )別名庵(艸閭)草、庵 (艸閭)篙、淹 (艸閭)、覆(艸閭)、臭篙、庵蒿英文名all-grass of keiske Wormwood出處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來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庵(艸閭)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