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細葉草烏

    拼音注音Xì Yè Cǎo Wū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伏毛直序頭的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conitum richardsonianum Lauener var.pseudosessiliflorum (Lauener)W.T.Wang[A.richardsonianum Lauener var.crispulum W. T. Wang]

    采收和儲藏:9-10月挖取塊根,除去莖葉,洗凈,節(jié)片,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3960-4700m的山地草坡、灌叢中或溪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藏拉薩和通麥等地。

    原形態(tài)

    伏毛直痛烏頭,多年生草本,高20-120cm。塊根圓柱形,長達10cm,直徑約1cm。莖下部無毛,上部有反曲的短柔毛。葉互生;葉柄與葉近等長,無毛;葉片圓五角形,長和寬均為5-10cm,3全裂,中央全裂片菱狀倒卵形,3裂近中部,末回裂片狹卵形至線狀狹披針形,先端具短尖,側全裂片斜扇形,比中全裂片寬約2倍,不等2深裂,近基部?;ㄐ蜷L60cm,稀疏,最下面分枝長達15cm,有少數(shù)花;花序軸、花梗和萼片外面均被反曲或近開燕尾服的白色短柔毛,無黃色腺點;下部苞片葉狀,上部苞片線形;花梗長0.3-3cm;濾包片生花梗中部附近,線形,長3-5mm;花兩性,兩側對喙長1.5-2cm,內面無毛,下緣稍凹,側萼片約1.4cm,下萼片長8mm,藍紫色,外面被黃色短腺毛;花瓣2,爪細,距近球形,長約1.5mm,唇長約4mm,末端微凹,無毛;雄蕊多數(shù),花絲有芽齒或全緣,無毛;心皮5,密被柔毛。蓇葖時。種子多數(shù)?;ㄆ?-9月,果期9-10月。

    性味

    味辛;性溫;有毒

    功能主治

    祛風勝濕;開痰消腫。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中風癱瘓;癰疽;未潰;疔瘡初起;腫硬疼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g,宜久煎1h許。外用:生品適量,研末涂敷患處。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刺李拼音注音Cì Lǐ別名茶茹(藏名)出處《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大刺茶蔗的果實。8~9月采將成熟果實,用白糖制成果脯備用。生境分布生于林下及河岸灌叢中。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灌木,高1~3米......
  • 《中藥大辭典》:刺果衛(wèi)矛拼音注音Cì Guǒ Wèi Máo別名扣子花、巖風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長刺衛(wèi)矛的根。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密林潮濕巖縫中。分布貴州、云南、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攀援狀灌木,高達6米。樹皮灰褐色,小枝具四棱。葉......
  • 拼音注音Cì Guǒ Gān Cǎo別名胡蒼耳、馬狼稈、馬狼柴、狗甘草來源豆科甘草屬植物刺果甘草Glycyrrhiza pallidiflora Maxim.,以根及果實入藥。根全年可采;果秋冬成熟后采,均曬干。性味甘、辛,溫。功能主治果序......
  • 拼音注音Cì Guǒ Sū Mù別名忙果釘(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出處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來源為豆科植物刺果蘇木的葉。夏季采集,曬干。生境分布生于疏林灌木叢、海邊村莊荒地上。分布廣東、廣西、臺灣等地。原形態(tài)藤狀灌木,全株有下彎的......
  • 《全國中草藥匯編》:刺果藤別名大膠藤、牛蹄麻、雞冠麻來源梧桐科刺果藤Buettneria aspera Colebr.,以根入藥。生境分布廣東、廣西、云南。性味澀、微苦,微溫。功能主治祛風濕,壯筋骨。主治產后筋骨痛,風濕骨痛,腰肌勞損。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