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細葉桉葉

    《中藥大辭典》:細葉桉葉拼音注音Xì Yè ān Yè出處

    《陸川本草》

    來源

    為桃金娘科植物細葉桉。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

    廣東、廣西、福建等地有栽培。

    原形態(tài)

    細葉桉,又名:褐桉樹。

    喬木,高10~50米,樹皮平滑,淡白色或淡紅色,呈薄片狀剝落。異常葉圓形至闊披針形,寬達10厘米,有時偏斜;正常葉披針形,長15厘米以上,鐮形而漸尖,側(cè)脈多數(shù),斜舉稍粗,脈端稍離葉緣。傘形花序腋生或側(cè)生,由4~8朵花組成;花直徑1.5~2厘米;萼筒陀螺形,直徑4~6毫米;帽狀體長圓錐狀,漸尖、短尖或鈍頭,長7~12毫米;雄蕊多數(shù),長6~12毫米,花藥小,卵形。蒴果倒卵形或近球形,直徑6~8毫米,果緣闊而高凸,果瓣突出于果緣外,短尖。花期冬、春季。

    化學(xué)成分

    葉和小枝中含揮發(fā)油0.5~0.9%,主要成分為1,8-桉葉素、對-聚傘花素、蒎烯、水芹烯和枯醛等。

    藥理作用

    用試管內(nèi)雙倍稀釋法證明,50%細葉桉煎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濃度為1:1280)、肺炎雙球菌(1:10240)、乙型鏈球菌(1:2560)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對變形桿菌、綠膿桿菌作用較弱,對大腸桿菌無抑菌作用。

    性味

    《陸川本草》:"辛苦,平。"

    功能主治

    《陸川本草》:"治感冒,咳嗽,氣脹腹痛,泄瀉下痢,跌打損傷;外治毒瘡,潰瘍,并可作沖洗消毒劑。"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外用:煎水洗。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細葉桉葉拼音注音Xì Yè ān Yè英文名Leaf of Forest Gray Gum, Leaf of Flooded Gum出處

    出自《陸川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桃金娘科植物細葉桉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Eucalyptus tereticornis Smith.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陰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稍粘的肥沃土壤、福建、廣東、廣西、貴州、云南等地栽培

    資源分布:原產(chǎn)澳大利亞

    原形態(tài)

    細葉桉,喬木,高10-20-50m,樹皮平滑,淡白色或淡紅色,呈薄片狀剝落。異常葉圓形至闊披針形,寬達10cm,有時偏斜;正常葉披針形,長15cm以上,鐮形而漸尖,側(cè)脈多數(shù),斜舉稍粗,脈端稍離葉緣。傘形花序腋生或側(cè)生,由4-8朵花組成;花直徑1.5-2cm;萼筒陀螺形,直徑4-6mm;帽狀體長圓錐狀,漸尖、短尖或鈍頭,長7-12mm;雄蕊多數(shù),長6-12mm,花藥小,卵形。蒴果倒卵形或近球形,直徑6-8mm,果緣闊而高凸,果瓣突出于果緣外,短尖?;ㄆ诙⒋杭?。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喜光,對氣候和土壤的適應(yīng)性較強,耐高溫干旱,且耐寒抗霜,在酸性、微酸性土壤及瘠薄的礫質(zhì)砂壤土均能生長。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選7-8年生長優(yōu)良健壯的樹木作為采種母樹,每年6-7月采收果實,攤曬3-5d,果實開裂脫出各子,收集發(fā)育完全的種子,在春季撒播。待苗高8cm時移入容器內(nèi)繼續(xù)育苗或直接進行容器播種育苗。容器苗在雨季帶土種植效果較好。種植時宜挖長、寬、深各50cm左右大坑種植。

    田間管理 定植后要加強管理,及時補苗。2-3年內(nèi)注意除草松土,并結(jié)合松土施有機肥。

    病蟲害防治 幼苗莖枯病,多發(fā)生在高溫多雨季節(jié),用1%波爾多液或0.1%-0.2%高錳酸鉀噴灑。小卷蛾,幼蟲危害幼苗,用90%敵百蟲1 000或1 200倍液噴灑。

    性狀

    性狀鑒別 幼嫩葉卵形,厚革質(zhì),長11cm,寬達7cm,有柄:成熟葉卵狀披針形,厚革質(zhì),不等側(cè),長8-17cm,寬3-7cm,側(cè)脈多而明顯,以80°開角緩斜走向邊緣。兩面均有腺點。葉柄長1.5-2.5cm。葉片干后呈枯綠色。揉碎后直有強烈香氣,味微苦而辛。

    化學(xué)成分

    嫩葉中分離到藍按醛(euglobal)T1、Ⅱc[1],干葉含細葉桉萜酯(tereticornate)A、B[2]。其揮發(fā)油主含桉葉素(cineole),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re),香檜烯(sabinene),△3-蒈烯(△3-carene),叔丁基苯(tert-butylbenzene)等[3]。從其樹脂中分離到7-甲氧基香橙素(7-methoxyaromadendrin)[4].從樹皮中提取到草酸(oxalic acid)[5],中葉還含有鉀、鈉、鈣、鎂、磷、鐵、銅、鋅等無素[6]。

    藥理作用

    用試管內(nèi)雙倍稀釋法證明,50%細葉桉煎液對盒黃色葡萄球菌(濃度為1∶1280)、肺炎雙球菌(1∶10240)、乙型鏈球菌(1∶2560)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對變形桿菌、綠膿桿菌作用較弱,對大腸桿菌無抑菌作用。

    歸經(jīng)

    歸肺;胃;大腸經(jīng)

    性味

    味辛;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

    宣肺發(fā)表;理氣活血;解毒殺蟲。主感冒發(fā)熱;咳喘痰嗽;脘腹脹痛;瀉??;鉤端螺旋體??;跌打損傷;瘡瘍;丹毒;乳癰;疥瘡;癬癢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

    各家論述

    《陸川本草》:治感冒,咳嗽,氣脹腹痛,泄瀉下痢,跌打損傷;外治毒瘡,潰瘍,并可作沖洗消毒劑。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 Dú Cǎo別名筋骨草、散血草來源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大籽筋骨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juga macrosperma Wall. Ex Benth.采收和儲藏:2-3月花開時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
  • 拼音注音Bān Dǎo Zènɡ別名七星箭[四川]來源藍雪科角柱花屬植物紫金蓮Ceratostigma willmottianum Stapf 和藍雪花C. plumbaginoides Bunge,以根入藥。夏秋采集,曬干。性味甘、辛,溫......
  • 拼音注音Bò Lán別名苤藍、撇藍、茄連、甘藍、玉蔓青、芥蘭頭、玉頭、香爐菜。出處本品載于《滇南本草》,原名苤藍?!掇r(nóng)政全書》“芥藍“條載:“但食根之菜,如芥、蘆菔、蔓青之屬,魁皆在土中;此則魁在土上,為異耳?!八鎏卣髋c球莖甘藍一致?!毒V......
  • 《全國中草藥匯編》:斑葉蘭拼音注音Bān Yè Lán別名小葉青、小青、麻葉青、銀線蓮、蘄蛇藥來源蘭科斑葉蘭屬植物斑葉蘭Goodyera schlechtendaliana Reichb. f.,以全草入藥。夏秋采挖,鮮用或洗凈曬干。性味淡......
  • 拼音注音Bān Yè Lán Gēn別名野洋參根(《貴州草藥》)出處《貴州民間藥物》來源為蘭科植物大斑葉蘭或小斑葉蘭的根莖及根。夏、秋采挖。功能主治《貴州民間藥物》:“補虛?!皬?fù)方①治腎氣虛弱,頭目眩暈,四肢乏力:野洋參根一兩,蒸雞或燉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