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狹眼鳳尾蕨

    拼音注音Xiá Yǎn Fènɡ Wěi Jué英文名Two-eared Brake出處

    始載于《海南植物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鳳尾蕨科植物狹眼鳳尾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Pteris biaurita L.

    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凈,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50-1500m稍干燥疏陰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臺(tái)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植株高70-120cm。根莖木質(zhì),直立,頂端密被線狀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40-60cm,無毛,基部淡褐色,上部禾稈色至淡綠色;葉片厚紙質(zhì),無毛,長圓狀卵形,長40-50cm,寬25-30cm,二回羽狀深裂或基部三回羽狀深裂;羽片8-10對,對生,有短柄,下部的斜展,上部的無柄,闊披針形,長15-20cm,寬3-5cm,頂端長尾尖,篦齒狀深羽裂達(dá)羽軸兩側(cè)的寬翅,基部1對羽片的基部分叉;裂片20-25對,互生,鐮刀狀闊披針形,長1.8-3cm,寬5-7mm,全緣;羽軸呈禾稈色,葉脈明顯,裂片基部上側(cè)小脈與前面裂片基部下側(cè)小脈聯(lián)成弧形脈,在羽軸兩側(cè)形成1行狹長的網(wǎng)眼,網(wǎng)眼外的小脈分離。孢子囊群線形,沿裂片邊緣延伸,裂片先端不育;囊群蓋線形,膜質(zhì),全緣。

    歸經(jīng)

    胃;大腸經(jīng)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止??;收斂止血。主泄瀉;痢疾;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研末敷。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有止血、收斂、止痢的功能。用于痢疾、腸炎及外傷出血等癥。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Yún Guā Huā來源藥材基源:為旋花科植物藍(lán)花土瓜的花。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Merremiayunnanensis(Courch.etGagnep.)R.c.Fang采收和儲(chǔ)藏:花期采收,陰干。原形態(tài)藍(lán)花土瓜 多年生纏......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云花根拼音注音Bái Yún Huā Gēn別名法羅海、滇獨(dú)活、毛爪參、香白芷[云南]來源為傘形科牛尾獨(dú)活屬植物白云花Heracleum repula Franch.的根。秋季采挖,洗凈切片曬干。性味苦、辛、溫。功能主......
  • 拼音注音Bái Xiān Máo別名細(xì)葉刺參、刺參來源藥材基源:為川續(xù)科植物大花刺參的根。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Morina nepalensis D.Don var.delavayi(Franch.)C.H.Hsing[M.delavayi......
  • 《中藥大辭典》:白側(cè)耳拼音注音Bái Cè ěr別名白耳菜、叫天雞(《貴州民間方藥集》),光板、金苦板(《浙江中藥資源名錄》),蒼耳七,金錢燈塔草(《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出處《貴州民間方藥集》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白須草的帶根全草。全年可采。......
  • 《中藥大辭典》:白僵蠶拼音注音Bái Jiānɡ Cán別名僵蠶(《千金方》),天蟲(《藥材資料匯編》),僵蟲(《河北藥材》)。出處《本經(jīng)》來源為蠶蛾科昆蟲家蠶蛾的幼蟲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干燥全蟲。收集病死的僵蠶,倒入石灰中拌勻,吸去水分,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