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小血藤

    《中藥大辭典》:小血藤拼音注音Xiǎo Xuè Ténɡ別名

    鉆骨風、八仙草(《分類草藥性》),血糊藤(《經(jīng)濟植物手冊)),鉆石風(《重慶草藥》),天青地紅(《陜西中草藥》),五香血藤、滑藤、爬巖香、滿山香、香血藤(《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出處

    《草本便方》

    來源

    為木蘭科植物鐵箍散根、莖藤、葉。10~11月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

    生長于山坡上或山溝中。分布湖北、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木質(zhì)藤本,高達2米,單葉互生,革質(zhì),長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3~10厘米,寬1~2厘米,基部圓形至闊楔形,先端長而漸尖,邊緣有稀鋸齒,上面淡綠色,下面紫紅色,中脈平滑,下面凸起,側(cè)脈不明顯;葉柄長約8毫米?;ㄐ?,腋生,帶黃色;花梗短,長5~10毫米;萼片和花瓣常無區(qū)別,共7~12枚;雄蕊5~15,合生為球形,花絲基部稍結(jié)合;心皮多數(shù)。漿果,猩紅色,集合成下垂的穗狀聚合果,花期7~9月。

    性味

    辛,溫。

    ①《草木便方》:"熱。"

    ②《重慶草藥》:"辛,溫,無毒。"

    ③《陜西中草藥》:"味甘酸,性溫。"

    注意

    《陜西中草藥》:"根、莖:反甘草。"

    功能主治

    行氣,止痛,活血,散瘀。治跌打損傷,風濕麻木;筋骨疼痛,癆傷吐血,經(jīng)閉,腹脹,癰腫。

    ①《草木便方》:"生心血,散瘀活血,透關(guān)節(jié)。治跌打損傷血脹,四肢筋骨風毒。"

    ②《分類草藥性》:"治風濕麻木,筋骨疼痛。涂魚口腫毒。"

    ③《重慶草藥》:"行氣,活血。治跌打損傷,勞傷吐血,經(jīng)閉。"

    ④《陜西中草藥》:"活血調(diào)經(jīng),散瘀消腫,理氣止痛。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勞傷,跌打損傷,瘡癤疝氣,肺膿瘍。"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或浸酒。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復方

    ①治風濕筋骨疼痛,跌打損傷:五香血藤根,泡酒內(nèi)服。

    ②氣滯腹脹:五香血薛,水煎點酒服。

    ③治骨折:五香血藤根、葉,搗爛外敷。

    ④治瘡癤、乳癰紅腫及刀傷出血:五香血藤葉,搗爛敷。(選方出《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小血藤拼音注音Xiǎo Xuè Ténɡ別名

    鉆骨風、八仙草、鉆石風、五香血藤、滑藤、爬巖香、滿山香、香血藤、天青地紅、血糊藤、鉆巖尖、香巴戟、土巴戟、川巴戟、秤蛇根、老蛇斑、野五味子

    出處

    出自《草木便方》《重慶草藥》:小血藤,性味、效用、用法同大血藤,香氣較大血藤濃,效用更好,但生長較少。中醫(yī)處方中常將大、小血藤并列,并用等分,沒有小血藤時,即以大血藤多用一份以代替。

    來源

    藥材基源:為五味子科植物鐵箍散的莖藤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chisandra propinqua (Wall.) Baill.Var.Sinensis Oliv.

    采收和儲藏:10~11月采收,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300-1500m的向陽低山坡或山溝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

    落葉或半落葉木質(zhì)藤本,長2-3m。根圓柱形,木質(zhì)而堅硬,略彎曲。老枝灰色,小枝棕褐色。單葉互生;葉革質(zhì);葉柄長0.5-1cm;葉片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12cm,寬1-3cm,先端長漸尖,基部寬楔形呈圓形,邊緣具不明顯的疏齒,上面綠色,嫩葉上面有時有淺色斑紋,下面略被白粉,側(cè)脈6-8對,不明顯?;ù菩郛愔?;花單生葉腋或簇生,直徑約1cm;花被6-9,排成3輪,最外3片較?。恍廴?-9,花絲基部稍連合,雄蕊嵌于肥大的花托縫穴中;雌蕊群球形,心皮10-30,離生,結(jié)果時花托伸長約3-7cm。小漿果球形,直徑5-7mm,熟時鮮紅色。種子腎圓形,種皮光滑。花期6-8月,果明7-10月。

    性狀

    性狀鑒別(1)藤莖細長圓柱形,直徑0.2-0.6cm,有的略彎曲。表面紅棕色或棕褐色,有縱皺紋及紅棕色皮孔。分枝斷痕較硬。質(zhì)堅韌,難折斷,折斷面呈刺片狀,皮部易與木部分離,皮部棕褐色,木部粉白色,髓部中央有空心。氣香,味微辛涼,嚼之有粘性。

    (2)根圓柱形,常彎曲,長20-40cm,直徑0.3-1.2cm。表面紅褐色或棕紅色,常有環(huán)狀裂縫,多露出木部而呈節(jié)節(jié)狀。質(zhì)堅,難折斷。斷面皮部厚,整齊,顯灰綠色;木部呈刺片狀,黃白色。氣香,味辛涼,微苦澀,嚼之有粘性。

    (3)根莖圓柱形,直徑0.4-1.2cm。表面有細長須根和須根痕。皮部薄,斷面棕色;髓中空。

    顯微鑒別 藤莖及根莖橫切面:木栓層較發(fā)達。皮層及韌皮部有小型的嵌晶纖維束散在,纖維木化;并有粘液細胞分布。木質(zhì)部導管1-2列,導管圓多角形,切向徑達85μm;木薄壁細胞全部木化。射線寬1-2列細胞,木化。髓部細胞較大,排列較松。本品薄壁細胞含有淀粉粒及棕色物。

    根橫切面與藤莖及根莖相似,但不具髓。

    化學成分

    根和莖中含表恩施辛(epienshicine),恩施辛(enshicine),異五味子酸(isoschizandrolic acid),脫氧五味子素(deoxyschizandr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硬脂酸(stearic acid)[1]。

    藥理作用

    從鐵箍散的莖和根中分得的表恩施辛在體外于10μg/ml濃度時對白血痛P-388的抑制率為72.9%[1]。此外,鐵箍散還能降低小鼠血清丙氨酸轉(zhuǎn)氨酶含量[2]。活血實驗表明,給家兔肌注鐵箍散的煎液0.45g/kg,能明顯延長兔腦凝血酶原作用下的血凝時間。10mg/ml的乙醇提取物能抑制膠原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抑制率為38.9%。對血紅細胞凝聚作用與其濃度有關(guān),其0.02g/ml水煎液抑制兔血紅細胞凝聚,在0.02g/ml時則促進其凝聚[3]。

    性味

    辛;性溫

    注意

    《陜西中草藥》:根、莖:反甘草。

    功能主治

    祛風活血;解毒消腫;止血。主風濕麻木;筋骨疼痛;跌打損傷;月經(jīng)不調(diào);胃痛;腹脹;癰腫瘡毒;勞傷吐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各家論述

    1、《草木便方》:生心血,散瘀活血,透關(guān)節(jié),治跌打損傷血脹,四肢筋骨風毒。2、《分類草藥性》:治風濕麻木,筋骨疼痛。涂魚口腫毒。3、《重慶草藥》:行氣,活血。治跌打損傷,勞傷吐血,經(jīng)閉。4、《陜西中草藥》:活血調(diào)經(jīng),散瘀消腫,理氣止痛。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白帶,勞傷,跌打損傷,瘡癤疝氣,肺膿瘍。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ái Fàn Shù Yè出處《生草藥性備要》來源為大戟科植物白飯樹的枝葉。生境分布生于溪旁、路邊、灌木叢中。分布廣西、湖南,貴州,廣東、臺灣等地。原形態(tài)白飯樹(《生草藥性備要》),又名:金柑藤,魚骨菜,白魚眼、魚眼木、白火炭、白......
  • 《中藥大辭典》:白飯樹根拼音注音Bái Fàn Shù Gēn別名薏米蘊(《嶺南采藥錄》),魚眼報(《南寧市藥物志》)。出處《南寧市藥物志》來源為大戟料植物白飯樹的根,隨時可采,洗凈,切片,曬干。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飯樹葉“條。化學成分樹皮......
  • 拼音注音Bái Fàn Dòu別名云藊豆、四季豆、龍爪豆(《植物名實圖考》),唐豇、隱元豆(《植物學大辭典》),云豆、六月鮮、龍骨豆、二生豆、三生豆、唐豆(《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白豆、粉豆(《陸川本草》)。出處《陸川本草》來源為豆科......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首烏拼音注音Bái Shǒu Wū別名山東何首烏、泰山何首烏來源為蘿藦科牛皮消屬植物戟葉牛皮消Cynanchum bungei Decne.,以塊根入藥。4~5月或10~11月菜塊根,曬干。性味苦、甘、澀,微溫。功能主......
  • 《中藥大辭典》:白馬陰莖拼音注音Bái Mǎ Yīn Jīnɡ別名白馬莖(《本經(jīng)》)。出處《綱目》來源為馬科動物馬的雄性外生殖器。原形態(tài)動物形態(tài)詳“馬肉“條。炮制《雷公炮炙論》:“(白馬莖),臨用時以銅刀劈破作七片,將生羊血拌蒸半日,出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