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瓦松

    《全國中草藥匯編》:瓦松拼音注音Wǎ Sōnɡ別名

    瓦花、瓦塔、狗指甲

    來源

    為景天科瓦松屬植物瓦松Orostachys fimbriatus (Turcz.)Berg.和瓦花O. japonicus (Maxim.)Berg.的全草。夏、秋季采集,用開水燙后,曬干。

    性味

    酸,平。有大毒。

    功能主治

    活血,止血,斂瘡。用于便血,吐血;外用治瘡口久不愈合。

    用法用量

    0.5~1錢;外用適量,鮮品搗爛外敷或焙干研粉外敷。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瓦松拼音注音Wǎ Sōnɡ別名

    昨葉荷草(《唐本草》),屋上無根草(《經(jīng)驗(yàn)良方》),向天草(《庚辛玉冊》),瓦花(《摘元方》),石蓮花、厝蓮(《福建民間草藥》),干滴落(《東北藥植志》),貓頭草、瓦塔(《河北藥材》),天蓬草(《中藥材手冊》),瓦霜、瓦蔥(《四川中藥志》),酸塔、塔松、兔子拐杖、干吊鱉、石塔花、狼爪子、酸溜溜(《遼寧經(jīng)濟(jì)植物志》),瓦寶塔、瓦蓮花、巖松、屋松、巖筍、瓦玉(《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出處

    《唐本草》

    來源

    為景天科植物瓦松晚紅瓦松等的全草。夏、秋采收,將全株連根拔起,除去根及雜質(zhì),反復(fù)曬幾次至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

    原形態(tài)

    ①瓦松,又名:流蘇瓦松。

    多年生肉質(zhì)草本,高10~40厘米。莖略斜伸,全體粉綠色。基部葉成緊密的蓮座狀,線形至倒披針形,長2~3厘米,綠色帶紫,或具白粉,邊緣有流蘇狀的軟骨片和1針狀尖刺。莖上葉線形至倒卵形,長尖。花梗分枝,側(cè)生于莖上,密被線形或?yàn)殚L倒披針形苞葉,花成頂生肥大穗狀的圓錐花序,幼嫩植株上則排列疏散,呈傘房狀圓錐花序;花萼與花瓣通常均為5片,罕為4片;萼片卵圓形或長圓形,基部硝合生;花瓣淡紅色,膜質(zhì),長卵狀披針形或長橢圓形;雄蕊10,幾與花瓣等長;雌蕊為離生的5心皮組成,花柱與雄蕊等長。蓇葖果?;ㄆ?~9月。果期8~10月。

    生于屋頂、墻頭及石上。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②晚紅瓦松

    多年生肉質(zhì)草本,高10~20厘米。莖光滑無毛,全株被白粉及棕紅色腺點(diǎn),基部尤多。葉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卵形,先端銳尖,微彎,有小尖頭突出,全緣或具微細(xì)的波狀齒。花序間葉狀苞片卵狀披針形或鐮刀形;花密集成窄長圓錐狀總狀花序;花淡紅色或白色;萼片5,披針形,長約為花瓣的一半;花瓣5,線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基部相連;雄蕊10,5枚較長,伸出花冠外,另5枚較短,生于花冠內(nèi);心皮5,花柱與短雄蕊等長?;ㄆ?~9月。果期9~11月。

    生于屋頂或巖石上。分布于遼寧,扛蘇、浙江等地。

    性狀

    干燥的全草,莖呈黃褐色或暗棕褐色,長12~20厘米,上有多數(shù)葉脫落后的疤痕,交互連接成棱形花紋。葉灰綠色或黃褐色,皺縮卷曲,多巳脫落,長12~15毫米,寬約3毫米,莖上部葉間帶有小花,呈紅褐色,小花柄長短不一。質(zhì)輕脆,易碎。氣微,味酸。以花穗帶紅色、老者為佳。

    此外,同屬植物黃花瓦松的全草亦同供藥用,分布西藏、新疆、內(nèi)蒙古、吉林等地。

    貯藏

    置通風(fēng)干燥處。

    化學(xué)成分

    含大量草酸。

    歸經(jīng)

    《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經(jīng)。"

    性味

    酸苦,涼,有毒。

    ①《唐本草》:"味酸,性平,無毒。"

    ②《本草再新》:"味苦,性寒,有毒。"

    ③《四川中藥志》:"性涼,味淡,無毒。"

    注意

    《泉州本草》:"脾胃虛寒者忌用。"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止血,利濕,消腫。治吐血,鼻衄,血痢,肝炎,瘧疾,熱淋,痔瘡,濕疹,癰毒,疔瘡,湯火灼傷。

    ①《唐本草》:"主口中干痛,水谷血痢,止血。"

    ②《本草圖經(jīng)》:"行女子經(jīng)絡(luò)。"

    ③《綱目》:"大腸下血,燒灰,水服一錢,又涂諸瘡不斂。"

    ④《本草再新》:"治百毒,療火瘡,消腫殺蟲。"

    ⑤《分類草藥性》:"治一切痔瘡腫痛出血,煎水熏洗。"

    ⑥《科學(xué)的民間藥草》:"通便。"

    ⑦《河北藥材》:"治水臌。"

    ⑧《泉州本草》:"清熱,解毒,利小便。"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錢;搗汁或入丸劑。外用:搗敷、煎水熏冼或燒存性研末調(diào)敷。

    復(fù)方

    ①治吐血:瓦松,燉豬殺口內(nèi)服。(《四川中藥志》)

    ②治鼻衄:鮮瓦松二斤。洗凈,陰干,搗爛,用紗布絞取汁,加砂糖五錢拌勻,傾入瓷盤內(nèi),曬干成塊。每次服五分至一錢,每日二次,溫開水送服。忌辛辣刺激食物和熱開水。(《全展選編·五官科》)

    ③治熱毒酒積,腸風(fēng)血?。和咚砂藘桑〒v汁,和酒一半),白芍藥五錢,炮姜末五錢。煎減半,空心飲。(《唐本草》)

    ④治急性無黃疸型傳染性肝炎:瓦松二兩,麥芽一兩,垂柳嫩枝三錢。水煎服。

    ⑤治瘧疾:鮮瓦花五錢,燒酒一兩,隔水燉汁,于早晨空腹時(shí)服。連服一至三劑。

    ⑥治小兒驚風(fēng):瓦松五至六錢,水煎服。(④方以下出《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⑦治小便沙淋:瓦松煎濃湯,乘熱熏洗少腹。(《經(jīng)驗(yàn)良方》)

    ⑧治火淋,白濁:瓦松熬水兌白糖服。(《四川中藥志》)

    ⑨治痔瘡:㈠瓦松燉豬大腸頭服。(《四川中藥志》)㈡鮮瓦松,煎水熏洗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⑩治濕疹:瓦松(曬干),燒灰研末,合茶油調(diào)抹,止痛止癢。(《泉州本草》)

    ⑾治灸瘡,惡瘡久不斂:瓦松(陰干),為末,先以槐枝、蔥白湯洗,后摻之。(《濟(jì)生秘覽》)

    ⑿治瘡瘍疔癤:瓦松適量,加食鹽少許,共搗爛,遍敷患部,日換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⒀治唇裂生瘡:瓦花、生姜。入鹽少許搗涂。(《摘元方》)

    ⒁治湯火灼傷:瓦松、生柏葉。同搗敷。干者為末。(《醫(yī)方摘要》)

    ⒂治肺炎:鮮瓦松,每次四至八兩,用冷開水洗凈,擂爛絞汁,稍加熱內(nèi)服,日服兩次。(《福建民間草藥》)

    ⒃治牙齦腫痛:瓦花、白礬等分。水煎漱之。(《摘元方》)

    ⒄治瘋狗咬傷:瓦松、雄黃。研貼。(《生生編》)

    ⒅治蜈蚣咬傷:鮮瓦松二兩,酸飯粒少許,合搗爛烘熱,貼患處。(《泉州本草》)

    ⒆治白屑:瓦松(曝干),燒作灰,淋取汁,熱暖,洗頭。(《圣惠方》)

    ⒇小便沙淋。用瓦楹煎濃湯,乘熱熏洗小腹,約兩時(shí)后可以下沙通便。

    (21)通經(jīng)破血。用鮮瓦楹五兩熬膏,當(dāng)歸須、干漆各一兩,燒煙盡,當(dāng)門子二錢,共研為末,加棗肉和成丸倉,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紅花湯送下。

    (22)頭風(fēng)白屑。用瓦松曬干,澆灰淋汁熱洗 。六、七次后即見效。

    (23)湯火傷。用瓦松、柏葉同搗爛,敷涂。

    (24)惡瘡。用瓦松陰干,研為末。先以槐枝、蔥白湯洗凈患處,然后以藥末涂搽。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瓦松拼音注音Wǎ Sōnɡ別名

    昨葉荷草、屋上無根草、向天草、瓦花、石蓮花、厝蓮、干滴落、貓頭草、瓦塔、天蓬草、瓦霜、瓦蔥、瓦寶塔、瓦蓮花、巖松、屋松、松筍、松玉、狗指甲、巖脂、巖筍、瓦蓮。

    英文名Fimbriate Orostachys, Herb of Fimbriate Orostachys出處

    出自《唐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景天科植物瓦松、晚紅瓦松、鈍葉瓦松及黃花瓦松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Orostachyl fimbriatus(Turcz.)Berger[Cotyledon fimbriata Turcz.;Sedum fimbriatum(Turcz.)Franch.var.genuinum Frod.]2.Orstachys erubescens(Maxim.)Ohwi[Umbilicus erubescens Maxim.;Sedum erubescens (Maxim.)Ohwi]3.Orost achys malacophyllus(Pall.)Fisch.[Cotyledon malac ophylla Pall.;Sedum malacophyllum(Pall.)Stend.]4.Orostachyl spinosus(L.)C.A.Mey.[Cotyledon spinosa L.;sedum spinosum(L.)Thunb.]

    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采收,用開水泡后曬干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山坡石上或屋瓦上。

    2.生于低山石上或溪溝旁。

    3.生于海拔1200-1800m的巖石縫中。

    4.生于干燥山坡石縫中或江岸石崖及砂質(zhì)草原上。

    資源分布:1.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東地區(qū)及湖北等地。

    2.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等地。

    3.分布于東北及內(nèi)蒙古、河北等地。

    4.分布于東北及內(nèi)蒙古、甘肅、新疆、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

    1.瓦松 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0-40cm。全株粉綠色,無毛,密生紫紅色斑點(diǎn)。根多分枝,須根狀。莖直立,不分枝?;~蓮座狀,肉質(zhì),匙狀線形至倒披針形,長2-4cm,寬4-5mm,綠色帶紫或具白粉,邊緣流蘇狀,先端具半圓形軟骨質(zhì)附屬物,中央有1針狀尖刺;莖生葉互生,無柄,線形至披針形,長2-3cm,寬2-5mm,先端長漸尖,全緣??偁罨ㄐ?,緊密,下部有分枝組成尖塔形;花小,兩性,苞片線狀漸尖,葉片狀;萼片5,長圓形,長l-3mm;花瓣5,淡紅色,披針狀橢圓形,長5-6mm,基部稍連合;雄蕊10,2輪,與花瓣等長或稍短,花藥紫色;心皮5,分離,每心皮基部附生1枚鱗片,近四方形。蓇葖果,長圓形,長約5mm,喙細(xì),長約1mm。種子多數(shù),細(xì)小,卵形?;ㄆ?-9月,果期9-11月。

    2.晚紅瓦松 二年生草本。第1年生僅有蓮座葉,肉質(zhì),狹匙形或披針形,長1.5-3cm,寬4-7mm,先端長漸尖,微彎曲,有軟骨質(zhì)刺,全緣或具微細(xì)的波狀齒;第2年從蓮座葉中抽出花莖,高10-40cm,直立,全株被白粉,密生棕紅色腺點(diǎn);花莖上的葉線形至線狀披針形,長2-6cm,寬3-7mm,先端長漸尖,干后有紅色斑點(diǎn)。總狀花序圓錐形,花密集,花序間有葉狀苞片,卵狀披針形或鐮刀形;萼片5,長約4mm;花瓣5,白色或淡紅色,線狀披針形,長4-6mm,寬1.8mm;雄蕊10,2輪,較花瓣稍短,花藥暗紫色;鱗片5,近四方形,先瑞有微缺;心皮5,直立,分離,基部急狹,花柱細(xì),長2mm。蓇葖果,長約5mm。種子長約1mm。褐色。花期8-9月,果期9-11月。

    3.鈍葉瓦松 二年生草本。第1年植株形成蓮座叢,密生蓮座葉,長圓狀披針形、側(cè)卵形或橢圓形,長2-4cm,寬1.5-2cm,先端鈍或短漸尖,不具刺,全緣,密被暗紅色斑點(diǎn);第2年蓮座叢中抽出花莖,不分枝,高10-30cm,花莖上的葉互生,較蓮座葉為大,長達(dá)7cm。

    花序總狀,有時(shí)穗狀,花密集;苞片匙狀卵形;萼片5,長圓形,長3-4mm,急尖;花瓣5,白色或帶綠色,卵狀長圓形,長4-6mm;雄蕊10,2輪,較花瓣長;鱗片5,錢狀長方形,長約0.3mm,先端微缺;心皮5,卵形,分離,花柱長約1mm。蓇葖果。種子多數(shù),細(xì)小,卵狀長圓形,有縱條紋?;ㄆ?月,果期8-9月。

    4.黃花瓦松 二年生草本。第1年植株形成蓮座叢,密生蓮座葉,葉片長圓形,先端有一半圓形白色軟骨質(zhì)附屬物,中央有1個(gè)2-4mm長的刺;第2年自蓮座叢中抽出花莖,高10-30cm;花莖上的葉互生,無柄,寬線形至倒披針形,長1-3cm,寬2-5mm,先端漸尖,有軟骨質(zhì)的刺?;ㄐ蛩霠罨虺士偁?,頂生,長5-20cm;花梗長約1mm或無梗;苞片披針形至長圓形,長達(dá)4mm,先端漸尖,有刺尖;萼片5,卵狀長圓形,長2-3mm,先端有刺尖,有紅色斑點(diǎn);花瓣5,黃綠色,卵狀披針形,長5-7mm,寬1.5mm;雄蕊10,較花瓣稍長;鱗片5,近正方形,長約0.7mm,先端微缺;心皮5,披針形。蓇葖果,橢圓狀披針形,長5-6mm,緣長1.5mm。種子長圓狀卵形?;ㄆ?-8月,果期9月。

    性狀

    性狀鑒別 莖黃褐或暗棕褐色,長12-20cm,殘留多數(shù)葉脫落后的疤痕,交互連接成棱形花紋。葉發(fā)綠或黃褐色,皺縮卷曲,長12-15mm,寬約3mm。莖上部葉間帶有小花,呈紅褐色,小花柄長短不一。質(zhì)輕脆,易碎。氣微,味酸。

    毒性

    小鼠腹腔注射流浸膏50-100g生藥/kg可以致死,豚鼠腹腔注射50g生藥/kg亦引起死亡。家兔靜脈注射20g生藥/kg,可引起跌倒、呼吸加快、戰(zhàn)栗,但半小時(shí)后即能立起而逐漸恢復(fù)。每日用流浸膏滴兔眼1個(gè)月,對(duì)眼無損害,未引起結(jié)膜炎,亦不影響瞳孔大小。

    化學(xué)成分

    瓦松全草含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素-3-葡萄糖甙(quercetin-3-glucoside),山奈酚(kaempferol),山奈酚-7-鼠李糖甙(kaempferol-7-rhamnoside),山奈酚-3-葡萄糖甙-7-鼠李糖甙(kaempferol-3-β-D-glucopyranoside-7-a-L-rhamnopyra-noside)及草酸(oxalic acid)。晚紅瓦松含草酸(oxalic acid)。

    藥理作用

    麻醉狗及兔給以靜脈注射黃花瓦松流浸膏,血壓先升后降,但很快恢復(fù)。對(duì)呼吸有輕度興奮,對(duì)離體蟾蜍心臟可使收縮加強(qiáng),心率減少。離體蟾蜍下肢血管灌流則可使之收縮,對(duì)離體兔腸有明顯興奮作用。對(duì)人工發(fā)熱之家兔皮下注射流浸膏有明顯解熱作用。

    1.強(qiáng)心作用:全草煎劑100%濃度0.7ml/kg靜脈注射,使麻醉兔心臟收縮增強(qiáng),50%煎劑靜滴0.5ml/kg使豚鼠心率變慢,ST段下移,T波平坦或倒置,鴿法測得生物效價(jià)為每克干植物含0.23個(gè)洋地黃單位。

    2.抗炎、鎮(zhèn)痛:瓦松結(jié)晶Ⅰ號(hào)(3B-C1)300mg/kg腹腔注射,對(duì)二甲笨經(jīng)起的小鼠耳炎、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跖腫脹有抑制作用;200mg/kg腹腔注射對(duì)巴豆油引起的大鼠肉芽腫有抑制作用;300mg/kg腹腔注射,對(duì)醋酸引起的小鼠扭體反應(yīng)有抑制作用??鼓[瘤性疼痛。

    歸經(jīng)

    肝;肺經(jīng)

    性味

    酸;苦;涼;有毒

    注意

    《泉州本草》:脾胃虛寒者忌用。

    功能主治

    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收濕劍瘡。主吐血;鼻衄;便血;血??;熱淋;月經(jīng)不調(diào);疔瘡癰腫;痔瘡;濕疹;燙傷;肺炎;肝炎;宮頸糜爛;乳糜尿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5-15g;搗汁;或入丸劑。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熏洗;或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1.《唐本草》:主口中干痛,水谷血痢,止血。

    2.《本草圖經(jīng)》:行女子經(jīng)絡(luò)。

    3.《綱目》:大腸下血,燒灰,水服一錢,又涂諸瘡不斂。

    4.《本草再新》:治百毒,療火瘡,消腫殺蟲。

    5.《分類草藥性》:治一切痔瘡腫痛出血,煎水熏洗。

    6.《科學(xué)的民間藥草》:通便。

    7.《河北藥材》:治水臌。

    8.《泉州本草》:清熱,解毒,利小便。

    9.《唐本草》治胃熱,酒積,煙火、金石丹毒成血痢腸風(fēng)者,服之即止,此涼血而止血也。又女子內(nèi)熱血干,經(jīng)絡(luò)不行,服之即通,此又涼血而行血也。然氣寒性利,通行之用居多,如血熱氣實(shí),酒食味厚之人,間有用之取效。如老弱胃虛乏力之人,不可泛施。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ǎi Yánɡ Méi Guǒ別名楊梅果、滇楊梅、酸楊梅來源藥材基源:為楊梅科植物云南楊梅的果實(shí)。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Myrica nana Cheval.采收和儲(chǔ)藏:夏季果實(shí)將成熟時(shí)采摘,鮮用。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500-......
  • 拼音注音ǎi Yánɡ Méi Pí來源藥材基源:為楊梅科植物云南楊梅的根皮、莖皮或根。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Myrica nana Cheval.采收和儲(chǔ)藏:春、夏季采收,剝?nèi)「ず颓o皮,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500-35......
  • 拼音注音ǎi Liǔ Chuān Yú來源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多枝柳穿魚的全草。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Linaria buriatica Tarcz.et Benth.采收和儲(chǔ)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草原、荒地及......
  • 拼音注音ǎi Jiǎo Nán別名矮葉南、矮子南、小白花草、矮陀陀。來源藥材基源:為楝科植物單葉地黃連的全株。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Munronia unifoliolata Oliv.采收和儲(chǔ)藏:全年均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
  • 拼音注音ǎi Jiǎo Fēnɡ Yè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志》來源為樟科植物紅葉甘橿的葉。生境分布生于高山山谷或山坡雜木林中。分布浙江、江西、安徽、湖北、四川、貴州、河南、陜西,甘肅等地。原形態(tài)紅葉甘橿,又名:桂子樹。落葉喬木,高達(dá)1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