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臭草[福建、江西、貴州]、臭藜藿、殺蟲芥、鉤蟲草、鵝腳草、狗咬癀
為藜科藜屬植物土荊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以全草入藥。播種當(dāng)年8~9月果實成熟時,割取全草,放通風(fēng)處陰干。
生于村莊附近以及路旁,北方亦常有栽培者。分布于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及貴州等省區(qū)。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達(dá)1米。莖直立,多分枝,有棱,無毛或有腺毛,揉之有強(qiáng)烈的氣味。單葉互生,具短柄;葉片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3~16厘米,寬0.5~5厘米,先端漸尖或鈍,基部微下延,下部葉稍大,上部的葉較小,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鈍齒或呈波浪形,下面密被黃色腺點,沿脈疏生柔毛。夏、秋之間開綠色小花,穗狀花序腋生,分枝或不分枝,常為3~5朵簇生于苞腋內(nèi),少數(shù)單生;苞片葉狀,長于花束,花束細(xì)小,兩性或雌性;花被5裂,裂片三角狀卵形;雄蕊5;胞果膜質(zhì),扁球形,包藏于花被內(nèi)。種子細(xì)小,紅棕色、光亮。
喜溫暖干燥氣候,在高溫高濕環(huán)境雖生長迅速,但質(zhì)量較差,揮發(fā)油含量較低。喜陽光,故宜選向陽和較干旱地區(qū)栽培。種子繁殖,春季播種,按1尺的行距開淺溝,條播,覆土1~2分,每畝播種量4~5兩。播后稍稍鎮(zhèn)壓,天旱應(yīng)行澆水,約一周左右出苗。苗高2~3寸時,間苗一次,苗高4~5寸時定苗。
果實含揮發(fā)油(土荊芥油)1~4%,油中含驅(qū)蛔素(ascaridol, C10H16O2)為有效成分,并含有傘花烴(cymene)、黃樟醚、萜烯類化合物如:檸檬烯(limonene, C10H16)、異檸檬烯(iso-limonene,C10H16)、左旋松香芹酮(l-pinocarvone,C10H14O)及土荊芥酮(aritasone,C20H28O2)、右旋-α-蒎烯(d-α-pinene)、歐松油烯(sylvestren,C10H16)等。新鮮葉含兩種山柰醇甙為:①山柰醇-7-鼠李糖甙(kaempferol-7-rhamnoside);②山柰醇-7-鼠李糖甙-葡萄糖-鼠李糖。
1、體外實驗:土荊芥油對蛔蟲的作用為先興奮,后麻痹,最后產(chǎn)生不可逆性強(qiáng)直;對滴蟲有抑制和殺滅作用;對鉤蟲病也有效,但略差些。
2、土荊芥油1:64,000可抑制致病性皮膚真菌之生長(不受血清及連續(xù)培養(yǎng)之影響,對皮膚無刺激性)對分支菌(結(jié)核)濃度在1:1,000以上有作用。
辛、苦,微溫。有小毒。
孕婦忌服。
祛風(fēng)除濕,殺蟲,止癢。用于蛔蟲病,鉤蟲病,蟯蟲??;外用治皮膚濕疹,瘙癢,并殺蛆蟲。
1~3錢,研粉或制成丸劑,或制成土荊芥油;外用適量,煎水洗患處。
1、鉤蟲?。乎r土荊芥10斤,切碎,加水3斤,水蒸汽蒸餾,收集餾出液的上層金黃色液體,即為土荊芥油。成人每次服0.8~1.2毫升,兒童每歲0.05毫升。次晨服硫酸鎂20克。
2、蛔蟲?。和燎G芥、研成細(xì)末,早晨空腹時服2~6分,連服2天。
(1)土荊芥油有劇烈刺激性。大劑量時引起惡心、嘔吐,吸收后能麻痹腸肌而引起便秘,還能引起耳鳴和時覺障礙。中毒劑量則產(chǎn)生昏迷、呼吸遲緩,偶發(fā)驚厥。對肝腎也有毒性。雖可用于蛔蟲病、鉤蟲病和鉤蛔混合感染。但毒性較大,用時必須嚴(yán)格掌握劑量。成人常用量為0.8~1.2毫升,不可超過極量(1.5毫升);兒童每歲0.05毫升。服藥時不宜空腹,亦不宜先用瀉藥,因能增加吸收。
紅澤蘭、天仙草、臭草(《福建民間草藥》),鉤蟲草(《廣西藥植圖志》),火油根(《南寧市藥物志》),香藜草、臭蒿(《廣西中藥志》),殺蟲芥,藜荊芥、臭藜藿(《廣東中藥》,虎骨香、虱子草(《湖南藥物志》),狗咬癀、鵝腳草(《福建中草藥》)。
《生草藥性備要》
為藜科植物土荊芥的帶有果穗的全草。8月下旬至9月下旬采收全草,攤放通風(fēng)處,或捆束懸掛陰干,避免日曬及雨淋。
生于村旁、曠地、路旁,亦有栽培。分布福建、廣東、廣西及西南各地。產(chǎn)于廣西、廣東、福建、貴州等地。
一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高約1米。莖有棱,分枝,被腺毛或無毛。單葉互生,具短柄;葉片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3~16厘米,先端短尖或鈍,下部的葉邊緣有不規(guī)則鈍齒殘呈波浪形,上部的葉較小,為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全緣,先端鈍;上面綠色,下面有腺點,揉之有一種特異的香氣?;ㄐ。G色,簇生或單生于苞腋內(nèi);苞片極小,呈葉狀而長于花束;花束為腋生及頂生,分枝成不分枝的穗狀花序;此等花序再形成碩大具葉的圓錐花序,占全植株的大部;萼片5,有時僅3;雄蕊與萼片同數(shù),花絲分離,花藥內(nèi)向;子房1室。胞果,長不及1毫米,包藏于萼內(nèi),胚環(huán)形?;ㄆ谙?,秋間。
干燥帶有果穗的莖枝。莖下部圓柱形,粗壯,光滑;上部方形有縱溝,具毛茸。下部葉大多脫落,僅留有莖梢線狀披針形的苞片;果穗成束,簇生于枝腋及莖梢,觸之即落,淡綠色或黃綠色;剝除宿萼,內(nèi)有1棕黑色的果實。有強(qiáng)烈的特殊香氣,味辣而微苦。
除去雜質(zhì)及根,切細(xì)。
辛,溫,有毒。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辛,性溫。"
②《江西中藥》:"辛涼,有小毒。"
③《廣西藥植圖志》:"味苦辛烈,性溫,有毒。"
《福建民間草藥》:"凡患神經(jīng)衰弱,心臟病、腎病及孕婦等忌服。"
祛風(fēng),殺蟲,通經(jīng),止痛。治皮膚風(fēng)濕痹痛,鉤蟲,蛔蟲,痛經(jīng),經(jīng)閉,皮膚濕疹,蛇蟲咬傷。
①《生草藥性備要》:"祛風(fēng)止痛,宜煎水洗,小兒麻痘脫靨后洗之,勝過蜆?biāo)?
②《嶺南采藥錄》:"能除風(fēng)熱,殺蟲,健胃,止痛。煎水洗皮膚疥癩。"
③《貴州民間方藥集》:"可驅(qū)腸中寄生蟲。外用治蛇蟲咬傷。"
④《江西中藥》:"適用于鉤蟲病,消化不良,胃腸充氣及月經(jīng)閉止,痛經(jīng)。"
內(nèi)服:煎湯,1~2錢(鮮者5~8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①治鉤蟲、蛔蟲、蟯蟲:土荊芥葉、莖、子陰干研末,酌加糖和米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次用開水送下一錢,早晚各一次。(《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鉤蟲、蛔蟲、絳蟲?。和燎G芥全草一至二錢,水煎服。
③治頭虱:土荊芥搗爛加茶油敷。
④治脫肛、子宮脫垂:土荊芥鮮草五錢。水煎,日服二次。(②方以下出《湖南藥物志》)
⑤治關(guān)節(jié)風(fēng)濕痛:土荊芥鮮根五錢。水燉服。
⑥治濕疹:土荊芥鮮全草適量。水煎,洗患處。
⑦治創(chuàng)傷出血:土荊芥干葉。研束,敷患處。
⑧治毒蛇咬傷:土荊芥鮮葉。搗爛,敷患處。(⑤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治療鉤蟲病
采用丸劑及土法提取的土荊芥油內(nèi)服。根據(jù)治療后大便蟲卵復(fù)查結(jié)果,丸劑的治愈率自45~82%不等,土荊芥油為72.6~83.3%。用法:㈠丸劑系取土荊芥的子,葉及莖(亦有只用葉與子,或只用莖的)曬干研粉,和入少量淀粉或面粉,水泛為丸。一般采用1日療法,早晚飯前各服5錢。亦有采用2日或3日療法的,每日服2~3次,每次2~4錢。㈡土荊芥油系按土法用蒸酒木甑蒸餾而成。每lOO斤土荊芥可提取土荊芥油200~250毫升。用量成人2毫升,60歲以上者酌減;1~3歲小兒0.2~O.5毫升,4~7歲0.6~0.8毫升,8~12歲0.9~1.2毫升,13~16歲1.3~1.6毫升。服土荊芥油的部分病例有較輕微的副作用,如頭昏、頭痛、惡心、嘔吐等。
又謂用土荊芥粉2~6分早晨空腹服,連服2天,治療蛔蟲病亦有效果。
鵝腳草、紅澤蘭、天仙草、臭草、鉤蟲草、鴨腳草、香藜草、臭蒿、殺蟲芥、藜荊芥、臭藜霍、洋螞蟻草、虎骨香、虱子草、狗咬(疒黃)、火油草、痱子草、殺蟲草、大本馬齒莧
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藥材基源:為藜科植物土荊芥的帶果穗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
采收和儲藏:8月下旬至9月下旬收割全草,攤放在通風(fēng)處,或捆束懸掛陰干,避免日曬及雨淋。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曠野、路旁、河岸和溪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等地,北方各地常有栽培。
一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高50-80cm,有強(qiáng)烈氣味。莖直立,有棱,多分枝,被腺毛或無毛。單葉互生,具短柄;葉片披針形至長圓狀披外形,長3-16cm,寬達(dá)5cm,先端短尖或鈍,下部的葉邊緣有不規(guī)則鈍齒或呈波浪形,上部的葉較小,為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有腺點,揉之有一種特殊的香氣。穗狀花序腋生,分枝或不分枝?;ㄐ?,綠色,兩性或雌性,3-5朵簇生于上部葉腋;花被5裂,果時常閉合;雄蕊5;花柱不明顯,柱頭通常3,伸出花被外。胞果扁球形,完全包于花被內(nèi)。種子橫生或斜生,黑色或暗紅色,平滑,有光澤?;ㄆ?-9月,果期9-10月。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干燥氣候,在高溫高濕地方,藥材質(zhì)量較差,揮發(fā)油含量較低。對土壤要求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為佳。宜選向陽干燥地區(qū)栽培。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法。3月中旬將地翻松耙平作畦,寬1~1.4m,每1hm2施堆肥或廄肥750~900kg作基肥。種子繁殖,春播于3月中旬至4月上旬。直播:按行距30cm在畦上開條溝,將種子均勻插入溝內(nèi),薄覆細(xì)土,以蓋沒種子為度。約經(jīng)10~15d即可發(fā)芽。苗齊后間苗1-2次。每窩留苗1~2株,保持株行距0.5m。育苗移栽:在苗床內(nèi)按行距10cm開條溝,將種子均勻播入,蓋細(xì)土一層,灌水濕潤。出苗后,待幼苗高至12~16cm時,即可移植,按株、行距各30-36cm開穴,每穴栽植1~2株,覆土鎮(zhèn)壓后,灌水。
田間管理 在幼苗生長期中宜勤除雜草,并須間苗1~2次。定植成活后宜松土除草2~3次。施追肥1~2次,以人糞尿或硫酸銨為宜。
性狀鑒別 全草黃綠色,莖上有柔毛。葉皺縮破碎,葉緣常具稀疏不整齊的鈍鋸齒;上表面光滑,下表面可見散生油點;葉脈有毛?;ㄖ谌~腋。胞果扁球形,外被一薄層囊狀而具腺毛的宿萼。種子黑色或暗紅色,平滑,直徑約0.7mm。具強(qiáng)烈而特殊的香氣。味辣而微苦。
顯微鑒別 葉表面觀:①上、下表皮均有囊狀腺毛,頭部單細(xì)胞,略呈矩圓形,長100-140μm,直徑40-56μm,柄1-4細(xì)胞。②氣孔甚密,不定式,副衛(wèi)細(xì)胞3-4個。③非腺毛1-7個細(xì)胞,頂端細(xì)胞長而鈍圓,壁薄多扭曲,基部細(xì)胞膨大,有縱向角質(zhì)紋理。④葉肉組織中有草酸鈣砂晶、簇晶及方晶。此外,偶見頭部為2細(xì)胞,柄6-9細(xì)胞的腺毛,其基部細(xì)胞亦膨大呈錐狀。
對肝腎也有毒性。
含揮發(fā)油其中有:松香芹酮(pinocarvone),土荊芥酮(aritasone)[1]。葉含山柰酚-7-鼠李糖甙(kae-mpfrol-7-rhamnoside),土荊芥甙(ambroside)[2]。果含山柰酚3-鼠李糖-4’-木糖甙(kaempferol 3-rhamnoside-4′-xyloside),山柰酚3-鼠李糖-7-木糖甙(kaempferol 3-rhamno-side-7-xyloside),山柰酚(kaempferol),驅(qū)蛔素(ascaridole),異鼠李素(isorhamnatin),槲皮素(quercetin)[3,4],4-O-去甲相思子黃酮-7-O-α-L-鼠李糖-3′-O-β-D-吡喃木糖甙(4-O-demethyl abrectorin 7-O-α-L-rhamnoside-3′-O-β-D-ylopyranoside)[5]。
土荊芥油為一種殺腸蟲藥(主成分驅(qū)蛔素,其效較油強(qiáng)2倍),對蛔蟲先興奮,后麻痹,最后產(chǎn)生不可逆性強(qiáng)直;對鉤蟲也有效,但略差;對阿米巴痢疾亦有效,可用于慢性或帶蟲者;對絳蟲之效頗差。
土荊芥油在腸內(nèi)易被吸收,吸收后一部分經(jīng)肺排出,使呼氣中有特殊臭氣。本藥有劇烈刺激性。土荊芥油對鳥型結(jié)核桿菌在體內(nèi)有很輕度的抑制作用;對真菌(如發(fā)癬菌)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弱于麝香草酚而強(qiáng)于水楊酸)。土荊芥油中所含驅(qū)蛔素對蛔蟲有先興奮后麻痹的驅(qū)蟲效果,對鉤蟲亦有驅(qū)除作用。
脾經(jīng)
辛;苦;性微溫;大毒
虛弱、營養(yǎng)不良者應(yīng)慎用或減量。小兒較成人敏感。有腎、心及肝臟疾病或消化道潰瘍者禁用?!陡=耖g草藥》:凡患神經(jīng)衰弱、心臟病、腎病及孕婦等忌服。
祛風(fēng)除濕;殺蟲止癢;活血消腫。主鉤蟲?。换紫x??;蟯蟲??;頭虱;皮膚濕疹;疥癬;風(fēng)濕痹痛;經(jīng)閉;痛經(jīng);口舌生瘡;咽喉腫痛;跌打損傷;蛇蟲咬傷
內(nèi)服:煎湯,3~9g,鮮品15~24g,或入九、散;或提取土荊芥油,成人常用量0.8~1.2ml,極量1.5ml,兒童每歲0.05ml。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1.《生草藥性備要》:祛風(fēng)止痛,宜煎水洗,小兒麻痘脫靨后洗之,勝過蜆?biāo)?.《嶺南采藥錄》:能除風(fēng)熱,殺蟲,健胃,止痛。煎水洗皮膚疥癩。3.《貴州民間方藥集》:可驅(qū)腸中寄生蟲。外用治蛇蟲咬傷。4.《江西中藥》:適用于鉤蟲病,消化不良,胃腸充氣及月經(jīng)閉止,痛經(jīng)。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臭草[福建、江西、貴州]、臭藜藿、殺蟲芥、鉤蟲草、鵝腳草、狗咬癀
來源為藜科藜屬植物土荊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以全草入藥。播種當(dāng)年8~9月果實成熟時,割取全草,放通風(fēng)處陰干。
生境分布生于村莊附近以及路旁,北方亦常有栽培者。分布于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及貴州等省區(qū)。
原形態(tài)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達(dá)1米。莖直立,多分枝,有棱,無毛或有腺毛,揉之有強(qiáng)烈的氣味。單葉互生,具短柄;葉片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3~16厘米,寬0.5~5厘米,先端漸尖或鈍,基部微下延,下部葉稍大,上部的葉較小,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鈍齒或呈波浪形,下面密被黃色腺點,沿脈疏生柔毛。夏、秋之間開綠色小花,穗狀花序腋生,分枝或不分枝,常為3~5朵簇生于苞腋內(nèi),少數(shù)單生;苞片葉狀,長于花束,花束細(xì)小,兩性或雌性;花被5裂,裂片三角狀卵形;雄蕊5;胞果膜質(zhì),扁球形,包藏于花被內(nèi)。種子細(xì)小,紅棕色、光亮。
栽培喜溫暖干燥氣候,在高溫高濕環(huán)境雖生長迅速,但質(zhì)量較差,揮發(fā)油含量較低。喜陽光,故宜選向陽和較干旱地區(qū)栽培。種子繁殖,春季播種,按1尺的行距開淺溝,條播,覆土1~2分,每畝播種量4~5兩。播后稍稍鎮(zhèn)壓,天旱應(yīng)行澆水,約一周左右出苗。苗高2~3寸時,間苗一次,苗高4~5寸時定苗。
化學(xué)成分果實含揮發(fā)油(土荊芥油)1~4%,油中含驅(qū)蛔素(ascaridol, C10H16O2)為有效成分,并含有傘花烴(cymene)、黃樟醚、萜烯類化合物如:檸檬烯(limonene, C10H16)、異檸檬烯(iso-limonene,C10H16)、左旋松香芹酮(l-pinocarvone,C10H14O)及土荊芥酮(aritasone,C20H28O2)、右旋-α-蒎烯(d-α-pinene)、歐松油烯(sylvestren,C10H16)等。新鮮葉含兩種山柰醇甙為:①山柰醇-7-鼠李糖甙(kaempferol-7-rhamnoside);②山柰醇-7-鼠李糖甙-葡萄糖-鼠李糖。
藥理作用1、體外實驗:土荊芥油對蛔蟲的作用為先興奮,后麻痹,最后產(chǎn)生不可逆性強(qiáng)直;對滴蟲有抑制和殺滅作用;對鉤蟲病也有效,但略差些。
2、土荊芥油1:64,000可抑制致病性皮膚真菌之生長(不受血清及連續(xù)培養(yǎng)之影響,對皮膚無刺激性)對分支菌(結(jié)核)濃度在1:1,000以上有作用。
性味辛、苦,微溫。有小毒。
注意孕婦忌服。
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殺蟲,止癢。用于蛔蟲病,鉤蟲病,蟯蟲??;外用治皮膚濕疹,瘙癢,并殺蛆蟲。
用法用量1~3錢,研粉或制成丸劑,或制成土荊芥油;外用適量,煎水洗患處。
復(fù)方1、鉤蟲?。乎r土荊芥10斤,切碎,加水3斤,水蒸汽蒸餾,收集餾出液的上層金黃色液體,即為土荊芥油。成人每次服0.8~1.2毫升,兒童每歲0.05毫升。次晨服硫酸鎂20克。
2、蛔蟲?。和燎G芥、研成細(xì)末,早晨空腹時服2~6分,連服2天。
備注(1)土荊芥油有劇烈刺激性。大劑量時引起惡心、嘔吐,吸收后能麻痹腸肌而引起便秘,還能引起耳鳴和時覺障礙。中毒劑量則產(chǎn)生昏迷、呼吸遲緩,偶發(fā)驚厥。對肝腎也有毒性。雖可用于蛔蟲病、鉤蟲病和鉤蛔混合感染。但毒性較大,用時必須嚴(yán)格掌握劑量。成人常用量為0.8~1.2毫升,不可超過極量(1.5毫升);兒童每歲0.05毫升。服藥時不宜空腹,亦不宜先用瀉藥,因能增加吸收。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土荊芥拼音注音Tǔ Jīnɡ Jiè別名紅澤蘭、天仙草、臭草(《福建民間草藥》),鉤蟲草(《廣西藥植圖志》),火油根(《南寧市藥物志》),香藜草、臭蒿(《廣西中藥志》),殺蟲芥,藜荊芥、臭藜藿(《廣東中藥》,虎骨香、虱子草(《湖南藥物志》),狗咬癀、鵝腳草(《福建中草藥》)。
出處《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為藜科植物土荊芥的帶有果穗的全草。8月下旬至9月下旬采收全草,攤放通風(fēng)處,或捆束懸掛陰干,避免日曬及雨淋。
生境分布生于村旁、曠地、路旁,亦有栽培。分布福建、廣東、廣西及西南各地。產(chǎn)于廣西、廣東、福建、貴州等地。
原形態(tài)一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高約1米。莖有棱,分枝,被腺毛或無毛。單葉互生,具短柄;葉片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3~16厘米,先端短尖或鈍,下部的葉邊緣有不規(guī)則鈍齒殘呈波浪形,上部的葉較小,為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全緣,先端鈍;上面綠色,下面有腺點,揉之有一種特異的香氣?;ㄐ。G色,簇生或單生于苞腋內(nèi);苞片極小,呈葉狀而長于花束;花束為腋生及頂生,分枝成不分枝的穗狀花序;此等花序再形成碩大具葉的圓錐花序,占全植株的大部;萼片5,有時僅3;雄蕊與萼片同數(shù),花絲分離,花藥內(nèi)向;子房1室。胞果,長不及1毫米,包藏于萼內(nèi),胚環(huán)形?;ㄆ谙?,秋間。
性狀干燥帶有果穗的莖枝。莖下部圓柱形,粗壯,光滑;上部方形有縱溝,具毛茸。下部葉大多脫落,僅留有莖梢線狀披針形的苞片;果穗成束,簇生于枝腋及莖梢,觸之即落,淡綠色或黃綠色;剝除宿萼,內(nèi)有1棕黑色的果實。有強(qiáng)烈的特殊香氣,味辣而微苦。
炮制除去雜質(zhì)及根,切細(xì)。
性味辛,溫,有毒。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辛,性溫。"
②《江西中藥》:"辛涼,有小毒。"
③《廣西藥植圖志》:"味苦辛烈,性溫,有毒。"
注意《福建民間草藥》:"凡患神經(jīng)衰弱,心臟病、腎病及孕婦等忌服。"
功能主治祛風(fēng),殺蟲,通經(jīng),止痛。治皮膚風(fēng)濕痹痛,鉤蟲,蛔蟲,痛經(jīng),經(jīng)閉,皮膚濕疹,蛇蟲咬傷。
①《生草藥性備要》:"祛風(fēng)止痛,宜煎水洗,小兒麻痘脫靨后洗之,勝過蜆?biāo)?
②《嶺南采藥錄》:"能除風(fēng)熱,殺蟲,健胃,止痛。煎水洗皮膚疥癩。"
③《貴州民間方藥集》:"可驅(qū)腸中寄生蟲。外用治蛇蟲咬傷。"
④《江西中藥》:"適用于鉤蟲病,消化不良,胃腸充氣及月經(jīng)閉止,痛經(jīng)。"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2錢(鮮者5~8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復(fù)方①治鉤蟲、蛔蟲、蟯蟲:土荊芥葉、莖、子陰干研末,酌加糖和米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次用開水送下一錢,早晚各一次。(《福建民間草藥》)
②治鉤蟲、蛔蟲、絳蟲?。和燎G芥全草一至二錢,水煎服。
③治頭虱:土荊芥搗爛加茶油敷。
④治脫肛、子宮脫垂:土荊芥鮮草五錢。水煎,日服二次。(②方以下出《湖南藥物志》)
⑤治關(guān)節(jié)風(fēng)濕痛:土荊芥鮮根五錢。水燉服。
⑥治濕疹:土荊芥鮮全草適量。水煎,洗患處。
⑦治創(chuàng)傷出血:土荊芥干葉。研束,敷患處。
⑧治毒蛇咬傷:土荊芥鮮葉。搗爛,敷患處。(⑤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臨床應(yīng)用治療鉤蟲病
采用丸劑及土法提取的土荊芥油內(nèi)服。根據(jù)治療后大便蟲卵復(fù)查結(jié)果,丸劑的治愈率自45~82%不等,土荊芥油為72.6~83.3%。用法:㈠丸劑系取土荊芥的子,葉及莖(亦有只用葉與子,或只用莖的)曬干研粉,和入少量淀粉或面粉,水泛為丸。一般采用1日療法,早晚飯前各服5錢。亦有采用2日或3日療法的,每日服2~3次,每次2~4錢。㈡土荊芥油系按土法用蒸酒木甑蒸餾而成。每lOO斤土荊芥可提取土荊芥油200~250毫升。用量成人2毫升,60歲以上者酌減;1~3歲小兒0.2~O.5毫升,4~7歲0.6~0.8毫升,8~12歲0.9~1.2毫升,13~16歲1.3~1.6毫升。服土荊芥油的部分病例有較輕微的副作用,如頭昏、頭痛、惡心、嘔吐等。
又謂用土荊芥粉2~6分早晨空腹服,連服2天,治療蛔蟲病亦有效果。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土荊芥拼音注音Tǔ Jīnɡ Jiè別名鵝腳草、紅澤蘭、天仙草、臭草、鉤蟲草、鴨腳草、香藜草、臭蒿、殺蟲芥、藜荊芥、臭藜霍、洋螞蟻草、虎骨香、虱子草、狗咬(疒黃)、火油草、痱子草、殺蟲草、大本馬齒莧
出處出自《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藥材基源:為藜科植物土荊芥的帶果穗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
采收和儲藏:8月下旬至9月下旬收割全草,攤放在通風(fēng)處,或捆束懸掛陰干,避免日曬及雨淋。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曠野、路旁、河岸和溪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等地,北方各地常有栽培。
原形態(tài)一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高50-80cm,有強(qiáng)烈氣味。莖直立,有棱,多分枝,被腺毛或無毛。單葉互生,具短柄;葉片披針形至長圓狀披外形,長3-16cm,寬達(dá)5cm,先端短尖或鈍,下部的葉邊緣有不規(guī)則鈍齒或呈波浪形,上部的葉較小,為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全緣,上面綠色,下面有腺點,揉之有一種特殊的香氣。穗狀花序腋生,分枝或不分枝?;ㄐ?,綠色,兩性或雌性,3-5朵簇生于上部葉腋;花被5裂,果時常閉合;雄蕊5;花柱不明顯,柱頭通常3,伸出花被外。胞果扁球形,完全包于花被內(nèi)。種子橫生或斜生,黑色或暗紅色,平滑,有光澤?;ㄆ?-9月,果期9-10月。
栽培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干燥氣候,在高溫高濕地方,藥材質(zhì)量較差,揮發(fā)油含量較低。對土壤要求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為佳。宜選向陽干燥地區(qū)栽培。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法。3月中旬將地翻松耙平作畦,寬1~1.4m,每1hm2施堆肥或廄肥750~900kg作基肥。種子繁殖,春播于3月中旬至4月上旬。直播:按行距30cm在畦上開條溝,將種子均勻插入溝內(nèi),薄覆細(xì)土,以蓋沒種子為度。約經(jīng)10~15d即可發(fā)芽。苗齊后間苗1-2次。每窩留苗1~2株,保持株行距0.5m。育苗移栽:在苗床內(nèi)按行距10cm開條溝,將種子均勻播入,蓋細(xì)土一層,灌水濕潤。出苗后,待幼苗高至12~16cm時,即可移植,按株、行距各30-36cm開穴,每穴栽植1~2株,覆土鎮(zhèn)壓后,灌水。
田間管理 在幼苗生長期中宜勤除雜草,并須間苗1~2次。定植成活后宜松土除草2~3次。施追肥1~2次,以人糞尿或硫酸銨為宜。
性狀性狀鑒別 全草黃綠色,莖上有柔毛。葉皺縮破碎,葉緣常具稀疏不整齊的鈍鋸齒;上表面光滑,下表面可見散生油點;葉脈有毛?;ㄖ谌~腋。胞果扁球形,外被一薄層囊狀而具腺毛的宿萼。種子黑色或暗紅色,平滑,直徑約0.7mm。具強(qiáng)烈而特殊的香氣。味辣而微苦。
顯微鑒別 葉表面觀:①上、下表皮均有囊狀腺毛,頭部單細(xì)胞,略呈矩圓形,長100-140μm,直徑40-56μm,柄1-4細(xì)胞。②氣孔甚密,不定式,副衛(wèi)細(xì)胞3-4個。③非腺毛1-7個細(xì)胞,頂端細(xì)胞長而鈍圓,壁薄多扭曲,基部細(xì)胞膨大,有縱向角質(zhì)紋理。④葉肉組織中有草酸鈣砂晶、簇晶及方晶。此外,偶見頭部為2細(xì)胞,柄6-9細(xì)胞的腺毛,其基部細(xì)胞亦膨大呈錐狀。
毒性對肝腎也有毒性。
化學(xué)成分含揮發(fā)油其中有:松香芹酮(pinocarvone),土荊芥酮(aritasone)[1]。葉含山柰酚-7-鼠李糖甙(kae-mpfrol-7-rhamnoside),土荊芥甙(ambroside)[2]。果含山柰酚3-鼠李糖-4’-木糖甙(kaempferol 3-rhamnoside-4′-xyloside),山柰酚3-鼠李糖-7-木糖甙(kaempferol 3-rhamno-side-7-xyloside),山柰酚(kaempferol),驅(qū)蛔素(ascaridole),異鼠李素(isorhamnatin),槲皮素(quercetin)[3,4],4-O-去甲相思子黃酮-7-O-α-L-鼠李糖-3′-O-β-D-吡喃木糖甙(4-O-demethyl abrectorin 7-O-α-L-rhamnoside-3′-O-β-D-ylopyranoside)[5]。
藥理作用土荊芥油為一種殺腸蟲藥(主成分驅(qū)蛔素,其效較油強(qiáng)2倍),對蛔蟲先興奮,后麻痹,最后產(chǎn)生不可逆性強(qiáng)直;對鉤蟲也有效,但略差;對阿米巴痢疾亦有效,可用于慢性或帶蟲者;對絳蟲之效頗差。
土荊芥油在腸內(nèi)易被吸收,吸收后一部分經(jīng)肺排出,使呼氣中有特殊臭氣。本藥有劇烈刺激性。土荊芥油對鳥型結(jié)核桿菌在體內(nèi)有很輕度的抑制作用;對真菌(如發(fā)癬菌)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弱于麝香草酚而強(qiáng)于水楊酸)。土荊芥油中所含驅(qū)蛔素對蛔蟲有先興奮后麻痹的驅(qū)蟲效果,對鉤蟲亦有驅(qū)除作用。
炮制除去雜質(zhì)及根,切細(xì)。
歸經(jīng)脾經(jīng)
性味辛;苦;性微溫;大毒
注意虛弱、營養(yǎng)不良者應(yīng)慎用或減量。小兒較成人敏感。有腎、心及肝臟疾病或消化道潰瘍者禁用?!陡=耖g草藥》:凡患神經(jīng)衰弱、心臟病、腎病及孕婦等忌服。
功能主治祛風(fēng)除濕;殺蟲止癢;活血消腫。主鉤蟲?。换紫x??;蟯蟲??;頭虱;皮膚濕疹;疥癬;風(fēng)濕痹痛;經(jīng)閉;痛經(jīng);口舌生瘡;咽喉腫痛;跌打損傷;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鮮品15~24g,或入九、散;或提取土荊芥油,成人常用量0.8~1.2ml,極量1.5ml,兒童每歲0.05ml。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各家論述1.《生草藥性備要》:祛風(fēng)止痛,宜煎水洗,小兒麻痘脫靨后洗之,勝過蜆?biāo)?.《嶺南采藥錄》:能除風(fēng)熱,殺蟲,健胃,止痛。煎水洗皮膚疥癩。3.《貴州民間方藥集》:可驅(qū)腸中寄生蟲。外用治蛇蟲咬傷。4.《江西中藥》:適用于鉤蟲病,消化不良,胃腸充氣及月經(jīng)閉止,痛經(jīng)。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