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土大黃葉

    《中藥大辭典》:土大黃葉拼音注音Tǔ Dài Huánɡ Yè別名

    金不換葉(《綱目拾遺》)。

    出處

    《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蓼科植物土大黃。

    原形態(tài)

    詳"土大黃"條。

    性味

    《福建民間草藥》:"酸微澀,平,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去風(fēng),散瘀,消腫。治肺癰,咽喉腫痛,丹毒,大頭瘟,流行性乙型腦炎,跌打損傷。

    ①《綱目拾遺》:"治蠘蟲傷,用葉搗涂。治肺癰。"

    ②《植物名實圖考》:"敷瘡。"

    ③《福建民間草藥》:"止血行血,散瘀生新,解熱去風(fēng)。"

    ④《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止頭暈,清血熱。"

    ⑤《本草推陳》:"治咽喉腫痛,丹毒,大頭瘟,痄腮。"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鮮者l~2兩;或搗沖沖服。外用:搗敷。

    復(fù)方

    ①治肺癰:金不換葉七片。搗汁,酒煎服三次,不論口臭吐穢物者皆效。(《百草鏡》)

    ②治春夏跌打疼痛、風(fēng)氣:金不換葉,搗汁沖酒服。渣加毛腳蟹搗爛敷。如風(fēng)氣,只用渣敷。(《慈航活人書》)

    ③治腫毒初起:金不換葉五錢,搗碎,陳酒煎服。(《百草鏡》)

    ④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土大黃鮮葉五至七枚,水煎,沖甜酒服。(《湖南藥物志》)

    臨床應(yīng)用

    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鮮土大黃葉1~2兩,水煎,每日分2~3次口服或鼻飼。共治療120例,凡輕型與普通型病人單獨使用,對重型與極重型病人則采取中西醫(yī)綜合治療。結(jié)果治愈102例,好轉(zhuǎn)5例,無效7例,死亡6例。根據(jù)臨床觀察,土大黃葉有退熱效果,應(yīng)用于其他病毒感染疾患也有一定作用,其作用原理尚待進(jìn)一步研究。服藥后除個別有腹瀉外,無其他不良反應(yīng)。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土大黃葉拼音注音Tǔ Dài Huánɡ Yè別名

    金不換葉、暈藥葉

    出處

    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土大黃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umex obtusifolius L.[R.madaio auct.non Makino

    采收和儲藏:春、夏采葉,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原野山坡邊。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根肥厚且大,黃色。莖粗壯直立,高約1m。根生葉大,有長柄;托葉膜質(zhì);葉片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莖生葉互生,卵狀披針形或卵狀長橢圓形,莖上部葉漸小,變?yōu)榘~圓錐花序,花小,紫綠色至綠色,兩性,輪生而作疏總狀排列;花被片6,淡綠色,2輪,宿存,外輪3片披針形,內(nèi)輪3片,隨果增 大為果被,緣有牙齒,背中肋上有瘤狀突起;雄蕊6;子房1室,具棱,花柱3,柱頭毛狀。瘦果卵形,具3棱,茶褐色。種子1粒?;ü?-7月。

    性狀

    性狀鑒別 葉皺縮。展平后基生葉有長柄;托葉鞘膜質(zhì),脫落;葉片卵形至卵狀長橢圓形,長20-30cm,寬12-20cm,先端鈍或鈍圓,基部心形或歪心形,葉下面有明顯的小瘤狀突起。莖生葉卵狀披針形,較小。

    性味

    苦;酸;性平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散瘀。主肺癰;肺結(jié)核咯血;癰瘡腫毒;痄腮;咽喉腫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30-6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綱目拾遺》:治蟲傷,用葉搗涂。治肺癰。2.《植物名實圖考》:敷瘡。3.《福建民間草藥》:止血行血,散瘀生新,解熱去風(fēng)。4.《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止頭暈,清血熱。5.《本草推陳》:治咽喉腫痛,丹毒,大頭瘟,痄腮。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別名張口草、華夏慈菇、燕尾草來源澤瀉科慈菇屬植物慈菇Sagittaria sagittifolia L.[S. trifolia L. var. sinensis (Sims) Makino],以球莖及全草入藥。秋季采集,洗凈曬干。性味甘、......
  • 拼音注音Chōu Jīn Cǎo別名蟲兒被單、筋骨菜、單背葉、青姑草、金纏萊、大娥嫦菜、石灰草、接筋草、小伸筋草、背單草、滇繁縷、白筋骨草、雞骨草、唐根草、石繁縷、糯米藤來源藥材基源:為石竹科植物石生繁縷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tel......
  • 拼音注音Chā Tián Pào別名復(fù)盆子、大烏泡、烏沙莓、菜子泡、回頭龍、兩頭草、兩頭忙、烏泡倒觸傘、倒生根、烏龍毛、烏龍須、白龍須、過江龍[不定根]來源薔薇科懸鉤子屬植物插田泡Rubus coreanus Miq.,以果實、根及莖、藤著......
  • 拼音注音Chēnɡ Gāo Zhú別名油竹、白眉竹、花眉竹英文名Punting Pole Bambusa出處始載于《廣西藥用植物名錄》。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掌篙竹的葉、葉芽或莖皮。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ambusa pervariab......
  • 《中藥大辭典》:春不見拼音注音Chūn Bú Jiàn別名一朵云(《陜西中草藥》)出處《陜西中草藥》來源為陰地蕨科植物蕨蔡的帶根全草。春、冬采挖,曬干或鮮用。生境分布生于山谷林下陰濕處。分布河南、山西、陜西、甘肅、浙江、湖北、四川、云南等地......